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行政副中心落户通州 官方详解如何解决城市病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在上周末刚刚结束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表决通过了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其中提出要聚焦通州,深化方案论证,加快市行政副中心建设。喧嚣十年的北京行政副中心终于尘埃落定,落户通州。
行政副中心究竟是怎样的概念,又该如何建设?通州为什么能在北京行政副中心的选址中“脱颖而出”?北京行政功能“转战”通州能否缓解北京日益严重的“城市病”?对于这些问题,北京市规划委员做出权威解读。
早在10年之前,曾经定位为北京卫星城的通州,已经开始透露成为北京未来行政转移区的“苗头”。根据2005年版的北京规划,通州被确定为“面向未来的新城区”,同时也在这般规划里,北京第一次提出在通州预留土地作为未来行政办公用地。
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介绍,正是前期的规划为现在通州建设北京行政副中心预留了空间。截至目前,通州区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大约55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18个颐和园的面积,再加上多年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发展建设,通州无论是外接河北、天津、还是内联北京城区,都具有巨大的优势。
黄艳:10年来,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把中心城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往那边链接,比如基础教育、医疗,这些公共服务慢一点,基础设施好建,要把好的医生和好的教师移过去,这个慢半拍,也都在做,现在效果非常明显。
按照规划,未来通州作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要发挥两大作用: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发展,也就是解决目前北京的顽疾——大城市病。
事实上,近年来,尽管北京采取了全国最严格的落户政策,但从2000年到2013年,常住人口仍增加了857万人,截止2014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2151.6万人,尤其是面积并不算大的城六区内,人口占全市一半还多。北京市规划委新闻发言人王飞认为,这种问题必须通过功能区疏解得到解决。
王飞:我们讲优化重组城市功能,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就是城六区(功能),尤其是五环以里非首都功能。疏解到哪里呢?我们之前规划里说了,我们通州,新城、小城镇还有河北、天津的地区,都是要承担疏解任务的,这是放在一个京津冀发展的大背景下,所以我们说通州这个副中心建设也是整个大区域功能重组的重要节点。
未来如何推进通州行政副中心的规划建设,黄艳介绍,规划要促进通州的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就业和居住功能的均衡,把适宜的行政事业单位功能成建制整体转移过去,并带动一部分商务、文化、会展等功能聚集,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转移,进而完成人口疏散的目的,也改变以往“睡城通州”的面貌。
黄艳:大家总说老有人在那里买房子住,大家最头疼通州的交通,问题在于只有居住,就业上不来,过去几年我们做的都是新增就业,中心城真正的就业没过去。我们的两条地铁,每天早上过来的时候,都是超负荷,但是回去的方向10%都不足。我们疏解中心城的就业,是平衡的概念,不是加剧。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这将是对于北京市非首都功能区疏解和人口疏散最为有效的举措,也是建设通州行政副中心最为关键的一步。
李国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中最为关键的抓手其实就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向行政副中心来转移。由于这些新的布局,包括行政区域的转移,商业的布局,就会增加就业的选择和空间,比方说现在燕郊很多人会在北京的朝阳,西城区工作,那么(以后)他可能就不需要到中心城区来工作。
早在通州成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的态势日趋明朗之时,与之相邻的河北燕郊、大厂等地就开始如火如荼的卖房。有专家认为,考虑到北京行政副中心未来将成为一个区域高地,周边的区县利用通州的配套进行发展,可能给当地带来巨大压力,更可能带来新的城市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应对?
黄艳强调,通州未来规划的理念是“减量置换提质”,把核心区功能提升和通州副中心建设统筹结合,将不会出现一些人担忧的“造城计划”。
黄艳:目标导向通州今后一定是疏解中心城功能的。它的功能也不是包罗万象的,比如疏解中心城功能,比如行政副中心,把一部分行政、事业、研究等等机构成建制的功能一部分转移出去。这是一个有序的,分阶段、分步骤的完成。
同时,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也将被放在京津冀更大的尺度中进行考虑,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城市边界,防止继续“摊城市大饼”。另一方面,也要协调河北、天津等周边区域的发展,协同治理。北京市常务副市长李世祥表示,目前北京正在就具体规划做详细论证,未来将渐次推进。
李士祥:并不是说简单的谁搬到那里,建设几个楼的问题,未来应该怎么发展,发展什么,整个区域的功能如何定,都需要科学论证,下一步就是在详细论证的基础上,把环境营造好,把城市管理容易出现的病态提前预防,这样我们就能形成一个有序管理的行政副中心。(记者杜希萌 马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