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机构改革,这三篇重要文章说透了

13.03.2018  16:13

  三篇重要文章

  ◆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署名文章: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3日06版)

  ◆ 中办主任丁薛祥署名文章: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2日06版)

  ◆ 《瞭望》两会系列报道之一:

  《打造“高质量”政府》(《瞭望》2018年第11期》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深刻变革

  文丨刘鹤

  来源丨《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3日06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深化机构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研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决定》明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推动这场深刻变革的必要性,自觉加以贯彻落实。

  一、充分认识推动这场深刻变革的历史和现实必然性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机构建设和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领域,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按照党的十九大的战略部署,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历史和现实必然性。

  (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作为上层建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适应社会生产力进步、经济基础变化而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后,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必须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但要看到,当前党和国家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必须按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依托。我们党要顺利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从组织机构上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制度优势,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正确履行职责的各领域各环节,从制度上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一些领域党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不够健全有力,保障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迫切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

  (三)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深化机构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各领域改革发挥着体制支撑和保障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但必须看到,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改革成果,必须将改革深入到机构层面。目前,我国一些领域党政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问题凸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领域中央和地方机构职能上下一般粗,权责划分不尽合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攻坚克难提供体制支撑和保障。

  (四)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即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党和国家机构职能必须为解决突出矛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提供保障;同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又必须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但要看到,目前我国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不适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基层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有待完善,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群团组织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需要增强等。这就迫切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科学配置机构职能、完善体制机制,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二、准确把握这场深刻变革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次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举措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要求,具有以下鲜明特征。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核心问题。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为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决定》要求,

  一是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首先要加强党对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重大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化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和优化党对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经济、农业农村、纪检监察、组织、宣传思想文化、国家安全、政法、统战、民族宗教、教育、科技、网信、外交、审计等工作的领导。其他方面的议事协调机构,要同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立调整相衔接。

  二是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

  三是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加强归口协调职能,统筹本系统本领域工作。

  四是统筹设置党政机构,党的有关机构可以同职能相近、联系紧密的其他部门统筹设置,实行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

  五是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二)改革范围的全面性是突出特点。与以往机构改革主要涉及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不同,这次机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党、政府、人大、政协、司法、群团、社会组织、事业单位、跨军地,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机构。除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外,

  一是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要求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二是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要求完善党政机构布局,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深化群团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跨军地改革。

  三是合理设置地方机构。要求确保集中统一领导,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等。

  (三)改革的深度具有革命性。这次改革之所以具有革命性,就在于不回避权力和利益调整,而是要对现有的传统既得利益进行整合,重塑新的利益格局。《决定》提出,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如明确要求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克服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实现政事分开,不再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逐步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

  (四)改革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性。科学性是关系到整个改革方案是否符合实际需要、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从而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针对我国机构编制科学化相对滞后,一些领域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决定》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强调必须优化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一是坚持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部门负责,加强相关机构配合联动,避免政出多门、责任不明、推诿扯皮。

  二是要求精干设置各级政府部门及其内设机构,科学配置权力,减少机构数量,简化中间层次,推行扁平化管理,形成自上而下的高效率组织体系。

  三是明确要求正确理解和落实党政职责分工,理顺党政机构职责关系,保证党实施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其他机构协同联动、高效运行。要求减少多头管理,减少职责分散交叉。

  四是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协调各方面力量,更好为退役军人服务。

  五是省、市、县各级涉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的机构职能要基本对应;把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实施更为便捷有效的经济社会管理事项下放给地方。允许地方因地制宜设置机构和配置职能,既允许“一对多”,也允许“多对一”。

  (五)改革的成果要法定化。通过法定化把改革成果固化、制度化,是这些年推进改革的成功做法。《决定》指出,机构编制法定化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保障。针对我国机构编制规范化、法定化相对滞后,机构编制管理方式有待改进等问题,《决定》明确要求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要依法管理各类组织机构,加快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

  一是完善党和国家机构法规制度。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研究制定机构编制法,增强“三定”规定严肃性和权威性。全面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实现权责清单同“三定”规定有机衔接,规范和约束履职行为。

  二是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刚性约束。强化党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加大部门间、地区间编制统筹调配力度。严格执行机构限额、领导职数、编制种类和总量等规定。严格控制编外聘用人员。

  三是加大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严肃追责问责。

  三、切实保障机构改革的有效推进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务艰巨复杂,组织实施难度大。我们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改革方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定信心,抓住机遇,有重点地解决阶段性突出矛盾,把工作做深做细,不折不扣把深化机构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加强党的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当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必须充分发挥党在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政治优势来引领和推进这项重大改革。党中央统一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工作,发挥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作用。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强党政军群各方面机构改革配合,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各地区各部门要坚决落实党中央确定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任务,党委和政府要履行主体责任,做到敢于负责,敢于碰硬。

  (二)依法有序落实改革方案。机构改革的各项要求最终都要体现在改革方案上。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改革方案,做到蹄疾步稳。实施机构改革方案需要制定或修改法律法规的,要及时启动相关程序。各部门在制定“三定”等具体实施方案中,特别是涉及机构职能调整的部门要讲大局,自觉服从中央决定,确保机构职能等按要求及时调整到位,抓紧完成转隶交接,不允许搞变通、拖延改革。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启动中央、省级机构改革,省以下机构改革在省级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开展,梯次推进。

  (三)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

  一方面,要加强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条件成熟的加大力度突破,条件暂不具备的先行试点,做好与其他各领域改革的衔接,做到全国一盘棋,行动一致;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考虑各地实际,调动和发挥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地方和基层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要总结经验,及时在全国推广。

  (四)做好扎实细致的具体实施工作。深化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和个人利益调整,改革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富有挑战性。有的机构调整,方案出台后几个月内就要落实到位;有的改革,可能需要一定时间,这都需要把工作做细做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履行对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领导责任,研究解决机构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涉及的部门和个人,要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教育工作,做到思想不乱、队伍不散、运转正常。有关部门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做好宣传解读和答疑释惑,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确保各项工作平稳有序有效推进。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文丨丁薛祥

  来源丨《人民日报》(2018年03月12日06版)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一论断,揭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把握的正确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着眼新时代,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所有这些,都同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密切相关,都需要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回答。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适应新时代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确保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机构建设和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国特点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的需要,我们党积极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各方面机构职能不断优化、逐步规范,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抓住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个关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治国理政的任务更加艰巨,对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及职能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立足当前,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保障,而且要求放眼未来,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党的十九大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及其对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及内设机构权力、明确职责。

  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履职能力与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

  一些领域党政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比较突出;

  一些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责划分不够科学,职责缺位和效能不高问题凸显,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

  一些领域中央和地方机构职能上下一般粗,权责划分不尽合理;

  基层机构设置和权力配置有待完善,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这些问题,亟待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体制和机构进行调整完善,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正是基于对形势任务和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统筹设置党政机构,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合理设置地方机构,使党和国家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监督监管更加有力、运行更加高效。认真贯彻《决定》提出的改革思路,才能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顺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目标,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遵循这一要求,按这一要求去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使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这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使我国成功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机构职能体系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持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在改善宏观调控、减少微观干预、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统筹了经济社会发展,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更好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与这一要求相比,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未完全消除,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还不够充分,有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好或管到位,有些该放的权没有下放或放到位,对微观经济事务干预过多过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薄弱,有的出现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抑制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同时也容易产生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损害党群关系,损害政府威信。这就要求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科学设置机构、合理配置职能、统筹使用编制、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决破除制约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同时,《决定》还在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行政效率等7个方面指出了改革的具体路径和方向。这些要求和部署,应当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全面落实。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停留在理念层面,而要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这就必须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为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提供更有效的形式和更有力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积极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办公信息化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积极构建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通过创新制度安排,提高党和国家机构履职能力和水平,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仍然比较薄弱,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的体制性障碍仍然一定程度存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本民生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集中各方面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一项根本性举措就在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时代特征,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原则,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完善为民谋利、为民办事、为民解忧、保障人民权益、倾听人民心声、接受人民监督的体制机制。同时,《决定》还在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深化群团组织改革、推进社会组织改革、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等6个方面突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和部署,党和国家机构的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将得到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得到优化和强化,面向基层、服务民生的力量和资源将得到加强,从而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

  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必然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离开党的领导,中国的一切现代化目标都不可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而不是别的什么政治力量领导下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的推进和实现,不仅不能动摇党的领导,而且要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努力从机构职能上解决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问题,解决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国家治理体系中党政军群的机构职能关系问题,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机关履行职责的各方面各环节,从制度上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

  当前,党的领导与推进“四个伟大”总体上是协调的,坚持党的领导、支持党的领导、服从党的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捍卫党的领导,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各方面体制机制也总体上为实现党的领导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要看到,由于一个时期片面理解和执行党政分开,一些领域党的领导弱化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党的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还不够健全有力,保障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解决这些问题,靠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靠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靠同形形色色的否定、削弱、淡化党的领导的言行作斗争,也靠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决定》还强调:“把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和全过程,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同时,《决定》从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5个方面,对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作出具体部署。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要求和部署,优化党的组织机构,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需要指出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首要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必须有利于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科学形成、正确贯彻、全面落实。要围绕这一重大问题,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找准方向和重点,该加强的加强,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完善,该改进的改进,不能有任何含糊和犹豫。

  打造“高质量”政府

  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程姝

  参与采访记者丨甘泉 刘邓

  来源丨《瞭望》2018年第11期

  进入新时代,政府工作在新的一年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就是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总要求,不仅要体现在明确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等方面,更需要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因此,强调推进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政府工作。”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新一届政府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段落,令他印象深刻。

  “我感受到了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奋斗氛围。”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政府工作做得怎么样,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我们能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是大家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奋斗出来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中国改革发展的一切成就,都是干出来的;政府工作人员要廉洁修身,勤勉尽责,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决不辜负人民公仆的称号;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为人民干事是天职、不干是失职;广大干部要提高政治素质和工作本领,求真务实,干字当头,干出实打实的新业绩,干出群众的好口碑,干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

  人民政府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人民意愿,干得好不好要看实际效果、最终由人民来评判。辛鸣指出,打造“高质量”政府,政府工作报告给大家确立的是,干部要干事,为人民干事是天职。干部不可以乱作为,但也坚决不能不作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如何高质量地干好新一届政府工作呢?

  “首先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质量’政府工作必须确保方向正确。”胡敏认为,这就是政府工作报告所指出的,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胡敏认为,新一届政府站在新时代的重要起点上,展示新气象彰显新风貌体现新作为,就需要在职能优化、机构规范、行为高效等方面做出高质量工作,才能确保各级政府把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期望转化为现实成果,确保推进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打下扎实的制度基础。

  ▲ 北京市海淀区综合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左)向市民介绍智能引导机器人的使用方法(申宏摄/本刊)

  【依宪施政依法行政】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政府要信守承诺,决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决不允许执法者吃拿卡要……

  为政者须率先奉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此外,他还针对各级领导干部指出,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

  可以说,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只有政府带头有法必依、严格执法,国家才能在法治的轨道上有序发展。

  建设法治政府,就要依宪施政。宪法是国家根本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也是国家制定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郑州大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沈开举教授认为,“依宪施政”是政府工作报告最大的法治亮点。

  2018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宪法的重要作用;把实施宪法提高到新的水平。

  国家各级行政机关负有严格贯彻实施宪法和法律的重要职责,提高宪法实施水平,国家行政机关责无旁贷。

  在沈开举看来,提出“依宪施政”,体现了政府对于宪法的尊重,指明了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

  建设法治政府,需依法行政。对行政机关的执法来说,基本要求是严格执法,使行政执法能够做到统一、高效和权威,把法律的规定变成法治实践和法治结果。

  “法治政府意味着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辛鸣认为,列出权力清单,把政府权力装进法律制度的笼子中依法行政;列出责任清单,对政府必须做的事情时时问责,是法治政府的最基本要求。

  在法治政府背景下,政府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发生“错位”;也不能该干的不去干,出现“缺位”;更不能因为政府部门利益和政府官员利益驱使而“越位”。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教授杨小军认为,依法行政对行政机关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推进综合执法,理顺城管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严格执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此外,杨小军认为要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

  依法行政,离不开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凡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深入听取各方意见包括批评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生态环境保护厅厅长邓小刚认为,政府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需要做好新旧政策的衔接,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还能使政府在依法行政过程中信守承诺,使经济发展更加顺畅。

  【全面提高政府效能】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有为。有一个有作为、为人民、人民满意的政府,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政府如何始终做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关键就在提高政府效能。“一个政府如果看起来很庞大,但事实上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大家挂名不干活,这样的政府人民群众是不欢迎也不高兴的。”辛鸣说。

  “‘高质量’工作必然是有效率的效能。”胡敏说,决不能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决不允许占着位子不干事。

  政府能否真正给人民群众多干好事,离不开科学的机构体制保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如何提高政府效能作出了明确部署,强调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深化机构改革,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体系。

  例如,在全国推开“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赖先进认为,深化机构改革是由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决定的。现有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不仅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也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因此,以问题为导向来深化机构改革,有利于提高政府效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各级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拥抱互联网,简化服务流程,百姓“办事难”得到有效缓解——买车上牌当天办结、网上一键申领证照、快速审结快递送件、取消系列“奇葩证明”……

  各级政府有针对性地分类施策,运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逐步提高服务水平。上海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全网通办、全市通办、全域共享”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格局。目前,上海全市的220家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已全部实现网上预约办事,161项涉民生服务事项实现全市通办,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长应勇表示,上海将加快建设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精准服务、科学管理的智慧政府,让政府管理更智能、政务服务更便捷。“智慧政府的载体是建成‘上海政务一网通办’的总门户,对面向社会市场主体和公民的服务事项,逐步实现一网受理、全网协同、全市通办,逐步做到集成服务、只跑一次、一次办成。

  应勇介绍,2018年上海要逐步在全面实现涉民生服务事务网上全市通办的同时,推动90%以上的涉企审批事项实现全程网上审批,为人民群众增便利,为市场主体添活力。

  在河南三门峡市,一场深度“效能革命”正在推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三门峡市市长安伟介绍,三门峡通过强化干部担当,加速行政审批,转变服务作风,搭建智慧平台,加强监督问责,推行容错纠错等方面的措施来提高效能。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为重点,以打造中西部地区审批环节最优、办事效率最高城市为目标,继续以‘效能革命’为抓手,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持续创新监管方式,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安伟说。

  “政府改革说到底是要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基础性准备,它的目标是要通过机构改革,实现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如何系统完备、科学高效,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善,而且这种改革必将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辛鸣说。

  【党风廉政建设至关重要】

  新时代,党和政府的新气象新作为首先从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开始。

  政府工作报告回顾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一些干部服务意识和法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担当精神不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然多发。

  打造“高质量”政府,党风廉政建设至关重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下团组,与代表委员们共商国是。其中,“全面从严治党”是他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话题。

  3月8日,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既要做显绩,也要做潜绩。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经过历史沉淀后真正的评价。

  十九大报告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辛鸣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从八项规定转作风到雷霆万钧反腐败,从扎紧制度的笼子到高扬理想信念,从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到加强党内监督,从洗澡出汗、壮士断腕到刮骨疗毒、凤凰涅槃,中国共产党切实解决了党在作风、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实现了政党面貌的大革新、政党形象的大提升、政党制度的大完善、政党能力的大提高。“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和政府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要想不被挑战打倒,要想永葆生机活力,一定要勇于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

  “高质量的政府工作就要行为有据、施力有度。”胡敏认为,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有权不可任性,用权必受监督。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自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政府工作人员要廉洁修身,勤勉尽责,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

  杨小军认为,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要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坚决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对违反党规党纪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抓早抓小,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违纪走向违法。

  在今年两会上,《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观察到,多地省(市)委书记在开放团组会议时都讲到全面从严治党和正风反腐相关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介绍,该省初步形成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政治上的绿水青山正在形成,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正在发挥。“全省上下干部的精神状态非常好,心齐、气顺、劲足,这就为我们‘走在前列’提供了坚强保证。

  在谈到如何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时,刘家义说,一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工作始终;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山东干部在作风上必须非常过硬;三是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表示,辽宁省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决纠正各种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推动干部队伍作风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辽宁提拔选任干部靠工作、靠实力、靠人品成为共识,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全省党员干部政治素质强了、整体形象好了、干事创业的作风强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表示,实现全面振兴发展,优化东北地区营商环境,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要突出抓好干部的作风建设。

  据介绍,今年春节后的第1个工作日,黑龙江省就召开全省整顿作风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张庆伟表示,干部作风问题要持续抓,久久为功,盯住不放,“必须用钢牙来啃这些硬骨头”。黑龙江将聚焦解决一批重点问题,“用猛药来治疴”。


作者:

海南代表团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海南日报北京3月14日电 (特派记者彭青林 况中新网海南频道
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
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 习近平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让人民满意,这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充分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
■人民日报评论员 有国家根本大法的与时俱进,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护航新时代 走向新辉煌
这是一个意志凝聚的时刻,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时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海南代表团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
海南日报北京3月7日电(特派记者彭青林 况昌勋 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海南代表团审议宪法修正案草案
海南日报北京3月7日电(特派记者彭青林 况昌勋 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全文)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科技厅
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五年回顾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