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古街“那大粽”飘香 粽子畅销促全街道发展

27.05.2014  23:00

  儋州那大立新街刘阿婆正在包粽子(南海网记者 陈望 摄)

  那大立新街刘阿婆一家正在包粽子(南海网记者 陈望 摄)

  南海网儋州5月27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陈望)端午节临近,海南儋州市那大镇幸福街等古街也开始热闹起来了。5月27日中午,南海网记者走进幸福街,粽子飘香,人来人往,一派繁忙的景象。

   粽子带动一条街发展

  经过近20年的发展,幸福街的那大粽店已经发展到了几十家,成为远近闻名的那大粽子街。

  当天中午,记者在儋州幸福街、立新街等街道随处可见堆得像小山一样高用来煮粽子的干柴,摆放在街头冒着腾腾热气的煮粽子器具,让街道弥漫着粽香。随处可见的洗粽叶、包粽子的场景,让人对锅中沸腾的粽子充满了期待。

  在幸福街112号家里,吴世珍五姐妹正围桌而坐包粽子。据她介绍,她们平时不包粽子,一般都是端午节期间才包。在端午节来临前一个月左右,就开始准备了,比如采购粽叶、糯米、柴火等,几天前就开始包第一批粽子。她们五姐妹分工合作,每人负责一道工序,这样包起来就节约时间。

  吴世珍告诉记者,她们店的粽子主要以销售为主,端午节前夕都有不少人来订粽子。她们粽子的料是把猪肉的瘦肉和肥肉分开,这样吃起来比较香而不腻。此外,她还称,粽子在制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卫生,只有把卫生做好了,消费者才放心购买。

  “幸福街上的那大粽店生产出来的粽子,大部分都是销往海口、三亚以及省外城市,或是本地人寄给亲友,或是单位订购。”吴世珍说,随着儋州粽子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幸福街的粽子店也增多,到今年,短短数百米长的小街,就有几十家粽子店,专门包粽子外卖,成为远近闻名的儋州粽子街。

   自家制作粽子有秘方

  在那大立新街刘阿婆家,门口两口筒形锅正烧着大火,煮好的放在筐里,有的在桌上摆放着。多名妇女正在包粽子,刘阿婆不时指点大家如何包粽子,要把糯米压实后包好粽叶,然后紧紧绑好。

  刘阿婆从小就开始包粽子,但都是到端午节时才包,没有外卖,都是自家人吃,或送给亲戚朋友。她称,她们的的粽子除了保留了儋州粽子的传统做法外,还加了自己秘制的料酒。粽子的配料经过药酒腌制后,会特别香。“我们的粽子味道一流,很多朋友慕名而来品尝。”刘阿婆自豪地说。

  包粽子是个技术活,也是体力活。采回粽叶后,把叶子泡了一夜后再开始煮,煮到叶黄了才能使粽叶去涩出香。儋州粽子的配料比较讲究,首先要选用淘洗浸两到三个小时后捞起滤干的纯净糯米,加入少许精盐搅拌;内馅则选用猪脚、排骨、猪腿肉或者八分瘦两份肥的五花肉,切成大小合适的方块状,加入料酒、味精、生抽等调料充分混合腌制,然后根据个人喜好,添加蛋黄、黑豆、红豆、咸鱼肉、虾米等作为馅料。包粽子一定要扎紧,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不会散。

  刘阿婆说,煮熟一锅粽子一般要8至10小时,一定要煮到猪骨头酥烂,肥肉化成油,和粽叶的香味一起渗透到糯米里,这样才香滑不油腻。

  儋州那大立新街的居民正在包粽子(南海网记者 陈望 摄)

   热锅中沸腾的粽子(南海网记者 陈望 摄)

  儋州那大幸福街的居民门口放着几个高大的筒形锅(南海网记者 陈望 摄)

  那大幸福街的居民正在包粽子(南海网记者 陈望 摄)

  那大幸福街的吴世珍五姐妹正围桌而坐包粽子(南海网记者 陈望 摄)

  那大幸福街的居民在门口清洗粽叶(南海网记者 陈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