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倒计时六年 专家吁破利益藩篱补短板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再次宣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庄严承诺。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小康生活,中华民族的千年憧憬;小康社会,历代诸多思想家的理想社会。如今,新中国成立65周年,小康,终于从梦想变成现实。
“65年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说。
追求不止于总体小康。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还有6年时间。“‘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9月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十三五”规划编制启动工作时说,“十三五”规划要衔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并考虑更长时期的远景发展。
“冲刺”阶段,正是需要总结收获、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的关键时刻。为此,《瞭望》新闻周刊近期启动了一项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型调研,意在对照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冷静地寻找各地的发展短板。同时,通过对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领导同志、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大量基层群众,以及权威专家学者的采访,为各地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提出高“含金量”的对策建议。
这些对策建议,一部分已是省一级的发展战略,正在分步实施、限期完成;有的则是建立在基层调研基础之上富有现实意义的对策;有的则是各领域专家的研究共识,政策参考性强。
“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任务目标进入收官阶段,各地的完成情况如何?真实的家底怎样?还有哪些短板、面临哪些挑战?很有必要盘点一下,以利于做到心里有数、有的放矢。”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说,全面小康建设要在最后一个五年规划期内完成,此时更要抓住“找准弱项短板、明确发展战略、细化任务分解”的关键机会,确保全面小康“庄严承诺”的如期兑现。
用“新常态”校准差距
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两个翻一番”的数字指标,而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集束式目标群。其中,相当重要的是所提到的“两个重大进展”。
要实现“两个重大进展”,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十八大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大指向,即2020年的小康社会将是一个真正全面的小康社会。其中的关键是‘全面’二字,不仅包括地域上的全面,还包括社会群体的全面;不仅包括经济意义上的全面,也包括社会状态和社会价值意义上的全面。”辛鸣说。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平均小康并不等于全面小康。”辛鸣强调说,“尽管我国在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但如果不能抓住时机解决推进全面发展中遇到或产生的若干具体问题,经济优势就很可能大为逊色。这也正是我们选择现在这个时间点,按照‘全面’的要求寻找发展短板的意义所在。”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同比增长7.4%。中央高层多次提出,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7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正确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坚持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推进改革,激发市场内在动力和活力。
受访专家表示,“多挑战”、“稳增长”、“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惠民生”、“防风险”等,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词,而“全面深化改革”则是新常态下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全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唯一出路。
此时,特别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各地需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基础上,找准自身的发展差距,尽快找到适应在“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找到“冲刺”全面小康的力量支撑点。
用新理念“寻找短板”
在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采访中,《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感慨颇多。如果不是真正用脚丈量过华夏大地,俯下身子探访过各社会阶层的差异化诉求,很难真正体会“中国国情”四个字的特殊含义。
根据调研分析,目前困扰各地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广东、湖南、湖北、宁夏、重庆、四川等地都谈到了此类问题。为破解这一难题,广东提出了产业与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重庆制定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四川升级了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这些举措均旨在“反哺”落后地区,以实现缩减区域城乡发展差距、以“先富”带动“共富”的目的。
与凸显的区域城乡发展失衡“比肩”的另一短板,是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江苏、上海、北京、山东、河北、青海等多地,或是饱受“大城市病”困扰,或是土地资源紧张制约发展,或是遭遇环境污染“拦路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还要记得起乡愁,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
“在资源和生态环境方面,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压力都很大。”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龚维斌教授对本刊记者说,如何既化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又不因噎废食、制约发展,“这个度很难把握,又必须把握好”。粗放也能有增长,但粗放增长的结果,谁都不能承受。
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难以做大是长久以来的心头之痛。“江西、福建、广西、海南、西藏等地的发展现状,对照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背景下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解决老百姓收入翻番的问题,是这类地区在‘冲刺’阶段面临的一个困难任务”,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韩保江教授这样认为。
产业结构调整和扶贫攻坚问题在各地都比较集中。天津、吉林、辽宁、安徽等地都意识到,唯有实现产业结构的“跃升”,方可找到更广阔的新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元旦前夕在河北考察时说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云南、贵州、甘肃等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帮助上千万人口脱离贫困,依然是一项艰巨耗力的系统工程。
一些能源大省,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阵痛”强烈。山西、黑龙江、陕西等地,正在寻求从“一煤独大”、“能化当家”的发展困境中突围之道,能否摆脱对能源产业的过度依赖,真正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一个考验。
河南6000万农民城镇化水平还不高、新疆反恐维稳形势严峻、浙江提出亟需重塑商业信用体系,等等,也折射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处客观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东部一些地区虽已基本完成全面小康的经济建设指标,但GDP的结构质量高不高、经济结构合不合理、能否保证持续健康发展,都面临各种新的压力,新的挑战仍旧存在。”龚维斌说,比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东部发达地区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压力就可能进一步显现。
“全面小康,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是发展的逗号,绝不是句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内容要求更高,已经画完逗号的东部省份,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辛鸣说,“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各地更需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处于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决定性阶段,松懈不得、大意不得、盲目不得。”
用新红利补足短板
改革与发展同在一个历史进程中。当前各地发展中出现的短板,是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但不能说明是改革造成的,恰恰相反,只能说明改革不足必然会导致发展转型缓慢。《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此次调查中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一点。
不深化改革就不会有持续的发展。只有不失时机地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啃掉那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硬骨头,才能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才能完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
必须也只有向全面深化改革要红利。补短板的新红利,只能来自全面深化改革。在2014年——距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还有6年的时间节点,我国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工程,其“蓝图”来自2013年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受访专家认为,这是深化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而且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性目标的节点完全吻合。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讲话强调:“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2014年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预示着向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冲刺前夜的六年,必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列60大类、336项重大改革部署次第启动不断推进的六年。
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责任,就是要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此后9个多月里,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5次会议。
1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专项小组工作规则》《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下设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检查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名单;审议通过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
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审议通过《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立法工作方面要求和任务的研究意见》《关于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重大改革的汇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
6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建议根据会议讨论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实施。审议通过了《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议根据会议讨论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实施。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4~2020年)》《关于上半年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
9月2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审议《关于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建议根据会议讨论情况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按程序报批实施。
生态文明体制、文化体制、司法体制、财税体制、户籍制度改革……重点都落在了“啃硬骨头”的改革具体举措上。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城镇化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此次会议被看作是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政策定调,为如何攻克推进过程中“难啃的硬骨头”提出新思路。
随后不久,指导我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纲领性文件《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正式公布。其目标节点同样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吻合。
一些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多年未有进展、严重制约发展的体制难题,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的重大改革方案的清单不难看出,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
“此次全面深化改革不同以往的明显特征是,各领域改革不是再分兵突进,而是集中围绕‘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边界’,从公权力规范运行的角度切入。”韩保江说,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反腐倡廉建设,成为推动其他各项改革的改革“牛鼻子”。
简政放权被视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带头逐步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建立权力清单,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截至目前,国务院共公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7批共632项;地方政府也加大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的力度,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清单制度。简政放权改革措施直指企业投资创业、扩大就业等增加市场活力等重要领域,改革“含金量”不断提高。
预算改革和政府改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既涉及税收制度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也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新预算法增强了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强化了政府债务管理,完善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了预算执行,加强了预算监督。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提前数月公布了十八届四中全会的主题之一是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与改革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的大事是,从2013年6月开始,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这次历时15个月的活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谋划的,一开始就确立高的标准,从自身做起,讲认真动真格,向全党全社会传递了强大信心和力量。
这次活动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全体党员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保证。
这次活动把学习教育贯穿始终,用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查摆和解决问题,出重拳、用重典,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取得重大成效,群众充分认同,党内外积极评价。
与此相伴的是“打老虎”、“拍苍蝇”的反腐行动,牵住了又一个改革“牛鼻子”。反腐倡廉和党的建设在近一年多来取得了重大进展。2013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同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纪检监察机关明确职责定位,聚焦中心任务,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开展查办腐败案件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规范中央单位纪检组长分工和兼职,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开展专项巡视……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持续发力。
“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来,深化改革从简政放权、反腐倡廉入手,将公权力的规范运行作为突破口和核心内容,体现了改革的规律。”龚维斌说,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开端良好,各领域改革获得了更大的改革空间、更好的改革基础,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有了明显改观,改革的举措得到了各界高度评价与社会广泛认同。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继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够解决目前各地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龚维斌说,这为各地对照目标找差距,制定发展战略补足差距指明了方向。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当选之初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朴实而深刻,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指出了共产党人新时期的神圣责任。
“当前,是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各地要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全面把握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招待会上讲话中提出的‘八个坚持’,勇于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冲破既有利益的纠缠藩篱,就一定能够补足发展短板,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龚维斌说。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