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教育“冷暴力”,让孩子健康成长

26.02.2016  16:15
  在我们生活中,教育“冷暴力”时常发生,从几年前的“绿领巾”、“红校服”和“三色作业本”,再到不久前的孩子上课话太多被孤立,导致家长和班主任撕破脸,教育“冷暴力”再度成为公众热议话题。(见海口网 《与孩子建立“朋友”关系 不再上演教育“冷暴力”》

  教育“冷暴力”是相对于体罚等暴力而言的一种“精神惩罚”,常见手段包括对学生态度冷淡、放任、嘲讽、区别对待、贴标签等。“一句话概括,就是教育主体采取非暴力、非主观的方式,但在客观上却给教育客体造成心理或精神上的隐形伤害。”心理咨询师齐有伟指出,“冷暴力”危害不容小觑,会使孩子出现孤僻、冷漠、心理扭曲、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下去可能形成不健全人格。因此我们要减少教育“冷暴力”,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

  家长们怎么避免家庭教育“冷暴力”呢?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当孩子的表现没达到他们的期望值时,就会把焦虑和不满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实施冷嘲热讽、不予理睬等“冷暴力”,往往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也和孩子产生了隔阂。孩子没考好时,比起责怪,家长的关爱更能让他接受;比起嘲讽,鼓励产生的效果更好;比起质问“为什么丢分了”,好好和孩子沟通,和孩子一起找到其中原因更实在。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难道不比打骂、“冷战”更好?

  学校是“冷暴力”的高发地,因而在减少“冷暴力”这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学校环境比家庭环境要相对复杂,有老师的冷对待、也会有一些同学的嘲笑、排挤等。一方面,学校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而教师们也要积极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不以成绩取人,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在遇到“冷暴力”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和老师、家长沟通,避免遭受伤害;同时也要尊重老师,端正学习态度,提升个人学习素养,增加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好感。

  当然,减少教育“冷暴力”,社会的力量也不可或缺。除了媒体宣传和引导“减少‘冷暴力’ 关爱未成年人”等理念之外,心理辅导机构或组织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志愿服务……而这些事情也不一定要等到教育“冷暴力”新闻曝出或者与未成年人相关的节日才做,应该细化到日常生活,让人们对“冷暴力”从认识了解到参与抵制教育“冷暴力”的行动中来。

  总之,减少教育“冷暴力”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孩子们才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