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信社为农民增收办实事 推“一小通”循环贷

12.06.2014  20:26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中新网海南频道6月12日电(记者 付美斌)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12日上午举行“一小通”循环贷产品推广暨96588贷款送到家新闻发布会。据悉,海南农信社对“一小通”支农模式进行了创新,在原有的基础上,研发了具有随借随还功能的“一小通”循环贷款产品,具有便捷、普惠、长效特点。

  据介绍,海南农信社“一小通”是遵循“一次审批、总额控制、循环使用”原则,即借款人与贷款人一次性签订合同,合同可以长达10年或超过10年,在合同约定的最高贷款额度和期限内,循环使用,随用随贷,随时偿还,使广大农民朋友和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等其他客户快速、便捷地获得资金,实现增收致富的目标。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3]67号),要求在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前提下,盘活存量、用好增量。2013年7月,省委六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全省开展我为农民增收办实事活动,作为全省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抓手。2014年1月,省委六届五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海南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强调要“加强财税杠杆与金融政策的有效配合,进一步完善农民小额贷款贴息机制和财政贴息管理办法,推广农信社“一小通”小额信贷支农新模式。2014年2月,海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要广泛开展“我为农民增收办实事活动”和推广“一小通”农民小额信贷新模式。

  海南省农信社成立7年来,在开展普惠金融方面进行了深入而有成效的探索。2007年,时任省长罗保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与穷人银行家尤努斯“拉钩约定”,亲自引进孟加拉格莱珉模式,省农信社在琼中开展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和琼中小额信贷模式试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适应海南实际的“一小通”信贷支农模式,锻炼和培养了一支由500多名大学生组成的小额信贷技术员队伍。海南“一小通”小额信贷支农新模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八专四交”机制(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专门队伍、创立专门文化、制定专项流程、开发专列产品、实行专项贴息、开发专门网络、组建专家团队;把贷款审批权交给农民、把贷款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把贷款风险防控权交给网络、把工资发放权交给信贷员)。6年多来,省农信社累放小额信贷63万多笔、近130亿元,惠及农户51.8万户,仅2014年前5个月,新增发放贷款11.35亿,客户达1.5万户,存量贷款58.67亿,存量客户22.18万户。海南省农村信用社“一小通”小额信贷支农模式受到农民朋友的普遍欢迎。

  为了方便客户申请贷款,海南省农信社还开设了96588贷款送到家的绿色通道。客户只要拨打96588,就有农信社专职信贷员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服务。没有违约记录的客户、工资在信用社代发的客户、在信用社有长期存款等的优质客户,农信社将在24小时内贷款送到家。一般客户,农信社将在5天内予以办结,符合条件的7天内可以用款。签订借款合同的客户,可以通过农信手机银行、网上银行、96588电话银行,实现24小时自助用款还款。

  另据了解,为了回报客户和回馈社会,让更多的百姓享受到优质便捷舒适的金融服务,海南农信社还在服务民生上下工夫,手机银行增加了海汽购票、动车购票、扫码取款、自助循环贷款等特色功能。这些特色功能让“海汽购票难,东环高铁一票难求”成为历史。通过农信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购票,一条短信息温馨提示,就可以办理海汽上车手续,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即可在动车站点扫描取票,真正实现了足不出户,出行无忧。“扫码取款”是农信社全国首创手机银行扫ATM二维码即可实现取款的一大创新,是农信社手机银行和ATM业务改革创新的亮点产品。客户持手机银行,到农信社任意一台ATM或CRS自助设备,点击“扫码取款”,屏幕将自动生成二维码。客户需要取款时,在ATM或CRS自助设备上扫描手机屏幕上的二维码,按照提示输入交易密码,并输入验证码,交易即可实现。这种取款方式克服了传统上必须在ATM或CRS自助设备上插入IC卡取现,犯罪分子容易盗窃客户密码,克隆客户卡片,取走客户资金,你只要带上自己手机,即可实现无卡金融服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