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2射程8000公里仍不够 中国需第三代潜射导弹

08.08.2014  11:12
巨浪2射程8000公里仍不够 中国需第三代潜射导弹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巨浪—2 成功发射情形。

  2014年春夏之交,西方军事媒体持续披露有关中国战略核武器的消息,其中关于中国新一代潜地洲际弹道导弹——巨浪—2的报道颇受关注。据美国詹姆斯敦

  基金会报道,巨浪—2在2012年底已结束长达十几年的研发试验,最终定型,并于近期开始进入战备值班。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军工记忆》也首次披露了中国巨浪导弹家族的艰辛发展历程,其中不乏试验失败的罕见镜头。有外媒评论:“中国潜地导弹的发展就像肌肉一样,是靠锻炼出来的。

  17年打造巨浪—1

  潜地导弹,是指由潜艇在水下发射(即潜射),攻击地面目标的战略导弹。其独特的隐蔽性成为陆、海、空三位一体核威慑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用美国军事专家洛伦·汤普森的话说:“这是末日武器,即便所有核打击手段都被敌方先发制人摧毁,只要有一艘藏在深海的核潜艇存在,那么它的潜地导弹就能发起决定性复仇。

  1960年6月20日,美国海军首次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枚潜地导弹“北极星”,苏联、英国、法国也随后跟进。遭受帝国主义封锁与核讹诈的中国,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反击能力。

  1965年春,周恩来总理宣布搁浅3年的核潜艇研制项目重新上马。随后,配套的重点项目巨浪—1潜地导弹项目也启动了。该导弹项目由当时的七机部某研究所牵头研制。近日有专家总结说,研制巨浪—1潜地导弹的难度几乎难以想象,因为潜艇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极为复杂,能够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很多,潜艇、导弹、发射筒、海水、空气、水中空泡等要素中任何一项都可能产生问题,比如海水随深度变化而产生压力变化,还有海浪、海流等多种干扰因素,都能导致发射失败。

  中国是在一张白纸上研制潜地导弹的,头一个拦路虎就是固体火箭发动机。之前中国研发的导弹全部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其庞大的体积,让“寸土寸金”的核潜艇难以接受。第二个拦路虎是制导系统,它决定着导弹能否命中目标,系统核心是惯性导航平台和能够计算弹道抛物线的计算机,这些设备要装在体积较小的巨浪—1身上,所有的元器件都要大比例缩小。为此,全国有数以百计的科研单位加入到研发行列中,“大家在为每一毫米奋斗着”。

  经过17年的卧薪尝胆,巨浪—1潜地导弹终于在1982年10月7日迎来最关键的“上艇测试”。但首次试射,导弹出水仅几十秒后便意外发生爆炸,所有研发人员的心顿时被浇了一盆冷水。以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为首的科研团队,迅速展开地毯式自查自检,最终发现问题竟然出在一个根本想不到的地方——导弹内部某控制系统里一个分离插头松动了,导致信号传输受阻。5天之后,巨浪—1导弹进行第二次试射,取得圆满成功。此后6年间,巨浪—1导弹进行了提高和完善,终在092型核潜艇上潜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海基核反击力量初步形成,但中国的潜地导弹的研发与试验基本上都是在“蛰伏”状态下进行的,而且这一“蛰伏”就是32年。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