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内开花墙外香 琼剧之困何时能解?

26.05.2014  20:51

      送戏下乡或进社区,对琼剧的传承也是一大推动力量。4月13日,海南琼星琼剧团在海口市龙华区滨海社区义兴街表演琼剧传统剧目《刁难公主》。海南日报见习记者陈元才摄

定安县琼剧团演职人员在广东徐闻演出前化妆。陈红艳摄

      位于海口大致坡镇的琼剧文化广场,也是中国戏剧家活动基地。古月摄

      4月下旬,与海南岛隔海相望的广东省徐闻县角尾乡热闹非凡,海南省定安县琼剧团带去的一场场丰盛、佳美的琼剧盛宴,吸引了角尾乡及周边上万名百姓闻声而来。

      面对座无虚席、人山人海、万人空巷的盛况,海南的琼剧人在高兴之余,却又对琼剧这一海南本土文化瑰宝的发展前景心生忧思,禁不住扪心自问:为什么琼剧墙内开花墙外香?

      琼剧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困境?今后如何突破?为此,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琼剧界和与之相关行业的专家,厘清了琼剧当下存在的6大困境(也是现象),也听到了为琼剧寻求出路的各种声音。

      比起海峡对岸徐闻的沸腾景象,琼剧在海南受欢迎的程度似乎就要逊色得多了。定安琼剧团的演职人员甚至戏言:干脆把琼剧团搬到徐闻来吧!

      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其中原因引人深思。

      琼剧生存状态并非最差

      众所周知,琼剧与豫剧、花鼓戏等其他地区的戏曲一样,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可称为本土文化的母体,其区别主要在于语言和声腔。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由于种种原因,地方戏曲的生存状态大不如前,令人担忧。

      “但让我们稍稍欣慰的是,相比其他地方来说,琼剧在海南的现状已经算不错。”琼剧历史和理论专家周庆辉表示,琼剧作为海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产生于民间,根植于民间,与海南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海南自古以来,民间群众崇尚“神道”,喜拜公敬神,乡镇村落都有各自的“神期”,演戏酬神之风隆盛。“凡庙会必演戏”,琼剧戏班的演出,与民间酬神祀典活动密切相关。如今,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大为提高,除各地传统的军坡、公期婆期等神期庙会包场戏外,村民百姓举凡建屋上梁、结婚生子、老人做寿、华侨回乡等喜庆日,都会“绑戏”来招待答谢前来祝福贺喜的邻里乡亲,这不仅成为海南传统民俗活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海南琼剧演出的一个“市场”和独特的“风景”。

      “这也为琼剧的生存提供了很大空间。”周庆辉说,前不久,海南琼剧院和海口琼剧团已经接下文昌等地明年元宵节的演出,琼剧演出的兴盛也催生出了大批民间剧团的发展和活跃。有多家剧团驻扎的海口市大致坡镇也由此成为琼剧演出联络的“集散地”,挂牌设立联系点的有几十家民营剧团,甚至形成了特殊的“大致坡琼剧现象”。

      与此同时,琼剧团演出的戏金也较为可观,有些剧团演出一场可拿到三五万的报酬,剧团里的名角演出一晚甚至有五六千的收入。“有演出市场,收入也不错,这就能使得海南琼剧生存发展下去。”周庆辉说。

      遭遇种种困境令人担忧

      虽然琼剧相较一些其他地方戏曲还算发展不错,可琼剧发展中日益凸显的现象,也引起了琼剧人的隐忧:这些问题的症结究竟是什么?

      剧种单一交流少

      “琼剧的艺术水平比较落后。”周庆辉解释道,以省为单位来说,海南戏种较少,几乎是琼剧一家独大,没有其他戏种的竞争,“可以说,好也琼剧,坏也琼剧,观众的选择不多”。同时,琼剧对外对内交流也较少,省内只有一年一度的全省琼剧汇演,对于琼剧交流提升的作用有限。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