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关注孩子攀比心理 家长正确引导成关键

10.03.2016  20:59
《心里》关注孩子攀比心理 家长正确引导成关键 - 海口网
《心里》关注孩子攀比心理 家长正确引导成关键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海南省警校心理教官、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海涛谈攀比心理。

  海口网3月10日消息 (记者陈五男 钟元韬摄影报道)“我上的辅导班有名师做客,你的不靠谱”“你爸开啥车,邻桌小洋他爸开奔驰的”“班里设了‘辣妈排行榜’,你得穿好看点,不能被比下去!”……当这些话语从稚嫩的孩子口中说出,作为家长的你有没有引起重视?由海口市文明办和海口网联合主办的海南省首家网络心理互动平台——《心里》关注如何“戒掉”攀比心理?在专家看来,家长应该疏堵结合,培养孩子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正确金钱观,锻炼孩子的沟通、与人交往能力,变“坏事”为“好事”。

  攀比风气很“常见

  其实人群中攀比心理很常见,海南省警校心理教官、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海涛说,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攀比心理是他们和自己身边的同学、朋友在家庭环境甚至是外貌进行比较的心理现象。

  由于心智尚未成熟,不了解人的需要和满足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往往借助模仿对象提出各种要求,如别人有零花钱、漂亮的衣服,他(她)也想要,“甚至比谁家房子好,手机牌子大”,吴海涛表示,这虽然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状况,但如果不能及时、积极引导,孩子有可能过早被“物质化”。

  孩子攀比,根源在哪

  攀比的内容各式各样,可能比相貌、比高级玩具,甚至比父母收入。“攀比心理严重的孩子,自我评价低,自尊心强,很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吴海涛认为,攀比心理下容易养成骄矜之气,在家长的刻意满足下,会影响孩子正常的性格养成和健康心理。

  吴海涛觉得,孩子“热衷”于攀比,也有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有些家长的攀比心理比较重,喜欢拿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其他家庭比较,比房子、比车子、比工资。这种比较心理和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传递给孩子,他们尚未有思考的能力,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吴海涛说。

  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攀比

  有些小孩看到别的小朋友有新玩具,也会想要。当家长满足一次后,孩子的要求也会越来越多。究竟什么样的做法才是最妥当的呢?“一下子严厉拒绝或每次都满足孩子,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吴海涛认为,与其想尽方法防止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倒不如借机会培养其良好的消费观和金钱观。比如孩子要求买某样东西时,家长可甄别是否合理后再购买,“这种引导可以培养孩子的消费观和理财观。

  吴海涛建议,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倾向,要当机立断及时制止,告知孩子,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同时,转移孩子的关注点,淡化他过分的物质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