十二大军工集团军民融合发展报告

10.05.2018  09:01

  中国军工行业的基本分类主要有六大类别,具体可核定为核工业、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兵器工业以及信息电子。

  表1:军工行业分类明细

  一、核工业

  (一)概念界定

  核工业指从事核燃料研究、生产、加工,核能开发利用,核武器研制、生产的军民结合型工业,涉及领域及其宽泛。

  (二)意义和地位

  核工业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和地位。一个国家的核工业发展水平,能集中反映出这个国家的整个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首先,核工业能利用核能使之转变为电能、热能和机械动力,与有机燃料相比,核燃料具有异常高的热值,单位质量核燃料产生的热量为有机燃料的2.8兆倍。其次,可以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多种放射性同位素产品、同位素仪器仪表以及辐射技术等核技术,在辐射加工、食品保鲜、辐射育种、灭菌消毒、医疗诊断、示踪探测、分析测量和科技生产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后,核工业的发展需要冶金、化工、机械制造、电子等工业的支持,从而也促进了它们的发展。

  (三)中国主要企业

  核工业主要有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由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组成,现有员工约1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3.6万人,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16人。作为国家核科技工业的主体,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是国家战略核力量的核心和国家核能发展与核电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历史使命。主要从事核军工、核电、核燃料循环、核技术应用、核环保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和生产经营,以及对外经济合作和进出口业务,是目前国内投运核电和在建核电的主要投资方、核电技术开发主体、最重要的核电设计及工程总承包商、核电运行技术服务商和核电站出口商,是国内核燃料循环专营供应商、核环保工程的专业力量和核技术应用的骨干。在新的历史阶段将传承核工业半个多世纪以来举世瞩目的“两弹一艇”和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的辉煌历程,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积极推进我国核电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核科技工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实现核工业又好又快安全发展。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于1999年在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而成,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批准集团公司主业为“军工工程,核电工程、核能利用,核工程技术研究、服务”。集团公司坚持“以核为本、两业并重、适度多元”的发展方针,即:以核军工、核电建设、核能利用为立足之本,承担国家级核事故应急救援任务,拓宽核技术应用领域;同步发展工程建设服务业务及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业务;选择与主业相关的领域进行适度拓展。2010年12月21日,在推进实施主营业务重组改制上市的战略布局下,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联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承担集团公司军工工程、核电工程、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业务的大型控股子公司。在军工工程领域,集团公司承担了大量的国防科技工业军工建设任务,积累了丰富、先进的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在高精尖和技术、保密等要求较高的军工建设领域以及核军工工程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优势,成为国防军工工程的主要承包商之一。在核电工程建造领域,集团公司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我国压水堆、实验快中子反应堆、重水堆等多种不同堆型核电站的建造,具有30万、60万、70万、100万千瓦级各个系列机组的建造能力与业绩,具备同时承担40台核电机组的建造能力。目前,集团公司是国内外唯一一家连续30余年不间断从事核电建造的企业集团,承担着祖国大陆所有在建核电站核岛部分的建造任务,并圆满完成了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一期、二期工程的建造,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电建造管理模式。集团公司积极发展以核能产业化及中小水电开发利用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业务。在核能产业化方面,深化与清华大学等相关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开拓以高温气冷堆、低温核供热堆为代表的先进核能利用业务,逐步实现产业升级,提升核心技术水平。在水电及其他清洁能源开发方面,形成了以水电投资为主,电网、风电、光伏等产业协同发展的业务布局并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核电建造能力拓展到民用和工业领域,先后承建了遍及市政、交通、能源、石化等海内外多个行业的大批重点工程项目;积极开展环保水务、房地产、投融资业务,逐步形成适度多元发展格局。集团公司坚持秉承“责任、安全、品质、卓越”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发展、勇当国任”的企业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的正确领导下,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员工,积极应对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抢抓机遇,把核能产业化进程、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战略重组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生产经营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得到较好体现。展望“十三五”,集团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履行国防安全责任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市场化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资源整合、产融互动、创新发展为重点,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核电走出去”战略的宝贵机遇,立志谱写我国核工业新的辉煌篇章!

  (四)军民融合主要做法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军民融合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适应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核科技工业体系,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军民两用核动力、核燃料、核基础技术研发能力基本建成,军转民技术研发取得重大突破。核电、核燃料、核技术应用产业规模大幅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显著增强;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核燃料产业实现股权多元化,核技术应用产业成功上市;新能源产业规模进入国内前10名,军民融合技术和产业发展成为集团公司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支撑。到2030年,建立起完整先进的军民深度融合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燃料循环研发体系,军民两用技术研发能力大幅提升;引领国际核电、核燃料产业发展,成为世界主要核电出口商和核燃料供应商;核技术应用技术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行业品牌,成为世界一流的核工业集团公司。

  1.有效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重点军民融合产业股权多元化。核产业的特点决定了民营企业参与方式更多的是以参股或合作经营的方式开展,而经营的主体仍需为军工企业,民营企业可以分红,不能分产品。重点产业的改革措施包括:核燃料加工产业积极引进国有战略投资者,进行主业资产和低效辅业资产的分离,加快推进股改上市,集团对核燃料产业保持绝对控股;加快天然铀产业产能结构调整,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实现多元化或资产证券化,集团公司对天然铀产业保持绝对控股;大力培育核环保产业,在乏燃料运输、后处理等方面实现股权多元化,吸引国内外技术、资金入股。

  2.加快推进军用技术向民用领域的转化,焦距军民两用领域、充分吸收民用高新技术和产品,构建军民融合体系建设。如加快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海上核动力浮动堆等民用核动力技术研发,加大医药同位素、核探测仪器、核医疗设备等研发力度,填补国内空白。特别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座压水堆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华龙一号是集团公司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它是中核集团在我国三十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投入大量精力,充分借鉴国际三代核电技术先进理念,汲取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与中广核集团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联合开发的,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研发设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机型。华龙一号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出口价格约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0万辆小汽车出口价值。如果再加上数十年的核燃料供应及相关后续服务,单台机组全寿期可以创造约1000亿人民币产值。高度关注民用高新技术以及材料、工艺、装备的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合作、吸纳和采用,推动核科技创新步伐和产业技术进步。从产品上看,铀资源、核燃料以及核装备、核仪器等配套领域都是军民两用的。核燃料循环科研生产能力体系包括铀矿勘查、铀矿采冶、纯化转化、铀浓缩、核燃料元件等核燃料循环各个环节都是具备军民两用性的。核级装备制造产业(核级压力容器、在线监测控制系统等)、辐射防护技术与装备、核安全保障技术与产品等核工业的支撑及配套保障类成果既可以军用,也可以用于核电、核技术应用等民用核设施、产品的配套保障。中核集团在核工业支撑与配套能力的发展方面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放射性环境监测车、核事故应急辐射评估装备车等研究成果已经取得应用。在“民参军”成果方面,中核集团主要通过市场化途径和手段,引导民营企业的技术、资本参与到集团科研生产的各个领域,联合研发出一大批优秀的“民参军”成果。中核集团在上世纪90年代,就与民营企业四川三洲核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合作成功开展了反应堆冷却剂主管道的研制,实现产品替代进口,在国内建设的核电项目上实现工程应用。目前,三洲核能的冷却剂主管道占据了国内二代加核电机组近一半的市场,单一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近10亿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立以形成快堆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联盟,61家联盟成员单位中,有25家民营企业,他们为快堆技术的研发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仪表、控制系统、高压阀门等配套产品,已成为实现我国快堆核电工程化、商业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中核燃料公司积极探索和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技术经济合作,在设备、材料、零部件加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民用产值逐年提高,为中核集团核燃料加工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配套能力支撑。通过换股重组、增资扩股引入民营企业如东方锆业公司、西部新锆公司等,使集团公司核燃料产业体系拥有了核级海绵锆、核级锆合金的研发、加工中试、工业化生产能力。

  3.做大做强现有军民融合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建军民融合中核家园示范基地、发展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典型军民融合项目。积极向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的行业进行延伸。利用在清洁能源、核医疗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向风光电、高端医疗等产业进行延伸,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重点包括:加快核电建设,努力打造世界一流核电上市公司;建设国际核燃料加工区域中心,成为国际核燃料研发生产服务的主要供应商;进一步拓展核技术应用技术和产品种类,提升市场份额,全力开拓国际市场。集团公司核技术应用产业特指以医用同位素、工业用放射源、辐照站等为代表的核技术应用产业,从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到市场销售已经完全放开,集团公司拥有先发技术和产业优势,军民融合发展空间很大。例如,中国同辐公司利用秦山三期坎杜重水堆生产钴60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获得巨大经济效益。钴-60项目使得集团公司在核技术应用领域解决了原料问题,掌控了国内工业钴源生产、销售的话语权,增强了在辐照加工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4年底,国产钴-60放射源累计销售2800多万居里,并于2013年出口海外,成为中核集团在核技术应用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4.解放思想,创新军民融合经营和管理模式,加大核科技工业体系开放力度,夯实核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基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经营和管理模式,加快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一是在保证国家秘密安全的前提下,试点引入优势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二是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按照市场主导的经营和管理模式,积极拓展民用产业领域;三是鼓励成员单位与相关民营企业通过优势互补,合力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成立适应市场发展的经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共赢机制。四是加大核科技工业宣传力度,提高其他行业及其民众对核工业产业和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度;五是在保障核军工秘密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开放研究堆、加速器等核科技试验设备设施,为民营企业进行相关产品研发、测试或者专业人才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六是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推进民营企业参与核产业。国家对于核技术应用、核级装备制造业已基本放开,中核集团愿与民营企业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进产业发展,乃至国际化经营。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瞄准民用领域需求,加快军用技术成果转化,抓住有利机遇,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着力建立“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军工生产体系,推动军用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发展,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1.创新驱动,以企业为主体,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开启军与民技术双向转移。中国核建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针对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提高基础原材料和核心技术的国内保障能力,提高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水平,促进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清华大学合作推进高温气冷堆重大专项。以高温堆、低温堆为代表的先进核能技术产业化是中国核建优化产业布局的核心业务之一,该项业务的开展旨在推广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能技术,实现核能综合利用,促进清洁能源技术应用,促进减排目标实现和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

  2.充分发挥核军工企业的行业与技术优势,积极投身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寓军于民,军民融合,核电、民用建造技术反哺军工建造技术,形成了中国核建独特的军工建造特色。一是以“工程建设”为核心,以“施工成套技术”为主线,与军用设施、工程技术紧密相联,实用性强。二是技术涉及面广。既包括研究堆、核燃料、后处理等设施的建造技术,也包括航天、航空、核物理研究设施、核电工程、工业与民用工程的施工技术。三是通用技术相对较少,专项关键技术较多,关键技术成熟度较高。目前这些已能够满足技术标准化的要求。中国核建将标准化工作上升到经济发展与竞争的战略层面,按照“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要求,研究提出军民通用标准建设工作方案,开展军民通用标准制修订工作,重点是研究与制定工程管理和安全标准,为国家的军工核心能力建设和民用工程做出贡献。

  3.军民融合,以改革为动力,优化产业布局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打造产业升级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传统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扶持战略性核能产业壮大规模、打造局部强势。推动军工科技和民用科技互动发展,实现军用民用科技水平共同提高,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主要在以高温气冷堆电站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领域、养老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产业基金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为绕打造中国核建科创园、拓展贸易金融、跨境投融资等业务、深化核电及工程建设领域项目合作、实施核电“走出去”战略等进行。

  二、航空工业

  (一)概念界定

  航空工业是研制、生产和修理航空器的军民结合型工业,通常包括航空飞行器、动力装置、机载设备、机载武器等多种产品制造和修理行业。

  (二)意义和地位

  航空工业是建设独立自主巩固国防的重要基础。现代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航空武器装备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航空工业也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历史表明,先进航空产品的研制生产有力地促进了冶金、化工、材料、电子和机械加工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从而在技术层面上提升了国民经济。航空技术用途广泛,可以转移应用于广阔的非航空领域,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三)中国主要企业

  航空工业主要有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航空工业”)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于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立。集团公司设有航空武器装备、军用运输类飞机、直升机、机载系统与汽车零部件、通用航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航空供应链与军贸、资产管理、金融、工程建设、汽车等产业,下辖100余家成员单位、近27家上市公司,员工逾45万人。军用航空领域,为国防安全提供先进航空武器装备。航空工业系列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侦察机、直升机、强击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全面研发空空、空面、地空导弹,强力塑造运-20“鲲鹏”大型运输机、“鹘鹰”战斗机、“飞鲨”舰载战斗机、歼10系列飞机、歼11系列飞机、“霹雳火”直-10武装直升机、“黑旋风”直19武装直升机、轰-6系列轰炸机、空警200和空警2000等系列预警机、“飞豹”歼击轰炸机、“枭龙”飞机、“翼龙”系列无人机、“猎鹰”和“山鹰”高级教练机、“霹雳”系列和“闪电”系列导弹等品牌,为用户提供先进航空武器装备。民用航空领域,为交通运输提供先进民用航空装备。航空工业大力发展民用飞机,自主研制AC600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系列发展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等“新舟”系列支线飞机,AC311、AC312、AC313、AC322、AC352等AC系列民用直升机,大力发展AG50、AG100教练机、AG300等AG系列,运-12系列、小鹰500、海鸥300、SF50轻型公务机、西锐系列通用飞机和“鹞鹰”民用无人机,全力支持是C919大型客机、ARJ21新支线飞机发展,承接国际航空转包生产任务并成为优秀供应商,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优质、可靠的民用航空产品。同时以通航运营发展为推手,以商业成功为目的,努力成为国内通航产业系统解决方案实践者、通航产业链健康快速发展的推动者、国家通航产业战略目标实现的贡献者。非航空民品及现代服务业,为先进制造提供高端装备和创新动力。航空工业秉承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同向的军民融合式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制造业转型之路,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将航空高技术融入民用领域,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液晶显示、电线电缆、印刷线路板、光电连接器、锂离子动力电池、智能装备等产品,并协调发展金融投资、工程建设、航空创意经济等现代服务业。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简称:中国航发,英文:AeroEngine Corporation of China,英文缩写:AECC)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由国务院、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中国航发下辖20余家直属企事业单位,拥有3家主板上市公司,现有职工近10万人,拥有包括6名院士、200余名国家级专家学者在内的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型科技人才。建有国际先进、亚洲领先的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具备较强的科研生产制造能力,以及较为完整的军民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及其衍生产品的研发制造体系与试验检测能力。中国航发秉承动力强军、科技报国的集团使命,坚持动力为本、质量制胜、人才强企、合作共赢的经营方针,致力于航空发动机的自主研发,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主要从事军民用飞行器动力装置、第二动力装置、燃气轮机、直升机传动系统、航空发动机技术衍生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维修、营销和售后服务等业务;客户涉及航空、航天、船舶、兵器、能源及空天等多个领域。公司设计生产的涡喷、涡扇、涡轴、涡桨、活塞等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和直升机传动系统等产品,广泛配装于各类军民用飞机、直升机和大型舰艇、大型发电机组上,为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承载振兴航空动力的光荣使命,中国航发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始终秉持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充分发扬务实创新、担当奉献的精神,坚持强军首责,全力聚焦主业,努力做军用动力的保障者、工业强国的建设者和创新国家的促进者,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航空发动机集团而奋力拼搏。

  (四)军民融合主要做法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军民融合发展重点聚焦于强化军用航空产业作为集团公司军民融合发展的核心,打造优质军用航空防务能力;培育民用航空产业成为集团公司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柱,努力成为世界级民机制造商;以需求研究引领产品创新发展,加快建立开放型科研生产体系;加强在大防务大安全领域的协同合作,有效拓展防务安全业务;深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体系化构建集团公司国际化发展格局;探索军地一体化维修服务保障模式,打造卓越的航空维修服务保障能力;推动航空优势技术和资源向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领域转移转化;加快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为确保航空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顺利实施。

  1.中航工业集团以上市公司为平台的专业化整合工作已经基本完成。2013-2015年,集团逐步完成了运输机、发动机主机、直升机、航电、机电、汽车零部件、金融等业务板块的整体上市。除研究院所和军机业务外,中航工业的主要工业企业都已进入上市公司,为规范运作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在专业化整合过程中,相关上市公司都进行了更名,如原西飞国际更名中航飞机、原中航投资更名中航资本等。集团公司资产证券化率,航空工业当前已达到60%左右,在军工集团中最高,未来提升空间主要在于科研院所改制和新兴业务发展。

  2.集团公司一直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顶层谋划、整体规划,在军用航空、民用航空、产业拓展等领域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工作。在军用航空领域,航空工业的侧重点是“开放”,面向全社会不断提高社会化投资、配套力度。在项目层面,正在新材料、关键零部件、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与“民参军”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大运的1000多家参研企业中,民口民营企业达600多家。在企业层面,也在以沈飞等为试点,聚焦核心能力,逐步退出一般能力,探索构建“强核心、大协作”的军民融合新模式。在民用航空领域,航空工业的侧重点是“协同”,加快推进航空主业的军民协同发展,培育民用航空成为军民融合支柱产业,当前已基本建立起了由中型运输机、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直升机、机载设备构成的民用航空产品体系。“新舟”60、AC系列直升机、运12等固定翼通用飞机已批量进入国内外市场。在产业拓展领域,航空工业按照“产业同根、技术同源、价值同向”的“三同”原则,和“高端装备项目规模化、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高附加值项目服务化”的“三高”方向,进行业务拓展。2015年,有耐世特、天马微电子、中航光电等近10家企业进入所在行业排名的前十位。

  3.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的契机,统筹军用、民用航空产业协调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军民用飞机整体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在运输机、直升机、无人机、通用飞机等产品平台的研发上充分考虑军民两用,加强军民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融互通。另一方面,提高军用、民用航空零部件的通用性,提高厂所之间的融合,协同推进国标、军标、企标、所标发展。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立足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走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充分利用和集成全社会技术、能力和人才等优势资源,推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适应国民经济新常态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要求。要面向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积极吸纳一切技术创新的成果,创造发展的新动力,努力打造增长的新引擎。

  1.确立了 “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开放融合的科研生产体系。小核心,要求核心业务要小,非核心、非关键部分尽可能开展外部协作;大协作,即形成以中国航发为主导,以高校、研究院所、国企、优势民企等多方力量为支撑,有利于航空发动机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专业化,即根据产品、产业的专业技术特点推动社会专业化配套能力与利用;开放型,要求打破壁垒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支撑航空发动机产业发展。

  2.推进广泛谋篇布局,积极探索军民融合。中国航发先后与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参加四川和湖南两省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介会、贵州省举办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大会,召开的中国航发首届供应商大会,贵州省共同打造航空发动机产业基地,促进贵州军民融合产业快速发展。中国航发与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开展多轮交流互动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产品设计、试验平台、材料制备和工艺攻关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3.在坚持保军首要、全面保障军品任务完成的同时,服务国民经济,推动军品相关业务和技术等要素与民用领域资源的互动及转化。国航发承担组建的“新都区军民融合航空产业基地”,形成了联盟式、集群式发展格局,被概括为“创新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列入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八条典型案例之一。国航发与西北工业大学在带复杂叶型整体叶盘精密制造等方面深入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中国航发研究院与西北工业大学成立了“航空发动机联合创新研究团队”,紧紧围绕“两机”专项基础研究,以挂职和短期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承担基础研究课题任务。中国航发黎阳与贵州大学共建航空发动机产业技术军民融合创新中心。中国航发开展株洲航空动力产业园建设项目。中国航发网上商城,吸引了京东、史泰博等知名电商进驻,两千余家工业品领域的供应商注册上线;截至8月31日12时,中国航发网上商城累计交易金额已突破10亿元。中国航发与北京市联合发起设立的北京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授牌仪式在中国航发航材院举行。这个中心已有多项科研成果在军工尖端装备、半导体、电力传输及电池等领域获得了应用,并积极推进在天津、深圳、沈阳等地的产业化落地,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北京研发、多方转化、军民融合、反哺创新的创新引领型发展模式。中国航发动力所开展的长三角地区民企专题培训,最终确定了19家企业17项产品的意向合作。

  三、航天工业

  (一)概念界定

  航天工业特指从事研制与生产航天器、航天运载器及其所载设备和地面保障设备的工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军民结合型的高技术产业之一。

  (二)意义和地位

  两弹一星促进了我国电子工业的发展,航天部门在电子工业系统建设了相当规模的外测、测控、电子元器件等专门研究机构,集中了一批专业人才,推动电子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航天工业也带动了中国许多行业的科研发展,特别是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航天部向有关部门辐射出4800多项科研、试制和生产项目,有关协作单位研制开发了395种新材料。我国开发的1100余种新材料中,约80%是因航天需求而诞生的。航天工业引导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转化,使得研究所、企业、高校建立了紧密的业务联系,优化了产业结构。

  (三)中国主要企业

  航天工业主要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航空工业集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根据国务院深化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经国务院批准,于1999年7月1日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我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等发展阶段。集团公司承担着我国全部的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及全部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能源与新材料产品、航天特种技术应用产品、特种车辆及汽车零部件、空间生物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以卫星及其地面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航天金融投资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为主的航天服务业,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是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作为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集团公司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创造了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两大里程碑为标志的一系列辉煌成就,在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辖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院)、11家专业公司、12家上市公司和若干直属单位,研发和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天津、内蒙古、深圳(香港)、海南等地。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公司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一大批优秀人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千人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已培养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科技人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目前,集团公司拥有两院院士29名,千人计划专家30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31名,国家级专家100余名、学术技术带头人520多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7名,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3名。此外,拥有国家高级技师1200余人,航天特级技师185人,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12名,高端人才数量在中央企业中处于领先位置。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孕育形成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及以“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为核心的价值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航天特色的企业文化。拥有10余个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制定了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取得了数百项标志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航天科技专项的立项研制。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共获得5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申请专利一万多件。近年来,集团公司先后获得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中国十大创新型企业”、“中国工业大奖”、“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业绩优秀企业”、“科技创新特别奖”、“改革开放30周年杰出品牌”、“最具价值之责任榜样”、“中国企业文化典范”等荣誉称号。当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在加快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加速发展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积极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致力创新,勇于开拓,全力铸造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航天科工”)是特大型高科技企业,现有职工约15万余人,其中各类专业人员约占70%,涉及学科与专业领域近200个,共有600余户企业和机构,分布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以及20余个国家和地区。基于“信息化、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理念,凭借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在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智慧产业等方面提供系列高科技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2017年度列世界企业500强第355位,中国企业500强第91位,中国制造业100强第27位,国际化经营收入近50亿美元。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从事着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航天科工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航天防务技术,经过多年励精图治,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飞航导弹武器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导弹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专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为部队提供了几十种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装备,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辉煌的“第一”,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并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着眼于“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凭借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深入实施“装备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航天防务产业民用产业同步升级”的战略举措,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自主研制的防伪税控系统、奥运安保科技系统、南水北调仿真系统、应急救援与保障装备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创新传统导弹技术发展理念,成功开发“天网一号”低空慢速小目标探测与拦截系统、高空灭火装置等“民用导弹”。服务国家经济安全,努力打造“金税、金卡、金盾”三大系统,并成功实现了从“大型活动安保”向“平安城市”、“智慧城市”系统工程的纵深拓展。重型特种车、电力装备等重点项目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不仅实现了进口替代,而且部分装备远销海外。在抗击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过程中,在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活动中,航天科工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彰显了强大的航天高科技实力和中央企业“顶梁柱”作用。近年来,航天科工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持续保持了稳中提质、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连续8个年度在国务院国资委公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位列A级,连续两个任期获得“业绩优秀企业奖”,连续三个任期获得“科技创新企业奖”;荣获多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2013年中国制造业自主品牌价值评价”中获机械制造行业第一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载着60年深厚文化积淀的航天科工,将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部署要求,全面推进实施“1+2+3+4+5+N”转型升级发展思路及战略措施,持续提升航天科工的战略地位、科技含量、绩效水平和职工收入,努力在我国航天事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发挥好主力军、生力军作用,在我国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智慧国家建设中发挥好突击队、先锋队作用,朝着早日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努力打造世界一流跨国企业集团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四)军民融合主要做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不断完善体制机制,积极构建开放式军民融合平台,在资本、研发、产业和人才四个方面合力推进军民融合快速发展。在军民融合的进程中,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通过推动产业、区域、资本三个融合,释放出“1+1+1>3”的能量。同时,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在集团公司总部设置军民融合专门管理机构,成立了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促进中心,加强军民融合管理,及时出台了产业投资、成果转化、人员激励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全力支持军民融合发展。多层次推动创新、创业,促进产业孵化,八院打造的“星天地创客空间”有效释放了双创活力,探索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建设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发布军民共享科研生产资源信息,鼓励航天科研、试验、生产能力向社会开放,吸引社会单位参与航天科研项目,集团外合格供应商数量已接近400家。

  1.搭建军民融合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加快推动产融结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通过控股的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一系列基金,有效助力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牵头设立的国华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首期规模300亿元,联合若干中央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投资平台等共同发起设立的中央企业国创投资引导基金,基金规模达1500亿元,基金重点投向航天、核能、船舶、高铁、先进电网、新一代信息技术、清洁能源等军民融合产业领域,为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

  2.构建军民融合研发平台,全面提高航天科技技术水平。与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合建了50余个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与国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联合成立了16个国际研发中心。

  3.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全面促进区域经济融合。一是集团公司六院与西安市合作,组建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推动发动机高温高效燃烧技术和精准化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创新,转化为航天热解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集成技术,可实现二噁英近零排放,真正实现了垃圾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二是中国乐凯聚焦新材料,加速转型升级,在绿色印刷材料、光学薄膜、数字医疗材料等领域实现了与国际大公司的同台竞争。三是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挥商业航天带动力。以卫星通信、对地观测、北斗导航、商业发射等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天地一体化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加快完善商业化运营服务模式,提升我国航天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与欧亚非等国家在空间科学、卫星技术、卫星应用等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产品、服务已覆盖31个国家和地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为沿线国家及区域提供空间信息服务,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紧密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建成北京、天津、西安、深圳、成都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集团公司技术能力优势与区域资源经济优势实现了有机对接,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了合作共赢。

  4.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人才机制,着力打造国家创新人才高地。为了加强对军民融合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更好发挥他们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9月6日,绵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打造了全国首个军民融合专业化人才交流服务平台,编制了《中国军民融合人才交流服务平台建设规划》,设立了每年6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中国国际人才市场科技城分市场,成立四川军民融合研究院、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和绵阳“两弹一星”干部学院,高规格举办“从三线建设到军民融合发展”专家论坛、中国(绵阳)科技城人才之夜活动。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以“落细、落小、落实”的原则,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模式推动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化发展,推动军民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为集团公司建成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作出更大的贡献。军民融合产业通过转型升级整体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势头强劲。具体表现在:经济指标全面实现,质量效益大幅提升;落实党组系列部署,战略地位得以确立;聚焦主业统筹规划,顶层思路清晰明确;营销体系不断深入,战略合作成效显著;体系化发展推动有力,示范效应逐步显现;价值工程深度实施,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资本运营成果显著,有效助力产业发展;基础管理稳步夯实,保障水平得到提升。航天科工还将以行云工程为依托,构建星载窄带全球移动物联网;以虹云工程为依托,构建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形成空间、临近空间、空中、地面四位一体的信息网络;以腾云工程为依托,形成空天往返飞行能力;以商业模式创新为载体,通过商业化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国际资源,持续引领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统计显示,2016年,航天科工军民融合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32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65%,军民融合产业规模已经超过2012年集团公司的整体营业收入规模。通过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3大创新,航天科工主动承担起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生力军和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突击队的重任,一条具有浓重航天色彩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逐渐清晰。

  1.航天科工牵头设立“航天湖北长江产业投资基金”,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发展,建设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商业航天产业。

  2.初步构建协同共享的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产业研发体系架构,逐步提升研发能力。争取确立国家信息安全产业领军企业地位、确立国家“互联网+”重大工程核心单位地位、确立中国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地位、确立国家城市基础设施综合管控平台论证与建设领军企业地位;着力构建“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新业态。

  3.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发展,高度重视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智慧产业、智能技术应用。在信息时代,能否引领创新、能否与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优势互补、能否掌控资源以及能否灵活调整、灵活预判几方面因素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要抓住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机遇,关注创新和服务,学会选择阻力最小的路线,抢占发展先机。二是要高度重视颠覆式创新。企业不颠覆技术,自身就会被颠覆。颠覆式技术要打破原有的技术思维和路线,对渐进性的技术有跨越式的发展。当前,集团公司涉及的颠覆式技术主要包括信息安全、商业航天、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智能化、物联网、云技术、先进机器人、车联网、储能技术、3D打印技术、先进材料、先进油气勘探开采技术12个领域。高红卫鼓励集团公司各单位积极进入上述领域进行颠覆式创新,不断将竞争对手抛在后面。

  4.推进军民融合产业的区域发展,构建军工集团和地方政府军民融合特色城区。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七院与浙江省宁波市象保区合作组建航天科技城建设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首期1亿元),其中,航天七院出资6亿元,宁波象保合作区出资4亿元。科技城的最新功能定位是,承担浙江海洋经济重要功能,作为三门湾开发开放先导区、产城融合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以及智慧园区中国样板。科技城的产业规划及空间布局包括航天技术、高端装备、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时尚制造这几方面产业。上海冠一航空工业技术有限公司、浙江大学的无人机研究中心等项目加速落实。

  四、船舶工业

  (一)概念界定

  船舶工业,是承担各种军民用舰船及其他浮动工具的设计、建造、维修和试验及其配套设备生产的重工业。

  (二)意义和地位

  船舶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军民结合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一方面为海军建设提供全套现代化舰船装备,另一方面又为国民经济中的水运交通、能源运输、水产渔业和海洋开发等提供必需的物质手段,在确保国家的国防安全和推动我国交通运输业、海洋开发业等重要国民经济部门的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船舶工业通过军转民和发展非船产品,可为国民经济其他各方面的需要提供服务;除此之外,船舶工业的发展可以对其周围地区产生良好的经济影响,包括由于工人区形成而对地区交通、建筑、商业的需求,以及对推进城镇化建设和地区经济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三)中国主要企业

  船舶工业主要有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组建于1999年7月1日,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门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中央直属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截至2014年底,中船集团共拥有包括总部在内的56家下属企事业单位(其中,3家上市公司),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江西、安徽、广西、香港等地,在美国、俄罗斯、泰国等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驻外机构。近年来,中船集团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和强大国防"的战略部署,推进全面转型发展,在业务上形成了以军工为核心主线,贯穿船舶造修、海洋工程、动力装备、机电设备、信息与控制、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六大产业板块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在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四大领域拥有雄厚实力。通过多年潜心发展,目前,中船集团旗下已聚集了一批中国最具实力的骨干海洋装备造修企业、顶层总体研究设计院所、高端动力机电装备制造企业、先进电子信息技术企业,以及成套物流、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工程总包、高端咨询等生产性现代服务业企业,成为我国海军舰艇以及海警、渔政、海关缉私、武警边防等公务船研制的中坚力量,能够设计、建造符合世界上任何一家船级社规范、满足国际通用技术标准和安全公约要求、适航于任一海区的现代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产品种类从普通的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到具有当前国际先进水平的超大型油船(VLCC)、超大型集装箱船、大型矿砂船(VLOC )、各类大型液化气船(VLGC)、各类滚装船、远洋科考船、远洋渔船、化学品及成品油船,以及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大型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多缆物探船、深水工程勘察船、大型半潜船、海底铺管船等,形成了多品种、多档次的产品系列,产品已出口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船舶重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CSIC)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由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重组成立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主要从事海军装备、民用船舶及配套、非船舶装备的研发生产,是中国船舶行业唯一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现有总资产4127亿元,员工15万人。中船重工是中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之一,全资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中国重工,601989)旗下拥有国内外著名的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武昌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造修船厂、船用设备厂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国船舶重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中船重工财务有限责任公司、中船重工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中船重工物资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公司。中船重工拥有我国目前最大的造修船基地,集中了我国舰船研究、设计的主要力量,有12名院士,4万多名科研设计人员, 7个国家级研发中心,9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0多个大型实验室,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年造船能力1,500万吨,能够按照世界知名船级社的规范和各种国际公约,设计、建造和坞修各种油船、化学品船、散货船、集装箱船、滚装船、LPG船、LNG船、工程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并出口到世界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船重工拥有国内最齐全的船舶配套能力,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各种系列的舰船主机、辅机和仪表、武备等设备的综合配套能力。 中船重工拥有较强的大型成套设备和高科技产业的开发制造能力,自主开发生产了上百种非船舶产品,形成了能源装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特种装备、物资贸易等五大板块,一批品牌产品居行业领先地位。主要经营范围包括:经营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的全部国有资产;开展境内外投融资业务;承担以舰船为主的军品科研生产;承担国内外民用船舶、设备和非船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修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境外带料加工、工程建设、建筑安装,以及国家授权、委托和法律允许的其它业务。中船重工的战略目标是以军为本、军民融合、技术领先、产融一体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四)军民融合主要做法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从船舶军工央企支撑国家战略、引领产业发展的职责、使命出发,深刻认识船舶军工行业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内涵,准确把握船舶军工行业特点与优势,以加快推进军民协同创新为重点,深化在技术、人才、设施、能力、资本等方面的军民统筹与融合,推动资源设施共享、技术双向转移、资本收购兼并、军民业务互动,更好地承担起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和富国强军的光荣职责,推进海军装备研制由“交付装备”向“交付战斗力”转变,军工科研生产体系从传统封闭向全社会优质资源开放融合转变,军工经济发展从增量扩能向产业提质增效升级转变。努力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创新型海洋装备集团。

  1.加强军民相关资源在资本层面的融合。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军民融合和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部署,大力推进军工资产证券化并上市,推动军民融合从技术、设施、管理向资本层面跃升,推动更高层次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资本为纽带,加强内部军民品资源整合重组,加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并购;创新商业模式,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牵引装备需求。

  2.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要按照“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要求,加快建立和完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努力实现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加强军民资源共享,统筹管理军民基础设施、研发设计、试验验证、生产建造、服务保障、人才建设等方面的相关资源。作为我国船舶工业和海军装备建设的骨干力量,中船集团牢牢坚持和不断深化“军为核心、军民融合”的发展模式,军与民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在海军装备建设方面,按期优质完成了各项军工任务,在民船产业方面,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造船集团。集团按期优质完成各项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同时,大力发展民用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正在向豪华游船、智能船舶、LNG—FPSO、LNG—FSRU等高端产品领域积极拓展和升级。船舶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于“民参军”的需求更为急迫和强烈。相对于军船而言,民船市场是一个全球统一、完全开放、充分竞争的市场,民船设计建造技术更新升级很快,相关配套设备也发展迅速。中船集团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重点在于加快推动“民参军”,推进民船设计建造先进理念和技术在军船上的应用,提高军品研制能力和水平。

  3.坚持以开放促融合。深入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对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除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武器和核心领域外,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中船集团海军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领域。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欢迎社会资本参与集团公司军工能力投资建设。同时,积极构建军民融合的原材料和配套商供应体系,在贯彻国家有关要求、确保装备质量的基础上,将集团内外更多民品配套纳入军品配套体系。加强与国防特色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地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的合作,拓展民为军用的发展空间。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作为一家以海洋防务装备、海洋运输装备、海洋开发装备、海洋科考装备的研发、设计、制造为核心业务的军民融合型企业集团,多年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坚持以军为本、以民兴业,强化创新驱动,统筹能力建设,在多个层面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呈现出军民融合、协调发展的较好局面。

  1.拓宽军民融合渠道,从产品、资本等多个层面与外部企业、社会资本合作。在产品开放融合层面,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例,按照“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本地化配套”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各种形式加大与外部合作,建成分段制造、钢材加工配送、舾装及管子配套加工、上层建筑制造、舱口盖制造、轴舵制造安装、海洋工程、造船设备制作及非船产品制作、物流配送等九大专业化配套制造场地。据不完全统计,大连地区针对大连船舶重工的中间产品供应商就近350家,外部协作单位共计270家,在其周边形成了规模达百亿元的造船配套产业集群。在资本融合层面,中船重工的上市平台中国重工于2009年12月正式挂牌上市,又择机注入了大连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和武昌造船厂集团有限公司,开创了国内军工重大装备总装业务资产证券化的先河,进一步拓宽了社会资本参与国防建设的渠道和层次,大大提升了中船重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能力。

  2.深化军民融合深度,推进科技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在技术领域,把多年积淀形成的总段建造、模块化生产、壳舾涂一体化、三维设计等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融合到了军民船建造和新产品开发上,先后攻克了一大批核心关键技术,在确保完成军品任务的同时,既加快主力船型优化和高新技术船舶开发,万箱集装箱船、LNG船、自升式钻井平台等一批高新技术装备陆续开发成功;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深海技术成功应用于深海探测,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创造世界上同类潜器下潜最深的新纪录;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下,推动实施深海空间站、南海大型浮式结构物、中远海综合信息网络等重大海洋装备研发及应用。发挥核动力技术优势,承担了三代核电站蒸汽主管道、爆破阀、消氢装置等核电装备研制,以及三代核电站设计、安全运行监测和工程服务等任务,研究设计了海上浮式核动力平台,促进了核电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军民两用技术的良性互动。

  3.拓展军民融合产业领域,建立军民融合的产业格局。中船重工根据船舶工业的产品、技术特点以及市场需求,按照“基本能力建设满足产业发展共性需求,适应产品相关多元化柔性生产能力建设”的思路,对军民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以达到技术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近年来,中船重工统筹规划建设了一批30万吨、15万吨、10万吨级船台(坞)和一批先进工艺设备,既保证了军船建造的需要,又提升了民船建造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军品为根本、以民船为主业、以非船为延伸的产业格局,产业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着力打造海洋装备产业(包括船舶与海工装备、动力装备、水中装备)、战略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机电装备产业(包括交通运输、特种装备)、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包括军贸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格局,概括为四大领域、十大军民融合产业方向。比如,综合发挥机械传动、电机电力控制和总装制造能力优势,集成创新,开发出风电装备,拓展形成了以2兆瓦为代表的陆上风电与5兆瓦为代表的海上风电整机研发制造和风电电场运营服务两个产业领域,为国家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作出贡献。在民船产业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中船重工总体保持稳定增长,2014年,民品经济总量占集团公司经济总量的比重超过83%,其中非船产业达到55.9%,经济实力不断壮大,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

  五、兵器工业

  (一)概念界定

  现代常规兵器包括坦克、装甲战斗车辆、枪械、火炮、火箭、战术导弹、弹药、爆破器材和工程器材等,具体可以细分为坦克装甲车辆、火炮、火箭炮、火箭弹、导弹、炮弹、枪弹、炸弹、航空炸弹、深水炸弹、引信、火工品、火炸药、推进剂、战斗部、火控指挥设备、单兵武器、夜视器材等产品。

  (二)意义和地位

  发展兵器工业的意义在于可以提升产业结构。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许多来源于军事武器的研发。而兵器工业是高科技密集产业,是高投入高收益的行业,往往可以拉动科技,教育,重工业,轻工业,各行各业。另一方面,军工行业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员,促进产品技术升级进步。现在科学技术往往与民用互通,对军工的投入也促进了民用企业的进步,并分担了其部分科研经费,减少了企业的负担。

  (三)中国主要企业

  兵器工业主要有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央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家安全和三军装备发展的基础,是陆军装备研制生产的主体,是三军毁伤打击和信息化装备发展的骨干,是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支撑,是国家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集团公司连年完成“稳增长”目标任务,2014~2015连续两年军品科研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考核在军工集团中排名第一,经营规模在军工集团中名列前茅,军贸出口稳居军工集团排头兵,连续13个年度和4个任期蝉联国务院国资委业绩考核A级,并荣获“业绩优秀”、“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三项任期特别奖,世界500强排名由2010年的第348位上升到第134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现有子集团和直管单位51家,主要分布在北京、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湖南、湖北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全球建立了数十家海外分支机构。截至2016年底,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资产总额3692.95亿元,人员总量25.3万人。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力量,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战略性企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军民结合特大型军工集团之一,肩负着"保军报国、强企富民"的神圣使命,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第五机械部、兵器工业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集团公司正着力做大做强做优军品产业,做强做优做大汽车产业,重点发展输变电、装备制造、光电信息、金融服务四大产业,致力形成"2+4"先进军工和现代产业体系,主要经济指标居国防科技工业前列,获国资委2013-2015年任期"品牌建设优秀企业",连续10年荣获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连续多年跻身世界500强,2016年跃居第102位。集团公司现拥有长安、天威、嘉陵、建设等50多家企业和研发机构,拥有特种产品、车辆、装备制造等主业板块,培育出了"长安汽车"、"天威变压器"等一批知名品牌。作为国防科技工业骨干力量,目前已形成了末端防御、轻型武器、先进弹药、反恐处突四大装备体系,装备广泛服务于我国陆、海、空、火箭军及公安、武警等国家所有武装力量,对我国国防和安全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汽车形成了以轿车、微车、客车、卡车、专用车为主的产品谱系,年产销量稳居行业前四,自主品牌汽车销量位居中国汽车企业第一、全球汽车企业第十四,连续七年蝉联中国第一自主品牌。摩托车产业拥有"嘉陵摩托"、"建设摩托"、"大阳摩托"、"轻骑摩托"等中国驰名品牌。输变电产业瞄准高端产品领域不断深化自主创新,由下属企业保定天威参与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该项技术为支撑研制的世界首台1000MVA/1000KV特高压交流变压器,创造了电压等级最高、单相容量最大等世界纪录。在光电、机械装备、医药化工等领域拥有多个"隐形冠军"企业。集团公司积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在全球建立了30多个研发、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与福特、铃木、马自达、雅马哈、标致雪铁龙等跨国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近年来,集团公司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增效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不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全面实施"发展领先、改革领先、党建领先"领先发展战略,大力提升保军强军能力、创新能力、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着力构建一流的管理体制机制、培育一流的产业、形成一流的文化,到2020年初步建成世界一流军民结合型企业集团。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4733.2亿元,同比增长11.5%;利润总额305亿元,同比增长10.6%;经济增加值228.5亿元,同比增长6.3%;上缴税金370亿元,同比增长11.6%;职工年人均收入7.9万元,同比增长8%。

  (四)军民融合主要做法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坚持军民结合的方针,充分利用军品技术和资源优势,积极致力于军工技术民用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民用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日益提高,在民品发展上初步形成了重型装备与车辆、特种化工与石油化工、光电材料与器件三大军民结合高新技术产业,部分重点民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有的已位居国际国内前列。

  1.坚持技术创新,以军品为核心,打造军民融合更长产业链,走多元化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兵器工业集团初步形成了以重型装备与车辆、特种化工与精细化工、光电材料与器件三大军民结合产业为主导,一批优势民品为支撑的发展新架构。集团公司民品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产品有60多个。民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高达29.8%。兵器工业内蒙古北方重工业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世界首台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打破了国外对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技术的垄断。中国兵器利用军品技术在重型车辆领域培育了“北奔重卡”重型汽车、“阿特拉斯”矿用车等著名品牌。2010年,重车产销突破4万辆。单“北奔重卡”一个品牌就从引进之初的14个品种发展为今天的一百多个品种上千个车型。其他的军民融合发展优秀成果还有“民爆器材及爆破一体化工程平台”、铁路装备及车轴等。兵器工业集团坚持走技术相关、市场多元的军民融合发展式发展道路,从国家战略层面积极推进重型车辆与工程机械、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光电信息与核心器件、海外石油与贵金属矿产资源等重大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使兵器工业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资源安全的重要产业板块。其中,人造金刚石、硝化棉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矿用车、火车轴、汽车零部件等多项民品产销量居国内第一,一大批优势民品成为市场领先者。

  2.充分发挥军贸溢出效应,推动军民融合国际化经营。兵器工业集团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进民爆器材、重型车辆、汽车零部件等优势民品开展国家化经营,取得积极成效。北方奥信公司作为我国最大的民爆产品出口及爆破工程服务一体化企业,业务遍及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知名矿业公司的重要供应商。凌云集团成果收购了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汽车门锁生产企业德国凯毅德公司,提升了集团公司在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市场地位。东北工业集团成功收购全球市场排名第二的德尔福汽车天线业务,加速了企业由传统的机械类向汽车电子类零部件领域的转型。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国际工程累计实现签约32亿美元,带动北车、华电、中信重工等企业装备出口14亿美元。2015年4月,与中铁总公司组成联营体成功中标巴基斯坦拉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合同总金额15亿美元,将带动约8亿美元的地铁车辆、信号系统、通信系统、供电系统等装备出口。

  3.助推区域经济建设,建立军民融合产业项目、基地、园区等。主要与内蒙古、山西、河北、西安、浙江、泸州、云南、兰州等地进行军民融合,充分发挥在北斗导航、装备制造、特种化工、光电信息等领域的技术、产业优势,充分发挥地方的区位、资源优势,形成较大规模的军民融合产业群,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共赢发展。建立了省级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地、基金(如中运富通控股集团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关于联合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省军民融合产业联盟成员、及相关工业园区等,发展了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建设(如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北方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浙江奇翼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研究所,海盐中达金属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进行战略研究等)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始终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在军民融合上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从“找米下锅、市场碰撞”到“市场引领、主动开发”,从简单结合到逐步融合的过程,在军工企业最困难的时期通过军转民、军民结合成功实现转型,培育了长安、嘉陵、建设、成都光明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军民结合型企业,既服务了国防建设,又壮大了军工经济。通过坚定不移地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集团连续6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现居第169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29位、制造业500强第7位。连续9年在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中获得A级。荣获国务院国资委2014年度经济效益突出贡献一等奖。军品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型重大装备定型并装备部队。重点装备全部保质保量按期交付部队,使用部队反映良好。多项军贸新产品完成设计定型,军贸出口持续增长。先后圆满完成国庆阅兵、亚丁湾护航、奥运世博安保、重大联合军演等相关装备的生产和保障任务。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的民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汽车产业已跻身中国汽车行业第一阵营。拥有10个生产基地,26个整车及发动机工厂,年产能超过300万辆。形成了以轿车、微车、客车、卡车、专用车为主的产品谱系,产销量已位居行业前三。自主品牌汽车产量居中国第一、世界第十三位,累计产销率先突破1000万辆,连续八年蝉联中国第一自主品牌。摩托车、输变电、装备制造、商贸金融等业务板块均实现平稳发展。在未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大格局下,军工集团应尽快明晰自身发展定位,从国家构建“小核心、大协作、开放型、寓军于民”的先进军工科研生产体系总要求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1.在军民融合中,始终坚持把军品发展放在首要位置,保军实力大幅提升。军民融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军事斗争准备的过程,也是为未来战争建设和储备战时资源的过程。战争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国家主导。以军事斗争准备需求为根本牵引,紧紧围绕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满足未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需求,则是军民融合发展需要坚持的根本遵循。多年来,兵器装备集团紧紧围绕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适应多样化作战需求,大力发展实用、管用、好用的武器装备体系。在轻武器等领域自主研发了一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主要武器装备技战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产品主要装备我国陆军,同时为海、空、二炮、公安、武警等所有武装力量提供所需装备,具备了为轻型机械化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提供成套主战装备的能力。一是坚持国家主导、需求牵引。

  2.持续强化民品反哺军品,发挥市场作用,全面提升动态保军能力。国防军工集团的装备采购、能力建设、技术研发、产业发展、人才队伍、金融服务等都应该通过采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资源配置,这样既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又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多年来,兵器装备集团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形成了以汽车为主导,摩托车、输变电、装备制造等共同发展的军民结合产业。民品产业在充分竞争中形成完善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了军品产业快速反应市场能力、提升了武器装备核心竞争力。精益管理、成本控制等民品产业拥有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应用到了军品科研生产过程中,为军品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汽车正向开发模式为健全军品创新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

  3.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军民技术转换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兵器装备集团坚持军民品技术优势互补,联合开展产品技术创新和攻关,在技术体系梳理、工艺技术互用、开发流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如,工业机器人、工业自动化、3D打印等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可以促进军民品产业制造模式的转型升级,汽车电子、变速箱、底盘系统等可以促进部分武器装备主要技战性能的大幅提升。与重庆市与兵装集团签约将搭建军民军地深度融合的新平台,共同打造成建制成体系的武器装备供给保障基地,在工业机器人、航空零部件、无人机、环保装备等高端智能装备方面加强合作。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社会合作。兵器装备集团始终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在原材料、元器件、特种工艺、基础机电产品、光电组件部件等领域,从产品、技术等层次不断深化与优势民营企业的合作,所有从事军品科研生产的单位都和民营企业有着固定的配套协作关系,民营企业的配套协作占整个配套协作的比重约为5%-50%。不断构建完善产学研开放式科研体系,与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或项目合作关系,多层次、多领域、多方位开展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和攻关,有效推动了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的提升。

  5.突出全要素、多领域和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注重深度融合。多领域和全要素就是要把整个国家的力量和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来,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所有要素都要实现军民融合。从军事斗争准备角度出发,军民融合要贯穿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工业基础、战略物资储备、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安全意识、全民国防意识和战争心理准备等物质精神各领域。高效益就是通过科学统筹,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统一,达到军民资源共享、有效利用的目的。军民融合不是简单的产业产品结合,应该是真正的实现平战结合、寓军于民,将强大的国防实力根植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高度统一。

  六、信息电子

  (一)概念界定

  军事电子信息装备涵盖雷达、通信、导航、电子对抗等多个种类,除了作为独立装备提供给军方外,其装载平台几乎覆盖了陆、海、空和各种主战武器,形成复杂的武器集成系统。军事电子信息装备的设计、试验测试和验证必然是多学科集成的综合过程,产品研制过程中,需要机、电、热和磁等机电参数耦合设计和相应的行业特色制造技术手段,来保证产品的电讯、机械和物理等综合性能,多专业协同要求高,流程相对复杂。

  (二)意义和地位

  电子信息产业里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军用和民用需求方面都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信息化战争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战争模式,大量信息化武器装备和信息化技术的联合运用将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

  (三)中国主要企业

  信息电子工业主要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电科,英文简称CETC)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电子工业部直属电子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国务院授权的投资机构,2002年3月1日正式挂牌运营。中国电科现有二级单位66家,上市公司8家,分布在全国26个省、市、区。现有在职职工15万人,其中科技人员占比55%,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18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37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创新中心10个。自成立以来,中国电科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8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4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14项、申请专利19508项、获得专利授权9877项。2016年,中国电科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3亿元,利润总额181.6亿元,净资产1391.3亿元,在国资委考核中连续13年获得A级,连续4个任期A级,连续4次获得业绩优秀企业,连续2次获得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在中组部和国资委首次开展的中管企业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中获得优秀。2017年7月,中国电科排名财富世界500强第400位。经历十五年的奋斗,中国电科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覆盖电子信息全领域的大型科技集团;国内唯一在国家海洋、空间、网络三大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军工集团;国内唯一能够同时为各军兵种全方位提供信息化装备的军工集团;国内唯一为各种平台提供各类关键元器件的企业集团;国内在公共安全和电子信息装备、仪器仪表的研制、生产和服务方面最具实力的国有中央企业。辉煌十五载,扬帆新征程,走过了十五年的中国电科,正以崭新的形象、矫健的步伐奔向美好的未来。中国电科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牢记使命,开拓进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向世界一流创新型领军企业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China Electronics Corporation,英文缩写CEC,简称中国电子)成立于1989年5月,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特大型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国有IT企业。提供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服务为主营业务,是中国最大的国有综合性IT企业集团。中国电子旗下拥有36家二级企业和15家控股上市公司,员工总数逾11万人 。集团现有近50家二级成员公司,拥有14家控股上市公司。核心业务分布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在集成电路与关键元器件、软件与系统集成、高新电子、计算机及核心零部件、移动通信终端与服务、电子商贸与工程等六大业务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优势。2016年8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2016中国企业500强"中排名第76位。2017年7月12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获国资委2016年度经营业绩考核A级。

  (四)军民融合主要做法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按照‘大国重器’的定位确定自身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践行“引领电子科技、构建国家经络、铸就安全基石、创造智慧时代”的企业使命,全面系统深入推进的改革之路。

  1.军民融合坚持市场导向,注重民品发展。军民融合,不是简单的“军转民”“民参军”,而是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合作共赢。瞄准市场,开始做一个东西的时候就同时考虑军用和民用,两个市场都重要。目前大多数军工集团,民品都占半壁江山以上。我们会越来越注重民品发展,比例会越来越大。

  2.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军民融合综合研发平台。中国电科力求依托深厚技术积累和创新优势,积极参与并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结合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智慧城市”产品体系和一系列具有自主产权的软硬件产品。集团与四川合作建立全国首个网络信息安全产业园,开发应用商业卫星等新项目,用于综合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与四川发展、电子科技大学等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军民融合卫星和卫星应用工程,以及一个卫星应用的基地。

  3.以国家战略能力共建为核心目标,以改革创新的理念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国电科紧抓军民融合战略机遇,实现由技术装备等要素到系统、由系统到体系、由体系到基于体系平台服务能力的转变,加速推进太空、网络、海洋等新兴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在太空安全方面,中国电科主导策划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专项已经列入国家面向2030年的重大科技工程。在海洋安全方面,为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国电科于2013年在海南建立海洋信息技术产业平台公司——中电科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投资近20亿元开展军民融合“蓝海信息网”示范系统工程和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国电科现已初步形成安全电子、装备与新能源、软件与信息服务三大主导产业板块,以及通信与网络、卫星应用、交通电子、物联网等培育产业板块,技术和产品覆盖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和信息安全等各个专业领域。

  1.中国电子整合旗下资产,百亿打造军民融合信息平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开始按照“对等合并、协同发展”的思路,正式着手梳理旗下资产。长城电脑与长城信息合并,并注入军工企业中原电子、圣非凡,同时置出不符合整合后公司定位要求且亏损的资产冠捷科技整合后,4家公司业务覆盖自主可控计算、军工信息化系统及装备、云计算、行业解决方案、海洋信息安全产业等领域,相关业务水平多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根据定位,整合后公司将以保障国家第五疆域(网络空间)安全为目标,成为面向军队国防、国家关键领域及重要行业的,自主可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关键基础设施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服务运营商。

  2.强强合作,打造军民融合巨型舞台。中国电子与电广传媒的合作本着“相互信任、资源互补、共谋发展”原则,双方将在网络安全、智慧城市、产业投资、传媒内容制作、新媒体、终端智能硬件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在网络领域,双方将基于电广传媒的广电网络,构建高强度的网络安全体系,推进智慧城市领域和智能家居等物联网应用项目的落地,推进有线网络业务智能终端设备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在内容领域,双方将以“中央厨房”即融媒体中心建设为龙头,依托湖南广电媒资平台和手机TV、直播、点播等平台,探讨构建广电移动互联网+智慧融媒体新平台。在投资领域,双方将在电子信息、物联网应用、新媒体等领域实行资本合作,整合网络运营上下游产业链,加快业务拓展,并计划适时成立基金及共同打造文化传媒、智慧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园区。

  3.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军民两用领域向尖端发展。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子”)战略上超前布局,战术上通过联合创新、联合开发、军民融合、体系化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构建可控、可靠、可信的安全环境和技术产业布局,从根本上改变芯片受制于人的局面,维护国家信息安全。攻克了FT-1500A系列通用处理器芯片和“智桥”第四代高密度万兆交换芯片CTC8096,技术性能和用户体验与国际主流芯片相当,可广泛用于个人电脑、服务器、嵌入式设备以及超级计算机;公布全球第一款基于ARM技术的64核芯片FT-2000,芯片有望在国家重要领域部门实现安全信息化应用,为保障我国网络安全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网络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

  4.推进区域发展,共建军民融合园区。集团在湖南、四川等地区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基地、园区。如湖南国家级信息安全与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湖南省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等

  谋略决策与行业研究

  谋略决策与行业研究是一个专注于行业分析与咨询决策的智库研究机构,我们旨在通过原创、传播和分享专业的研究报告,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传播者和贡献者,为政府、投资者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提供一流的智慧咨询服务。


作者:

中央媒体看海南:海南自贸试验区聚焦问题靶向发力
  夯实基础 补齐短板   ——海南自贸试验科技厅
直播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12月18日上午在京举科技厅
以创新驱动推进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高红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厅
刘赐贵:推动人工智能与海南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刘赐贵主持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科技厅
海南省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暨“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我省启动区域环评暨“三线一单”编制工作 科技厅
刘赐贵:推动全省社会管理信息互融互通高效应用
  刘赐贵调研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时要求 科技厅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加大对创业创新支持力度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实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