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千万别报体”走红网络不当回事

30.06.2014  12:40

  眼下,互联网为每个人都提供了言论平台。所以,大家都是新闻爆料者;眼下,人们虽然对某种事情有意见,但是往往不愿意和有关部门费口舌。所以,五花八门的网络调侃体自我新闻比比皆是。在校和应届大学毕业生们的“千万别报体”新闻走红网络,正是以调侃的方式表达他们各自心中意见和怨言的自媒体网络与公众的对话。虽然,他们带着几分调侃,但他们表达的意思并非完全属于搞笑的恶作剧,而是其中有真意的调侃与讽刺。

  据中国经济网6月28日报道,高考成绩出来后,一年一度的报专业时刻又要开始了,日前微博上发起的千万别报xx专业搜红网络,在微博中前辈们可谓是总结了坑爹专业集合,带你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希望毕业生亲们可以远离苦海。而其中的理由绝对可以称得上奇葩:因为难就业/世界太逗比/木女生/被鄙视……千万别报考古,因为逗比的世界没人懂!千万别报管理,因为当不了老板很痛苦!千万别报国际贸易,听起来挺“高大上”大爷的!还在国内混!千万别报汉语言,因为白上四年学!千万别报学前教育,因为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千万别报保险精算,因为你学完也玩儿不过保险公司!如此等等的网络语言,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低头深思。

  这些“千万别报体”的网络语言虽然有些过分渲染与夸张,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搞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某些院校本来是一所很有专业特色的中专类职业技校,但经过专升本升格之后,学校一夜间变成了无所不能的万能学校,什么样的学科专业都有,简直是大而全的“百科全书”。所以,有人调侃和讽刺计算机专业设置是“是个砖瓦窑”都能开设计算机。可以说,为了追求大而全,所有高等学府都在相互模仿名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你有我有全都有;可以说,由于大而全的办校风气在不停地相互传播。于是,专升本的院校越来越多;于是,生源质量捉襟见肘,往往不尽人意;不少院校在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只好东拼西凑相应的专业课老师;于是,当学生们毕业后为就业而犯愁时,不免会怀疑自己当初所报专业有什么用;于是,当各种信息反馈到学校之后,在校和应届毕业生们就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能不能实现就业持各种怀疑心态。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其中有的“千万别报体”纯属故弄玄虚,纯属在校不学无术,毕业后又不想吃苦耐劳、认真做事。然而,更多的问题是,从某些侧面暴露了我们的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问题。比如,我们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有多少,每年需求量有多少?这些问题必须通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经过科学论证做好顶层设计,而不是任由每所高校任意选择和设置专业。如果大多数高校都设置新闻专业,不出现供大于求才怪呢!

  然而,更为突出的问题,仍然是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如果专家教授们都去搞自己升职评职称的课题研究论文,都不想到课堂给学生上课,仅凭几个讲师和辅导员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那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需要的。如果说,我们的讲师和辅导员老师都能达到教授级水平,那我们还评什么教授?正因为讲课的质量和水平区别比较大,所以,大学生们都渴望教授级别的老师为自己多上几节课。但是,说实话,在现实中学生们的愿望只能是个愿望,在校学习几年有的连一个教授的影子也没见过。所以,我们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就业率问题一直被社会所诟病和质疑。可以说,有不少院校的就业率是有水分的,根本不真实的;可以说,如果那些高校的就业率是真实的,我们的社会每年还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吗?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千万别报体”走红网络绝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所以,即便“千万别报体”存在着自娱自乐的调侃和搞笑,其中也不乏具有真实性的辛辣讽刺意味。因此,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别不把“千万别报体”的网络走红不当回事。而应当高度重视,认真反省我们的高等院校如何更科学地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而应当高度重视如何通过依法监管,确实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如何改革高等院校的监管体制和教育质量监督考核机制。决不能把大学生们的“千万别报体”走红网络,只当作茶余饭后的笑料和耳旁风。

  《战国策·燕策》中曰:“多闻其过,不欲闻其善。”燕王向苏代问古代明主治政的经验,苏代的回答中有这句话。意思是:一定要想法使自己多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过失的批评,不要总想听别人对自己的夸奖。希望教育部能认真听得进大学生们的网络调侃与批评,加快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改革步伐。要使中国大学生成为我国和世界的人才资源,而不是让人悲催的人力资源。(郭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