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两位“愚公”五年义务筑路 两人年龄相加有160岁

10.08.2014  20:51

      原标题:儋州年届九旬的吴昌汝和年逾七旬的江绍满,为方便当地百姓出行默默付出

      两位高龄“愚公”五年义务筑路

      穿山峦、跨沟壑、过丛林,用铁锹挖出一条长3公里、宽3米的道路,并铺上砖石,常年义务进行维护。

      在儋州那大镇蒟园村,年届九旬的吴昌汝和年逾七旬的江绍满,在本该颐养天年之际,不顾自己的高龄之躯,连续5年,为村道修整和维护忙前忙后。

      这两位“愚公”一样的老人,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用心血和汗水丈量着人生的长度和高度。

      两人年龄相加160岁

      日前,当记者慕名找到吴昌汝时,这位已经90岁高龄的老人正在村边修路,“村里的好多孩子都是我看着长大的,现在这些孩子又有了孩子,大家天天经过这条路,我和绍满心里头都是热乎乎的!”他自豪地告诉记者。

      “我以前开过中型拖拉机,道路要好才行,这个我很有体会。”体型较瘦却很有精神的江绍满笑呵呵地说,“现在我不开车了,和阿哥一起修路,过得很愉快。”

      “其实,在修这条公路之前,村民们外出时有一条捷径。”为我们指路采访的那大镇侨南村小学教师杨群新说。

      既然有捷径,两位高龄老人为何会突然想到要修一条路呢?

      “以前那条近路太危险了,它下面就是水利沟渠,因为没有护栏,发生了多起落水事故。”江绍满回忆说,5年前连续发生了多起事故,村里一位60岁的老人跌进沟渠溺亡。

      对此,江绍满与吴昌汝深感痛心,两人一合计,决定把水利沟渠旁的一条山间毛路打通拓宽,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

      一条路已整修2000天

      说干就干!每天清早和下午,吴昌汝、江绍满就扛着锄头、铁锹、砍刀,推着手扶小推车,准时到修路工地“上班”。

      他们一锄锄地挖土、一锹锹地铲土,狭窄的山路渐渐成了宽敞的公路。铁锄、铁锹的木把换了好几根,他们砍开丛林荆棘,衣服被刮破,胳膊被刺出血。

      “阿公您受伤了……”村民江南文目睹老人的辛苦,感动不已。

      “这点活儿算什么?当年在生产队,我们经常通宵修渠修路,也没见哪个叫一声苦!”江绍满说起年轻时的经历,语调里透出一种豪气。

      “这处坡路,我们整修了4次”、“这处洼地,我们用砖石回填了3次”……如今,几乎走过每处路段时,吴昌汝、江绍满都会记得多次整修的情景。

      他们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砖石填补路面,鞋子磨坏了一双又一双。江绍满说,刚开始一段时间差不多每个月都要买一次鞋。后来,为了多穿些日子,他和吴昌汝想了个办法,用旧轮胎作鞋底,制成的鞋子很耐用,走在砂石路上半年都不会磨坏。

      2000多个日子过去,一条平整的公路呈现在人们面前。

      子孙支持修筑村道

      一位符姓司机对记者说:“我经常开车跑这条路。这两位老人坚持这么多年修路,真是让人钦佩!”

      杨群新曾问过两位老人:“您二位这么大年纪了还承包修路工程,包工头给了你们多少工钱啊?”

      “没有谁给钱,我们主动修路,是为了方便大家,老了尽量多发挥点余热!”两位老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村里哪家要拆旧房建新房,我会安排儿子开着农用车,去装运一两车被拆剩废弃的砖石,运到村道旁卸下来,用来填补路上的坑坑洼洼。”江绍满说。

      “爷爷义务修路的事迹,村民们都在称赞,我走过这条村道时也很自豪。”吴昌汝正在读初三的孙子吴榕智对爷爷义务修路非常支持。

      “做好事坚持一两天容易,连续坚持5年多时间修通3公里村道,真是不简单!”儋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那大镇党委书记陈海洁感慨地说,“吴昌汝、江绍满是我们的好榜样,是‘儋州好人’的典型代表,这种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尤其值得年轻人学习。”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