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精准扶贫”扶富一方百姓

02.11.2015  10:45
  补足基础设施“短板” 调整调优产业结构

儋州“精准扶贫”扶富一方百姓

 

■本报记者 易宗平  通讯员 何秀玲 何文新

养绿壳蛋鸡,让我们走上了致富路。”儋州市东成镇井村村民刘利国话里掩不住心头的兴奋。据了解,在包括该村在内的“精准扶贫”活动中,儋州从补足基础设施“短板”入手,调整调优产业结构,使3201户农户14413人交通难、饮水难问题得以化解,657户贫困户2968人整体脱贫。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儋州从夯实农村基础设施开始。在开展“入农户、帮增收”活动中,儋州今年已完成投入2041.8万元,硬化道路19.4公里,并建设饮水工程5宗。预计年底,各相关工作组所帮扶的23个自然村的进村路、环村路、村巷全部硬化,自来水普及到户。

随着基础条件逐步改善,儋州能人带动和贫困户互助效应越发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儋州探索实施“四个一点”的扶贫模式,即“扶贫部门扶持一点,机关单位支持一点,领导干部捐赠一点,贫困农户投入一点”筹资方式。采取这种方式,东成镇番陈村引导46户贫困户养猪,以市扶贫办扶持的种苗,机关单位支持、干部捐赠、贫困户自筹资金作为股本,入股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社,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加了抗风险能力。

多种扶贫模式,使许多贫困户受益而脱贫致富。儋州市东成镇井村村民王召儒激动地说:“政府帮助我们建猪舍、供种苗和建沼气池,让我们的致富路子更宽了!

儋州扶贫工程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市各镇各单位结合实际,对贫困地区和本单位定点扶贫的贫困村开展各种帮扶。并引导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打好扶贫攻坚战,从而加快贫困地区发展。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5年10月29日 A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