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10类传统民居受关注 保护传承无路

07.11.2014  11:04

文昌市头苑镇百年符家古宅三栋连体的中西合璧建筑。王渝 摄
文昌铺前胜利街骑楼。 李小岗 摄

  近期出版的《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中,海南共有10类传统民居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司长赵晖在接受采访时说,这些传统民居,是人类最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载体。

  可令人担忧的是,这些传统民居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他们或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任由雨露风霜侵蚀,破败不堪;或被一栋栋毫无新意的混凝土小楼所取代,曾经独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变成了一个面孔。

  传统民居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遭受着多重打击,岌岌可危。海南传统民居的保护、传承之路,又在哪儿?

  现状:海南传统民居面临生存窘境

  海南传统民居的生存状况并不好。海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袁红隐隐感觉“问题可能已经很糟糕”。

  在袁红的印象里,每次到乡下去调研,去找那些遗留下来的传统民居,总显得特别不容易,“有时候带着很大的期望去,可是到了现场一看就失望了。有的民居甚至已经没了。”袁红说,那种状态很难描述。

  袁红的担心不无道理。据调查数据显示,在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2010年仅剩下271个,10年之间减少了90万个。这些消失的自然村落中也包括大批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的消亡带来的不仅仅是传统民居的消亡,还是一个乡村习俗、历史传统的消亡。海南同样如此,一些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正逐步消失。

  海南大学社科研究中心研究员阎根齐将海南传统民居的现状分成了3个类别。

  第一类是以极快速度消失的传统民居,比如:黎族居民的船形屋。阎根齐分析说,这样的船形屋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发展,跟现代化的居住条件相差甚远,因此几乎是全部消失了。目前,仅东方市白查村,昌江王下乡等为数不多的村落里还有这样的船形屋,“可那也不是最原始的。

  第二类是琼北民居,这些民居大部分作为文物得到了保护,比如丘浚故居。这些传统民居得到的保护相对较好,不过依然有部分民居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得到修复,破败不堪。

  第三类是一些华侨故居,这部分传统民居以前盖得很好,里面的雕刻、彩绘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这部分传统民居除了有人居住的保存会相对较好,其他大部分都比较破败,在历史的风尘中日渐落寞、破损。

  观点:传统民居是传统文化基本符号

  拯救传统民居必然遭遇“现代化难题”。曾经调研的时候,袁红碰到过这样的疑问。有地方政府部门的负责人跟她交流,如今农村要发展,修建起新的房屋,为什么就不行?这些象征着落后、贫穷的传统民居为什么就一定要保留,而不是走向现代化?

  面对这个疑问,袁红不知道如何回答。她知道发展很重要,农民有走向富裕、改善生活的要求和权利。可她也知道保护的重要性。

  “这些传统民居代表这一个地方的习俗、文化、传统。”袁红说:“这些传统民居、传统建筑里面承载了很多文化内涵。如果有一天消失了,那就是文化的断层。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也指出了海南传统民居的重要价值。

  全集指出:海南传统民居有着独特历史价值。海南虽地理上独立,但始终受到来自内地的影响。例如,琼北民居就脱胎于大陆传统的合院式民居,并与海南当地气候、文化等相融合后逐渐形成一种独立运行的体系。

  此外,海南传统民居还显示了极大的文化包容性,如琼北独特的火山口文化、丰富的火山石材以及热带茂密的树林,这为火山石传统民居发展提供了空间;琼南的疍家人居于舟船、飘泊不定的特殊生活方式,催生了疍家渔排这种独特的传统民居样式;旅居南洋的华侨又为海南带来了南洋风格浓郁的骑楼等民居样式;而在古老的黎族文化基础上,则诞生了极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船型屋和金字屋。

  “这些传统民居就是海南传统文化的基本符号。”阎根齐说:“他们象征着一个地区的文化习俗,见证了历史,讲述着历史。这是他们无可取代的意义所在。

  传统民居作为一个区域文化、习俗、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理应得到保护。

  困境:传统民居难以留住人 资金缺乏 致保护困难

  《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的出版,令海南10类传统民居引起了大家的重视。省住建厅村镇建设处某负责人,谈起保护海南省这10类传统民居时说,这并非一条简单易行的道路,而是注定充满曲折、困难。

  现实的情况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城镇化的发展,海南各市县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涌入,而这对农村空置的传统民居来说,几乎就是灭顶之灾。

  “房子里面没有人居住,就缺少了人气、缺少打理,老化的速度就会加快。”该负责人举例说,东方一带的黎族船形屋曾一度因为人们搬出去居住而出现破损、坍塌,后来很多习惯船形屋生活的老人重新住进去后,房子才又恢复了生机。

  即使不涌入城市,农村建起来的也是一座座新式的混凝土小楼,传统民居留不住人,以致于闲置荒废。

  这成了传统民居保护的一个重大难题。该负责人说:“这仿佛是时代赋予的难题。没有办法。

  此外,资金缺乏也是导致传统民居难以长久保护的一个难题。

  据该负责人介绍,虽然目前省厅和各相关专家均有保护传统民居的意向,但是要对传统民居进行长久保护,特别是没人居住的民居,这必须要有专业人士,要对房屋进行检查、观察,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及时予以维护,对有坍塌危险的,则要准备材料和人力,及时加固修补。

  “从全省来看,这个工作量是很大的。”该负责人有些无奈,“但现在省里还没有下拨这部分资金,所以很多实际的工作无法开展。我们只能看着着急。

   建议:有使用价值才能更好保护

  海南传统民居,到底应该如何保护?

  在袁红看来,这个问题牵涉各方,“一方面要政府有决心,有力气,一方面能够投入一些资金,用于部分珍贵传统民居的修复。另一方面,各个相关部门能够一起制定相关保护的政策,除了住建部门,还要有文化、文物等部门。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此外,袁红更看重“老百姓的参与”,“只有村民参与其中,毕竟他们才是这些民居的主人。如果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房屋作为传统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他们就能形成文化的自豪感。也就能更好地保护好这些传统民居。

  对此,阎根齐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政府的保护很重要,不过老百姓的自觉更重要。

  阎根齐有这样的感触,在文昌一带由于很多村民有着“祭祖”的传统,认为这些传统民居是祖宗留下的东西,进而认真保护。

  阎根齐补充说:“保护传统民居,还要确保它的使用价值。如果传统民居失去了使用价值,就必然走向淘汰。

  海南黎族的船形屋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阎根齐分析:“如果为了保护船形屋就让村民单纯住在船形屋里,这是不科学的,这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一些地方开发旅游,让船形屋成为旅游景点。这便是增加了它的使用价值。因而可以存在下来,并发展下去。

  在将来,这些传统民居或将焕发出新的魅力。

  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司司长赵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接下来将挖掘传统民居的优点,弄清楚本地的传统民居传统要素是什么,“要把这些优势传承下去,把它的精神,它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城乡建设中,让我们的城乡建设体现出中国文化,体现出民族自信,我们要扭转现在城市建设大量、过多地模仿西方的局面。”(记者敖坤 党朝峰)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