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严重 部门执法监管力量薄弱

04.12.2014  12:01

      原标题:村民对食品安全没概念,部门执法监管力量薄弱,问题食品纷纷上山下乡

      谁来守护农民舌尖安全

      农村食品安全状况堪忧,图为垃圾遍地的某村农贸市场。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苏建强摄

      核心提示

      取缔无证无照经营户80户,捣毁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窝点57个,查扣问题食品153吨,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案件388宗,移送司法机关案件4件……

      这是近3个月来,我省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行动的战果。

      战果累累,既说明查处有力,也说明农村食品安全问题严重。

      农村地区是我国最大的食品市场,也渐渐成为问题食品的转移地,那些在城市被查处生存不下去的食品商家,纷纷掉转“枪口”瞄准广阔农村。

      海南省食药监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农村食品市场主要有三大特点,村民意识淡薄,部门监管薄弱,问题多而顽固。

      如何保障广大村民“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集思广益,真抓实抓。

      村民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便宜就好卖,吃不坏肚子就行

      11月26日上午,澄迈县北部的老城镇龙凤村,3名统一身着浅蓝色工作服的男子正在路边的小餐饮店吃粉汤,一家面积有三四平方米的小卖部就开在他们身后。“据我了解,海南农村很多地方的小卖部所售卖的糕点、糖果、饮料等食品,单价以两三元的居多,东西便宜,自然就很好卖。”店主徐女士说。

      海口市演丰镇美兰墟村民林雄的“美兰夏日”小卖部跟徐女士的小卖部大同小异,也是一个铁皮箱型的,主要经营预包装食品和乳制品,这个店的问题比较明显:墙上悬挂着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已经过期了。

      林雄有点不好意思:“两个证都该换了,但没有人来检查,我想等到明年小卖部换地方时再换。”

      除上述两地,记者走访文昌、屯昌、乐东等市县发现,海南农村食品市场销售网点具有分布零散、流动性强的特点,只要是村民聚居的地方就有食品个体户,这确实方便了广大村民,但问题也不少,散装的大米、面粉敞开口随地堆放,店主和老百姓都不关心东西是否过期、标识是否齐全,只要没把人吃进医院就行,用村民自己的话说“只要没把肚子吃坏就行,我们一般管不了那么多。”

      记者走访发现,情况确实如此。

      12月2日,冬雨已在屯昌县坡心镇飘了一个上午,空气里夹杂着猪粪的味道。11时许,年逾六旬的新村村民程范东正在路边市场买猪肉。

      “您知道这猪是从哪儿来的吗?有没有经过卫生检疫部门的检疫?”记者问他。

      “不清楚啊,反正我们经常在这里买肉,比在城里买的便宜,吃了这么多年也没事。”门牙早已掉光的程范东笑道。

      “您这猪是从村里买来的吗?猪皮上有检疫部门的印章吗?”听到记者提问,正在卖猪肉的男子有些警惕,他并不作答,离开了肉摊。

      程范东觉得自己从来没有在肉摊上买到过问题猪肉,但就在前不久,他确信自己买到了过期牛奶。

      “上个月我去旁边的南吕镇上的小卖部买牛奶给孙子喝,两块五一罐的那种,买回来后儿媳妇发现这批牛奶的保质期已经过去十几天了。”程范东笑着说:“照样喝呗,反正两个孙子喝完了也没事。”

      “我们农村人不像城里人那么讲究,食品质量差点没事,过期了也没事,‘三无’食品也没事,又不是有毒的,肚子没事、价格便宜就行了,”坡心镇三舍村村民老符说,在小卖部闲玩的村民大多表示赞同。

      “我省农村食品市场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省食药监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处处长史全力说,一是制售假冒侵权食品、“五无”食品问题,在城市普遍对食品采取高压态势的形势下,不少问题的产品开始“上山下乡”。二是农村食品生产经营问题,“低、小、散、乱、差”现象比较明显,无证无照经营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普遍存在。三是经营过期变质、来源不明、包装标识不规范的食品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利用过期的变质原料生产食品,非法添加有害物质,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五是经营条件不符合规定,如食杂店、流动餐车等,环境脏乱差。

上一页 | 1 2 3 4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