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字诠释“党建2014”

29.12.2014  11:04
 ■海南日报记者  周元  金昌波

  2014年的日历只剩薄薄几页,回望这一年,最让人惊心动魄、感慨万分的记忆便是重创海南的超强台风“威马逊”。时间冲淡了这份记忆中的伤痛,留下的是满满的坚实温暖——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经受住生与死、公与私、得与失的考验,创造了北港岛渔村零伤亡等奇迹,成为群众身边压不垮的战斗堡垒。这是我省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也是我省扎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生动诠释。这一年,海南基层党建工作的特点和亮点可以用四个汉字——“”、“”、“”、“”来诠释。

  实——强化主业意识,树立固本强基鲜明导向

  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越是情况复杂、基层薄弱的地方,越要健全党组织。

  省委深入贯彻中央“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对抓好基层党建工作高度重视、态度坚决,出台了相关意见,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树立起大抓基层、固本强基的鲜明导向。

  各市县党委强化抓党建的主业意识,党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基层治理 能力 。比如,乐东黎族自治县县委建立“四级联动”和“党建先行”工作机制,县领导带头,全县60%以上机关干部长时间轮驻基层;海口市在村(社区)普遍成立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琼海市对各领域党支部建设分别出台了规范化标准。

  此外,我省还投入真金白银,进一步改善基层基础保障。今年以来,我省全面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和基层干部补贴标准,各市县也加大了村(社区)活动场所建设和工作经费投入。

  暖——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

  基层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基层党建也要从“零距离”服务群众着手。

  我省各市县紧紧围绕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目标,全面推行镇村干部联合“驻村、坐班”制,着力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儋州建立“民情台账”;琼海、屯昌建立完善镇村两级便民服务中心;临高开展“我们都到基层去”实践活动;琼中实施“联心富民”工程等等,一系列活动在全省遍地开花,构建了覆盖基层的服务体系。

  征地、拆迁、迁坟、大项目落地,是公认的“烫手山芋”,让不少地方党委政府疲于应对。但是,这些年来海南硬是顺利啃下了这些硬骨头,西环高铁更是创造了1个多月征地近2万亩的奇迹。

  这些难事之所以能够有效破解,关键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坚持“重大项目,党建先行”,下真正把服务送到家、把群众工作做在人心上,感化、赢得了群众。正所谓,最重要的“三通一平”在人心里。

  严——加强队伍建设,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支部强不强,关键在“头羊”,关键在队伍。

  我省通过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切实提高党员队伍质量。省委组织部、各市县把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统一纳入全省干部培训计划。近年来,5200余名村“两委”干部和优秀青年农民先后参加了省电大举办的大专学历教育,各市县也依托各类平台举办学历班,提高村干部的带头致富本领。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全省基层党组织探索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不合格党员处置,有1848名党员被评为“”,其中有578名被认定为不合格党员,目前已依规处置了521人,进一步纯洁了党员队伍。

  与此同时,各市县以农村、社区为重点,“一支部一政策”开展整顿,一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得到转化提升。目前,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被认定为软弱涣散的950个基层党组织已基本完成整顿工作。

  新——加大创新力度,打造党建工作特色品牌

  南海浩渺,美济礁上国旗飘扬。在这里,有着祖国最南端的海上渔民党支部。

  三沙把党建作为重要责任,将岛礁基层党建从西沙扩展至南沙,从机关延伸向渔民社区,将党的基层组织和优良作风扎根于三沙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岛礁、每一片海域,为履行“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特殊使命,发挥了积极的战斗堡垒作用。

  像这样的党建工作特色品牌,我省还有不少。近年来,各市县纷纷立足本地实际,加大基层党建创新,三亚创建了“网上党支部”;琼海、临高等市县建立了“海上党支部”;澄迈探索村党支部书记职业化;保亭探索机关与农村建立联合党支部;琼中把党建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建设“党员驿站”;万宁试行基层政府雇员制;文昌、定安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等。这些探索和实践有效延伸了党组织的触角,彰显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海南日报海口12月27日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