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力促品牌农业“叫好又叫座”

03.10.2017  08:14

商标富农”举措催生系列亿元产业
儋州力促品牌农业“叫好又叫座

  ■ 本报记者 易宗平

  今天,在儋州市排浦镇跑海鸭基地,随着一阵“嘎嘎嘎嘎”的鸣叫声,排着整齐队列的鸭群,跃入海潮中自由地游弋。该基地由儋州逢秋瓜菜专业合作社运作,合作社理事长陈汉洲说,利用鸭粪种植蔬菜,促进循环经济良性发展。

  陈汉洲说,这个合作社有社员72户,其中养殖大户12户,年养殖跑海鸭12万只,日均产蛋近10万枚。禾丰村村民陈井培乐呵呵地说:“2013年我加入儋州逢秋瓜菜专业合作社后,养殖跑海鸭3000只左右,年增收超过7万元。

  逐潮而生的跑海鸭产业,已在儋州排浦、光村、峨蔓等沿海镇发展起来。

  “在跑海鸭产业培植中,我们既注重适度规模化,又注重标准化、生态化,努力提高‘亩产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儋州市畜牧局局长李昌充接受采访时说。他介绍,全市现有跑海鸭30万多只,按照1只鸭年产蛋260枚、每枚蛋卖1.20元的平均水平,加之老鸭销售,儋州跑海鸭年销售收入将突破1亿元。

  在市场上名气越来越大的儋州“跑海鸭”,正“”出亿元产业。

  据儋州市农委统计,全市已培育出了100多种初具规模和知名度的农产品。在此基础上,该市扶优培强,重点打造儋州粽子、儋州红鱼、儋州黄皮、海头地瓜、光村沙虫、儋州蜜柚、儋州鸡、儋州跑海鸭蛋、儋州绿壳鸡蛋,并称为“九大农产品”。

  “九大农产品”均向亿元产业挺进,成为儋州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品牌效应助推市场拓展

  儋州以申报地理商标为抓手,推进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向品牌农业发展。截至目前,儋州已被核准地理标志商标的农产品有“儋州鸡”“儋州蜜柚”“儋州黄皮”“儋州红鱼”“光村沙虫”“儋州绿壳鸡蛋”“儋州跑海鸭蛋”“儋州香芋”共8个品牌,其地理标志商标数量居全省榜首,占全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总量的1/4。

  多个“金字招牌”呈现“叫好又叫座”的良好态势。

  以儋州粽子为例。儋州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紧扣市委、市政府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商标富农”战略。经过儋州工商、质监、农业等多部门努力,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2016年第9号公告函,正式批准对“儋州粽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通过申报儋州粽子地理标志商标和打造儋州粽子商标品牌,有力地撬动包括粽子在内的农业产业发展。”儋州市粽子行业协会会长王开元说,儋州粽子的商标正在成为“金字招牌”。

  在2016年海南乡村旅游文化节暨海南端午美食文化节首届“海南十佳粽子”“海南十大特色粽子”总决赛上,儋州美乐美食品有限公司、儋州禾丰五姐妹粽子销售有限公司的粽子获评“海南十佳粽子”,儋州那大麦氏食品有限公司、儋州那大稻香美食品厂、儋州美乐美食品有限公司的粽子获评“海南十大特色粽子”。

  商标的品牌效应,直接助推市场拓展。市商务局统计表明:2015年端午节后至2016年端午节,儋州粽子销量1825万个,销售收入首次跃上2亿元新高,达2.19亿元;2016年端午节后至2017年端午节,儋州粽子销量3036万个,销售额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达3.6亿元。

  过硬的质量撑起“金字招牌

  儋州品牌农业的“金字招牌”是如何树立起来的?

  品牌的根本支撑,在于过硬的质量保障。

  如今,从原料到餐桌,儋州农业产品着力构建全流程可追溯系统,形成三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儋州市农委汇总数据显示:该市已在枝根坡等5个农产品基地建成3G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排浦华头坡等19个基地建田头质量安全综合服务站,在南丰镇头佑村等5个冬季瓜菜重点村成立了监管点,在富克坡等5个大的基地和收购点设立了检测点。2016年,该市检测了1.1万多个农产品样品,合格率为99.2%;实现重点瓜菜基地100%检测,出岛农产品100%持有合格证。2017年以来,儋州共完成省市两级蔬菜农残抽检2950批次,抽检全部合格。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高效农业,儋州市财政连年预算品牌农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至2000万元,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创立品牌。2015年9月,该市出台品牌农业创建奖励办法,对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的,奖励50万元。

  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商标引领效应?儋州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多举措推进儋州商标工作:积极做好省著名商标申报工作,努力实现20个省著名商标评选目标;跟踪服务儋州10件农业品牌地理标志商标申请注册和落地工作;落实《儋州市品牌农业创建奖励办法》和《儋州市工商局服务发展30项措施》,激发市场主体主动性,推动儋州注册商标量增长。

  (本报那大10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