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到三六巷,外来文化如何融入海南

26.02.2016  10:08

  冬季的海南是“候鸟”的天堂。来自全国各地或栖息、或度假的人们让这个平静的岛屿热闹非凡,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来海南越冬的“候鸟”人口数量超过百万。2月23日,省政府专门召开“候鸟”人才工作座谈会,听取“候鸟”代表的意见建议,研究“候鸟”人才工作。会上刘赐贵省长指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候鸟”人才工作,将其作为重要课题加以研究部署,引导鼓励更多“候鸟”人才在健康养生的同时更好融入海南、服务海南。

  外来文化的加入,同样参杂不谐之音,这些不谐之音有的见诸报端,有的则在民间流传,网络论坛、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成为主要传播渠道。一时间,外来文化如何融入海南本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海南的禀赋是个移民海岛。远可溯唐宋时期人口大迁徙,近则至“十万人才下海南”。自古至今,多元的文化在这个相对封闭的海岛中相互冲突、妥协,彼此杂糅、依存,成就了海南与生俱来的移民气质。这一点在海南本土作家郑国琳先生的《我们的三六巷》中描写得出神入化。莫言先生言简意赅为:通过对海口一条巷子里原住民和新移民之间发生摩擦、冲突与融合,呈现了海南社会在外来文化激荡下出现的心灵惶惑与历史跃迁,揭示了海南土壤里蕴藏的淳厚、宽容而又固执、褊狭的文化性格。

  三六巷的海南与四九城的北京有颇多相似之处。比如都是近年来外来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北京常住外来人口达822.06万,常住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接近40%;在海南,2015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9%,新建商品房近七成卖到了岛外。三亚更夸张些,岛外购买者超过八成。

  在生活习性上,三六巷里的海南人与四九城中的北京人也颇为相似。做事不紧不慢四平八稳,满足于恬适安逸,看上去慵懒舒散缺少进取心。外来客的光顾如同在平静的水池中投入了鲶鱼。鲶鱼效应让两个远隔数千公里的古老文化焕发出别样生机。在称谓上,北京将外来从业者统称为北漂;在海南,类似人群被细分为两类,一类叫赶海者,一类叫候鸟。前者是正在消亡的淘金客,后者是来势正健的养老族。

  相似的移民背景,让四九城与三六巷的人们常常发出同样的感慨:房价都是外地人炒上去的,做坏事的都是外地人;外地人让本地人更难找到工作,移民考生让当地孩子升学压力倍增;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让有限的公共资源捉襟见肘,出行难,看病难,物价贵……凡此种种。

  是的,无论是四九城还是三六巷,在平静的表面下多元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摩擦、对立。但正如《我们的三六巷》中所描述的那样,一切冲突很快会在相互的妥协与包容中达成谅解,并在某种认同上获得平衡,这种平衡让双方安静下来重新审视对方与自我,发现对方的优点与自身的不足。这一点,《我们的三六巷》的作者总结为“原住民需要向新移民学习,同时亦给新移民以巨大的精神启发”。

  在四九城,优越开放的市场环境为822万外来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与发展平台,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原动力。与此同时,外地人亦逐渐充当起首都的“菜篮子”“米袋子”“老妈子”,承担起京城服务业林林总总各个岗位,以至于本地人难以离开。每年春节外地人离京返乡,本地人常齐声感叹没有外地人的不适。

  在海南,相互依存融合是不变的主流。新移民们纷纷加入到原住民的广场舞、合唱队行列;东北人很自然地端起老爸茶,西北客吃饭时常思文昌鸡;越来越多的新移民正快速融入本土的各行各业,成为工人、农民、职员、服务生、投资商、“双创”志愿者……

  从四九城到三六巷,是什么力量让外来客如此迅速的融入本土文化?从外因看,本地开放包容的社会环境至关重要,这里面包括舆论氛围、政府态度、人文积淀。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无论外省移民还是三六巷的原住民都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背景,那就是华夏民族与生俱来的隐忍包容的基因。这一点应该算内因吧。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