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八宝山启用生态葬墓园 水泥墓碑将消失
原标题:北京八宝山启用生态葬墓园 水泥墓碑将消失
八宝山生态葬试点现场,石头堆砌的假山、盛开的桃花,看上去就像一个公园摄影/本报记者 魏彤
生态葬是近年来殡葬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民政部2013年召开第四次全国殡葬工作会议,部长李立国表示,争取到2020年,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以上。而北京的目标定得更高一些,到2020年这一比例达到50%,今年则争取达到30%。节地生态葬将是今后北京市殡葬改革的重点方向。但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多家有过生态葬的陵园后了解到,八宝山人民公墓多年前曾开辟过树葬服务,后来就不对公众开放了;长青园的骨灰墙,2500多个骨灰格位目前仅安葬了800多份,而树葬的办理者也并不多。生态葬遭遇了推广难。
本报讯(记者 李泽伟)北京市近年来在殡葬领域一直倡导生态葬,并已先行先试,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开辟了一片一万多平方米的生态葬试点,这一全市示范性生态墓园土建方面近日已经完成总工程量80%左右,绿化方面已完成总工程量85%左右,按照规划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开放。
一年前,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北京市殡葬管理处处长王琦表示,要呼吁党员领导干部在生态安葬上做出垂范。其实,市民政局在这方面早已有动作,一年多前,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曾透露,要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做生态葬的试点。
市民政局一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虽然生态墓地还没有出台过统一的意见,但北京先行先试的生态墓地会和绿化率、节地方式、墓型等方面挂钩,方向是墓地小型化、生态化,目标是不占土地或少占土地,“总的方向是先建公园,再建公墓,公墓以公园为主题”。本市下一步还将制定生态墓园建设标准,目前已由市殡葬协会着手拟定标准草案,并申请立项。
昨天,北青报记者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生态葬试点现场看到,这个新工程分布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所在山的山顶和周边,占地面积较大,山坡上除了道路几乎都被绿色的草和桃树等各种树木覆盖,多位工人在紧张地施工。在北坡,还有石头堆砌的假山等设施,再配以盛开的桃花,使整个山坡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公园。而这也是试点的设计思路,市殡葬管理处宣传处主任黄峭泉介绍,在规划中,试点开放后,水泥制的墓穴和墓碑等将消失。在骨灰埋葬地的上方只有草坪、花和树木等绿色植被,以及一个标注逝者信息的牌子,从外观上看和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区别。
这个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试点,目前已初具雏形。黄峭泉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这一全市示范性生态墓园土建方面已经完成总工程量的80%左右,绿化方面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5%左右,工程总进度与计划相符,按照规划,今年下半年将全面开放。
市殡葬系统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葬的推广虽然收效不像预期大,但方向是坚持的,也会加大力度。在土地资源紧张的现状下,节地生态葬将是今后北京市殡葬改革的重点方向。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去年生态葬的比例只有20%,今年全市生态安葬比例将力争达到30%,2020年生态安葬目标力争达到50%。
焦点
生态葬推广难 难在哪?
市殡葬系统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广生态葬需解决四大困难:市民接受程度低、享有补贴不高、顶层设计欠缺、公墓积极性不高
生态葬试点已经呼吁多年,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遭遇了推广难。生态葬的推广难在什么地方?市殡葬系统一位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生态葬的推广需要解决四大困难:市民接受程度低、享有补贴不高、顶层设计欠缺、公墓积极性不高。
选择花葬、树葬怕被人认为小气
市民接受生态葬程度较低
节地生态葬推广为何存在困难,行业内普遍的看法是社会观念还没到位,市民接受程度不够高,这也是让很多生态葬的提倡者头疼的问题。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人希望逝去的亲人能有个体面排场的墓地,而选择花葬、树葬等节地方式有可能被人认为小气。
北青报记者清明节前夕采访过多位前往墓地祭扫的市民,他们表示还是愿意让亲人安葬在传统墓地里,如果选择生态葬比如海葬,“骨灰随波消失,祭奠都没个固定地儿”。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王琦表示,推广生态葬需要时间,下一步将积极研究市民需求,探索适合北京发展、市民需求的合适的形式。他同时强调,民政部门推广节地生态葬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民政部对此也很支持。
各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
缺乏有效顶层设计
观念的冲突带来了其他问题,本市殡葬系统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倡导节地生态葬对环境、对后代、对社会都有益,但事实上,除了号召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是由两办下发文件外,大部分提倡生态葬的文件都来自民政部门。“生态葬是为了节约土地,保护环境,其他相关部门有没有责任?现在感觉是民政部门一家冲在前面闯”。
在他看来,这些部门分割等问题导致各家积极性不够高,需要进行更高层面的统筹安排,比如有更高的机构或临时机构协调民政、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明确各家职责,共同推动改革。
花费高耗费精力多而收益少
公墓推广生态葬积极性不高
一位担任过本市大型公墓领导的人士告诉北青报记者,政府对生态葬有补贴,但公墓的积极性并不高。
他举例说,一个经营性公墓,划出十几平方米的地建一个传统的带有墓碑的大墓,可能售价达到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而如果将这片地建成几个占地一平方米的生态墓,“本来就接受度不算高,价格高了更不行,一个一万差不多了”。
售价不同外,传统的石碑墓建成后几乎不需要太多打理,而生态墓要麻烦得多,“覆盖的那片草就很贵,因为墓地会有树木遮着,还不能让草死掉”,打理起来麻烦,“草需要经常喷药杀虫,一旦有了虫可能附近一片都死掉了,还得经常剪草等”,其他方式也一样,比如树葬,“树死掉了怎么办?怎么赔偿?”他指出,总的来说,墓地采用花葬、树葬等方式,花费高,耗费精力较多,收益较少,这让不少墓地积极性不高,不如采用传统墓地,操心少、收益高。
部分生态安葬方式补贴不高
导致立体葬等发展较慢
民政部2012年下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的指导意见》,提到各地要逐步从减免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延展到奖补生态安葬方式。在北京,生态葬有相应补助,其中对海葬的补助力度最大,不仅免费,补助还从过去的2000元提高到4000元。海葬去年达到1700份,今年前三月已经预约超过900份,全年预计超过2000份。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顺义区生态葬奖励办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执行,对本区户籍采取骨灰撒海、骨灰深埋不留坟头、不保留骨灰三种方式的,每份骨灰给予5000元奖励,该区近日已有村民采用这种方式领取了该项奖励。
市殡葬系统一位专业人士介绍,海葬数量的增势和上述例子,说明补贴的多少对生态葬的推广程度正相关,“补贴多的海葬发展快于补贴较少的立体葬等,补贴低的生态葬方式发展慢于补贴高的,可以看出补助力度的提高对市民选择新事物有直接鼓舞作用”。他希望财政可以对此予以更多补助,从物质层面推进生态葬的铺开。
内存
生态葬无统一定义
节地是先决条件
生态葬是近年来殡葬领域的一个热门词汇,但很多人并不明白生态葬的确切定义是什么,殡葬系统的专业人士也同样茫然。事实上,民政部门至今也没有出台过生态葬的确切定义。
市殡葬系统一位相关负责人透露,生态葬确实还没有普遍接受的统一定义,目前还是各地先行先试阶段。行业内普遍认同,树葬、海葬等节约或不占土地的方式总称为节地生态葬或生态葬。
目前,北京市的生态安葬主要有5种方式,包括立体安葬即壁葬,壁葬是将骨灰盒嵌在墙壁内的丧葬方式,墙壁上分出格子,可放入骨灰盒,在实践中,有长青园公益性立体安葬等;骨灰撒海,即海葬,是将逝者骨灰撒入大海不留墓碑的方式;骨灰深埋,如八宝山人民公墓的怀思阁等;树葬,顾名思义,就是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树葬不留坟头,占地较少,在实践中主要有长青园骨灰林基地、长安园骨灰林基地、景仰园骨灰林基地;花葬,即骨灰盒放入花坛中,花坛上种植花朵,在实践中有丰台区的思亲园骨灰林。
生态葬的核心是节地和环保,目前已成为行业的共识。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张世峰在近日召开的一次殡葬系统会议上表示,过去经常提生态节地葬,现在标准提法是节地生态葬,明确提出节地是最核心的要素和先决条件,“一些地方以生态为名搞大墓不符合要求”。 本组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