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破城乡公交困局

21.08.2014  10:06

  话题背景

  今年,陵水斥资700多万元投入运营20多辆公交车,而负责运营的海汽集团每月收支一直为赤字。在我省除了海口、三亚外,其他各市县普遍存在群众乘车不方便与运营企业亏损的情形,如何才能实现群众出行与企业利益的双赢?

  城乡公交发展为何困难重重?

  董纯进(海南日报评论员):发展城乡公交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方便百姓出行。但从实践来看,城乡公交普遍面临客源少、吃不饱、日子过得艰难的窘况。

  百姓乘车,最关心是否方便、快捷。由于受道路交通条件的制约,许多公交车并不能真正开进农村,这就无形中产生了中转的麻烦。而乡村摩的、风采车尽管安全系数不高,但却因机动灵活,能实现一步到位的“点到点”运输,反而更受市场的青睐。此外,公交运输是按计划发车,发车频次是受时间控制的。如果百姓乘公交车需要等几十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无疑会影响他们乘公交的积极性。如此一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陈实(海南日报评论员):当前,我省不少地方城乡公交面临乘客偏少、线路不通、亏损严重等困难。出现这些问题,既有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个性方面的原因。从共性方面看,除海口、三亚等地外,我省大多市县公交事业起步时间较晚,专业人员相对匮乏,发展模式相对简单粗放,在线路规划、站点设置、班次安排上随意性较大,很多居民不习惯乘坐公交出行。

  从个性方面看,个别市县对公交事业发展重视程度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对违法违规营运行为缺少管理,不能把居民需求和游客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有的地方甚至存在公交与公共汽车重复建设、争抢客源等情况。这些情况,让公交发展更加困难。

  饶思锐(海南日报评论员):海南一些市县城乡公交运营困难重重,虽说各有各的“疑难病症”,但最直接的运营难处还是在于乘客少,运力浪费,入不敷出。虽然,人口密度较低这一现实因素较大程度地制约了城乡公共交通的发展,但通过对一些市县“解剖麻雀”,却不难发现,其实乡镇客源相对充足,只是这一部分的市场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如乡镇居民反映的因地域市场的分割造成线路不通达,站点基础设施有待加强,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服务较差等等,正是因为上述诸多原因,大量的乡镇居民才会舍廉选贵、舍安择危,选择乘坐“摩的”出行。城乡公交只有改进服务体验,才能在与“摩的”的市场竞争中获胜,招揽到乘客。

  城乡公交发展应如何定位?

  饶思锐:城乡公交作为促进城乡资源相互衔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当突出公益属性,其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政府应努力协调解决,而不能期冀全部依靠市场化手段来解决。

  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突出“公共交通的公益属性”,要求将公共交通发展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体系,通过特许经营、股权融资等多种形式,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补贴机制,确保群众的出行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可见,公共交通公益属性的定位,是一个基本方向。

  董纯进:地方政府发展城乡公交,首先要明晰目标定位。发展城乡公交是政绩工程还是惠民工程?各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总量不尽相同,发展公交首先应从当地的实际需求出发,没必要互相攀比,更不能贪大求全。

  公交本身就具有公益性,它离不开政府的补贴扶持。任务一个行业,在开拓市场的初期,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公交行业同样不能例外。目前普遍亏损的状况,无论对公交公司还是地方政府来说,都应有心理预期准备,甚至会有一个相当长时间的“阵痛”期。即使对省会城市海口来说,一些客源少的冷线班次公交,同样存在着长期亏损的状况。对城乡公交来说,培育客源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陈实:在我看来,需要对公交从性质和功能两个方面作出定位。

  从性质上看,公交是公共事业、民生工程,是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正因如此,我们不能因为公交事业眼下有困难,就停止发展或小步发展,而要认识到,公交事业存在的问题,要在科学化、快速化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从功能上看,城乡公交需分别定位。城市和大城镇的公交应定位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乡村公交应定位为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让群众能够方便地在车站、集市、人口聚居地和景区之间往来,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城乡公交应如何良性发展?

  陈实:市县城乡公交事业良性发展,需要多管齐下,多方使劲。对公交发展,政府不能当“甩手掌柜”,必须要加大重视力度,作出更多谋划和设计,给予企业更多支持和引导,为线路运营消除区域壁垒。比如,有的村与村之间联系较多,人员往来频繁,即使不属于同一个乡镇,甚至不在同一个市县,也可以创造条件,开通公交车辆。

  企业也要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升管理水平,开源节流。要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拓展物流、公路养护、闲时车辆出租等衍生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能单纯以赢利多少为目标,而要在服务群众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保本运营、微利运营。在线路设计方面,企业也要动更多脑筋,努力服务好中短途乘客。公交不仅要与公共汽车区别开来,还要做公共交通的有益补充,让当地居民和外地游客下了大巴、下了高铁,都能坐到公交车,方便到达附近的集市、景点等。

  饶思锐:解决市县城乡公交发展的“阵痛”,就必须要从解决群众乘车不便与城乡公交“吃不饱”之间的矛盾上着手。城乡公交为人诟病最多的就是线路不通达、准点率不高等问题,要实现城乡公交良性发展,就必须要“自我革命”,练好“内功”,努力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加强公交通达性和便捷性等等。

  要让城乡公交焕发生机,除了要练好“内功”,还需借助“外力”。城乡公交作为民生工程,市县政府的财政补贴“哭就有,不哭就没有”,要确保在政策上扶持、资金上保障;同时,要鼓励城乡公交进行兼并重组,鼓励公交龙头企业整合分散中巴公司,打破地域分割,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此外,城乡公交还应努力拓展多种经营渠道,如车载广告等等。

  董纯进:城乡公交尽管处在亏损状态,但这一惠民举措的发展方向是应该鼓励的。从短期来看,城乡公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输血”支持。但从长远来看,企业欲想打开市场,必须要从内部变革做起。

  从成本上来说,在遵守国家交通规定的前提下,城乡公交没必要都配备“高大上”的车型,而应采购“迷你型”的中小型公交车,既降低成本又提高利用效率。从业态上来说,城乡公交应根据市场需求,可向物流等行业拓展,提高增收空间。从客源上来说,要多增加候车站台、拓宽乡村道路,提高运输功效方便百姓,从而更好地赢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