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家私募基金失联 多为空壳公司高管无从业资格
在当下企业家跑路闹剧中,也出现了私募基金的身影。11月23日,中国基金业协会首次发布《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共有12家投资基金公司位列其中。记者统计发现,12家机构中空壳者居多,重要高管无从业资格等问题普遍存在。
基金产品安全问题牵动了私募行业的敏感神经。紧随其后,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引》”),并向行业公开征求意见。私募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的自律监管框架有望进一步完善。
首份失联名单公布12私募机构“沦陷”
为了加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自律管理工作,基金业协会自9月29日起发布并实施“‘失联(异常)’私募机构公示制度”。
11月23日发布的《公告》,是该制度建立50天后,基金业协会公布的首份失联(异常)私募名单。
在《公告》中列举的12家私募机构分别为:华天国泰(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融坤瑞(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元宝盛(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融易融(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银河瑞盈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中投华融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万弘基金管理(苏州)有限公司、湖北奥信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幸汇财富(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洲海鸿润(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幸福财富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深圳市中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这份名单中的12家私募机构,按照注册地分类,其中9家在北京,一家在深圳,一家在苏州,另一家在湖北。目前上述机构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公司网站地址中,除幸汇财富及湖北奥信外,均已无法打开。
仅3家发行私募产品多家高管无从业资格
记者从中国基金业协会网站上查询的结果显示,这12家公司中,目前仅有华天国泰、北京幸福和深圳中星三家机构存在“正在运作”的基金产品,其余9家机构并无私募产品运作。此外,部分公司的注册资本也存在问题。其中,深圳中星的注册资本及实缴资本仅为50万元,而中投华融的注册资本虽有5000万元,但实缴资本为0。
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无产品管理的私募,大多采用自有资金运营或者属于空壳公司,因此对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较为有限。但此次12家私募机构的“失联”,暴露出来的部分私募机构存在的管理乱象值得关注。
由于目前证券业协会对于私募机构行政、后台管理方面的高管没有基金从业资格方面的要求,因此业内一些中小私募中,部分高管没有基金从业资格的问题普遍存在。记者统计发现,在上述12家机构中,不乏身居法人代表、风控总监等重要职位的人员不具备基金从业资格的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中星的总经理曹秋林及合规风控经理李胜、华天国泰的总经理兼风控总监陈涛、融易融的法定代表人郝彤心及主要风控负责人顾乾屏、洲海鸿润的法人杜磊及风控总监吕志录、中融坤瑞的总经理刘荣桓及副总经理兼投资风控总监任叙印等均未获得从业资格。
私募机构如此的高层设置,为基金的平稳运行埋下了巨大隐患,也为监管机构和投资者敲响了警钟。
内控指引征求意见行业行为进一步规范
就在发布“失联”名单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24日,基金业协会在其网站上发布《指引》,并向行业公开征求意见。
《指引》分为5章,共31条,主要从私募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的目标与原则、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进行自律管理,构成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的自律监管框架。
《指引》明确,私募基金管理人应建立健全治理结构,防范不正当关联交易,防范管理的各私募基金之间的利益输送、利益冲突和内部人控制风险,公平对待管理的各私募基金,保护投资者利益和自身合法权益。要求其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控制,维护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保证向投资者、监管机构等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基金业协会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2182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0853只,认缴规模4.89万亿元,实缴规模4.04万亿元。私募基金从业人员33.92万人。虽然私募基金规模远低于公募基金,但监管难度却远超公募基金,及时建立有效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员监管体系,规范私募行业交易行为,将有助于保证私募基金的正常运行,保护投资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