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海南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候选人物(十九)

22.10.2016  02:33

2016年度海南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候选人物(十九)

 

龙栩慧:打开患者心扉  驱走精神阴霾   

 

 候选医护:龙栩慧  海南省安宁医院  精神一科护士长

    推荐人(单位):  海南省安宁医院 

    投票编号:  3055

 

 

■  本报记者  马珂

阿荣,你怎么还不休息?”10月11日中午,省安宁医院精神一科护士长龙栩慧在病区检查病人午休情况。在楼道里踱步的病人看见熟悉的护士长,笑得格外灿烂。

1988年,19岁的龙栩慧从卫校毕业。站在海南省安宁医院的门口,青涩的她心里像揣了无数只小兔子:“那里面的病人会不会乱打人?他们要是病情发作起来该怎么办?我的生命会不会受到威胁?我会不会嫁不出去?

龙栩慧至今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精神病区时的紧张,第一次接触重度精神病人的害怕,第一次看见病人发病脱光衣服时去护理的羞怯。

如今,龙栩慧谈起曾经的种种纠结已经十分淡然,“28年来,无论多难,从未想过离开。

我们不同于普通医院的护士,必须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勇气,才能照顾好病人,让他们向我们敞开心扉。”龙栩慧表示。

龙栩慧说。那些认为自己没病却被送到医院的患者,很多都对医护人员充满了敌意。护士每天给他们送水、送饭,有时他们不但不吃,反而还会打骂护士。有一些病症突发的患者,会毫无理由做出攻击行为。

龙栩慧至今还记得曾经和她一起值晚班的一个护士。一名男患者突然扑上来,要掐她的脖子。前几年,一个护士因为伸手让一个病人吃药,突然发病的患者上来就是一拳,将她的鼻梁骨打折。

说不怕,那是假的。看到身边的同事被打,我的心里很疼也很担心。”龙栩慧说。她时常这样劝慰科室里的护士:“病人会打人是因为他们情况特殊。他们也不是故意要为难护士的。

龙栩慧如今所在的科室是男病区,83名男病人由18名护士照顾着日常。

工作中,龙栩慧经常将28年宝贵的经验,分享给科室里的年轻护士,“有的病人只听软话,有的需要哄,有的则要吓唬一下,每个病人的个性都不相同。我们要了解病人,才能给他们更好的照顾。

有的病人很可怜,家人很久都不来看望一次。如果护士再躲着他们,不善待他们,那靠药物也许能治好病人的症状,却打不开他们的心。”龙栩慧说,自己在安宁医院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看着病人治疗后像“换了一个人”一样,走出医院、回归社会。

 

陈洪强:让“潜水病”患者重获健康   

 

 候选医护:陈洪强  三沙市人民医院  高压氧舱技术员

    推荐人(单位):  三沙市人民医院 

    投票编号:  3056

 

■  本报记者  刘操

今年45岁的陈洪强已在三沙市人民医院工作了9年。每年在三沙岛礁驻岛超过半年的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坐在高压氧舱室内操作设备,看着一个个患有“潜水病”的渔民重获健康。

  2007年,从部队退伍的陈洪强,得知西沙工委医院在招聘高压氧舱技术员时欣然报名。“当时没想太多,只想利用自己在部队所学,为那里的渔民做一点贡献。”他说。

潜水病又被称为“减压病”,一般是潜水作业人员上浮过快,溶解在体液中的气体无法及时析出导致的。这种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而陈洪强的特长就是运用减压医疗设备救治潜水人员。

49岁的三沙市永兴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卢勒因长期在海底作业,被诊断患有“潜水病”。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会在第一时间找到陈洪强。

  “高压氧舱是治疗潜水病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模拟水下压力环境逐渐减压,帮助患者将体液中多余的气体正常析出。”陈洪强说。过去的9年中,在危急时刻得到陈洪强救治的渔民达数十人。

三沙设市时间短,岛礁上的医疗条件相比海口的大医院还有很多不足。为了弥补人手短缺的状况,陈洪强经常客串“全科”医护。有时,为了能第一时间救治危重病人,陈洪强还要“兼职”当救护车司机。

9年时间里,面对三沙高温、高湿、强辐射的气候条件,陈洪强坚持为岛礁居民减轻病痛,获得了当地百姓和渔民的信任和赞誉。但是,远离家庭的愧疚,常常让陈洪强在深夜流下热泪,“最怕家里有人生病,这个时候只能干着急,想回也回不去。

一年中有半年坚守在永兴岛的陈洪强,24小时在医院待命,以应对突发病情。他白天工作在医院,晚上就睡在医院里。

2014年,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健康报社主办的“2014年医药卫生界生命英雄”评选活动中,陈洪强被评为“生命英雄”。

 

张轶男:  从“疝气大夫”到  “河南绣花刀”   

 

候选医护:张轶男  三亚市妇幼保健院  小儿外科主任

推荐人(单位):  三亚市妇幼保健院

投票编号:  3057

 

■  本报记者  孙婧

为了让更多患儿得到科学救治,他选择在人到中年的事业巅峰期转身南下;为了从零开始赢得患者信任,他在门诊与患儿家长一唠就是半个小时。从“疝气大夫”到“河南绣花刀”,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主任张轶男开辟了三亚儿外科的新天地。

2013年,张轶男是河南省开封市儿童医院儿外科的主任医师。三亚市妇幼保健院到开封寻觅人才时,张轶男选择到三亚开始新的事业。

小儿外科的创立,对张轶男来说意味着一切从零开始。他告诉记者,“因为我是新面孔,刚开始没几个患儿家长找我看病。大半年的时间里,我不是和家长聊天,就是给幼儿做疝气类手术。

2014年的一天,一个有先天性胆道闭锁症的1岁半患儿,被父母带到三亚向张轶男求助。

在手术台上,张轶男对这名患儿实施了葛西术,将肠道与肝门对缝。3个小时下来,他的手还是稳稳的。“幼儿的手术器械都非常小,要缝合的肝门直径只有1厘米,与肠道对吻时,缝一圈得花30分钟,他一个五大三粗的汉子,手指比绣娘的还要灵活。他手中的手术刀犹如绣花刀,被称为‘河南绣花刀’。”张轶男的定力与技术,令同事江枫啧啧称赞。

经过手术,这名患儿脱离了死亡线,张轶男也因此扬名,得到越来越多患儿家长的认可。此后,他陆续开展了新生儿食管气管痿切除+食管吻合术、B超水压下灌肠复位术、新生儿胃穿孔修补术、新生儿肛门再造术、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等危急重症儿外科手术,有的在省内还是首个成功案例。

在开封当地就听说张轶男做事扎实,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将张轶男引进三亚的三亚市妇幼保健院院长周玉海回忆道,张轶男不仅撑起了该院小儿外科,还带动了医院麻醉科、病理科、B超科等科室,在新生儿疾病诊断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扭转了三亚儿外科医技薄弱的局面。

 

杨亚川:    一个乡村医生的执着坚守   

 

候选医护:杨亚川  万宁南桥镇  桥南村卫生室医生 

推荐人(单位):  万宁市卫生局

投票编号:  3058

 

■  本报记者  赵优 

特约记者  黄良策

 

近日,记者从万宁市区驱车近一个小时,拐进村巷,来到南桥镇桥南村卫生室。卫生室医生杨亚川正给感冒患者调整输液速度,门口走进一位被马蜂蜇伤的村民。

先清理伤口。”47岁的杨亚川拿起手电筒,仔细检查患者头发中的脓包,随后准备好纱布和药水为村民仔细清理。村民检查后没有大碍,开完单子拿了药,杨亚川总算有空坐了下来。

怀着对医生的崇高敬意,杨亚川从小就立志从医。1991年,桥南村的老卫生员年事已高,在村里寻找合适的接班人。认真而又朴实的杨亚川获得推荐。从海南省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他成为桥南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

桥南村是个黎族、苗族同胞聚居的村落。卫生室的两间平房,是杨亚川的家。“小孩子发烧,哪怕是半夜过来,他都在。”在村民黄文鸿看来,杨亚川就是村民健康的守护神。

每天,卫生室一大早就开门了,出门干活的村民很容易就能从卫生室拿到药。如果病人不多,杨亚川就骑着摩托车,踏上熟悉的小路,进村做公共卫生服务。量血压、测血糖、新生儿防治……9个村1600多人的日常小病、突发疾病的诊治重担,全落在杨亚川一人身上。

从不懂苗语,到如今能够简单交流,离不开杨亚川多年的走村入户。哪家老人身体不好,哪家经济条件不好,他都记在心里。

他啊,就是把病人当亲人!”杨亚川的妻子黄念群说,面对乡里乡亲,丈夫通常只收药费,诊费不过多计较。遇到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杨亚川总是不忍心收钱,常常出现患者没钱也照样治的情况。

     黄念群在村口开了一间杂货店,因为丈夫一人在卫生室忙不过来,她就为杨亚川打下手,杂货店常常因为经营不正常最后开门了。

我的店可以关,但是这里可不能关。”黄念群边为杨亚川递上纱布,边告诉记者,因为丈夫的乐善好施和不求回报,杂货店的部分收入曾被拿来垫付了卫生室的日常开销。

他做医生,像做慈善。村民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村民。”黄念群笑着说,那笑容里饱含着对丈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