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课改模式推广难 “高效课堂”遇成长烦恼

21.03.2016  17:26

  近4年来,保亭学生的中考、高考成绩大幅上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据分析,这与保亭2012年起实施“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九项工程”密不可分,其中工程三“九年义务教育高效课堂基本范式”(下称“高效课堂”)也功不可没。2012年,在保亭教育局的强力支持下,保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县中小学全面铺开。然而记者了解到,现在保亭多数老师已经没有按照当初的“高效课堂”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了,绝大部分老师又回到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么好的教学模式为何被“冷落”?记者连续走访了多所学校,试图能找到一些答案。

  为提高教学质量,“高效课堂”应运而生

  2012年,保亭教育局推出“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的“九项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推行“高效课堂”。

  何为“高效课堂”?据介绍,保亭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就是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甘当配角。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质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保亭“高效课堂”基本范式规定,在一节课40分钟时间里,课堂教学原则上按四大环节来进行:

  激趣定标,定在3分钟以内,就是通过兴趣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课堂上来;自学互动,20分钟左右,这是最重要的规定,是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把老师的“满堂灌”变成学生自主互动学习;适时点拨,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自学互动情况和结果展示存在的共同疑难问题适时点拨,8分钟左右;测评训练,10分钟左右,围绕学习目标当堂检测学生是否达标。整堂课下来,老师讲授的时间很短,主要是引导和点拨。更多的时间里,学生们在积极地自学和互动交流。

  近日,记者到响水镇金江学校听了一节课,该校七年级语文老师张瑜就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上课。

  这一节课主要是检查学生们对古文《伤仲永》的掌握情况。张瑜把全班30多位学生分成5组,在她的引导下,5个小组进行PK。在进入PK环节之前,学生们先喊出“不比起点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努力”的口号,以鼓舞小组士气。PK先是小组接龙,然后是一对一单挑,获胜者老师会计分奖励。记者看到,课堂十分活跃,老师与学生关系亲密,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当堂背诵课文。

  “我是小组的一员,背不出来会给小组丢面子,大家会责怪我,我不能给小组拖后腿。”伍孜仪同学告诉记者。

  据悉,上学期期末测试,张瑜所教的班级语文平均成绩77.1分,而同一年级另外一个班语文平均成绩为59.9分。

  大部分老师抵触,“高效课堂”推广打折扣

  “‘高效课堂’开展4年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流程越来越规范,学习目标也比较明确,减少了随意性;全县教研教学活动开展常态化;在‘高效课堂’上得比较好的班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课堂比较活跃,教学效果显而易见。”保亭教育研训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然而,这与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推广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老师们的观念太难转变了!可能‘以讲代教’的习惯根深蒂固,而且‘讲’课更轻松,更容易控制课堂速度,所以大家不愿意改变。”而要上好“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必须课前做足功课,多下工夫,多了解学生。

  据介绍,2012年,保亭“高效课堂”甫一推出,就阻力重重,一些老师质疑:学生基础差,不具备这种自学能力;部分学生话都说不明白,无法开展小组互动;学生课外书看得少,讨论时没有话可说……针对这些质疑,保亭教育研训中心在全县及学校组织大量的“高效课堂”培训活动和各种比赛,探讨疑点和难点的多元解决办法,尤其是如何撰写导学案、科学合理地分配学习小组等难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高效课堂’继续推行下去困难重重。”一位知情的老师告诉记者。在“九项工程”考核中,“高效课堂”所占比例为15%,这是对学校的整体考核;而对老师个体来说,是否采用“高效课堂”模式教学,与其绩效考核结果并没有直接关系,影响更是微乎其微。

  推行“高效课堂”,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保亭响水中心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王亮告诉记者,开展“高效课堂”需要老师编写导学案,对课堂进行设计,找一些练习题,这要花功夫。部分有10多年甚至20多年教龄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常规教学方法,所以在没有强制要求下,很多老师不愿意用“高效课堂”模式教学。

  该校教研室主任吴世波说,乡镇中心校的孩子多来自农村,基础相对较差,在推行“高效课堂”教学中,效果没有城市孩子好,分组讨论时,一些学生讲不出几句话,课堂很沉闷。有时候在进行分组讨论时,学生过度活跃,讨论偏离了主题,如果老师对课堂把控不好,就乱糟糟达不到预期教学效果。

  随后,记者来到保亭中学,该校教研室主任马军向记者介绍,“高效课堂”教学理念是很好的,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这种理念已经被保亭中学老师们接受,但“高效课堂”不应该模式化,应该根据当地的特点,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保亭中学“高效课堂”开展情况来看,初中阶段比高中要好,高中老师基本不用“高效课堂”模式教学。

  保亭教育研训中心负责人认为,保亭“高效课堂”推广之所以艰难的原因主要有几点:一是行政力量不足。“高效课堂”在推广过程缺乏强制性的手段和强有力的评价标准,多数学校只是做表面文章,应付了事;二是“高效课堂”的主体责任错位。推广“高效课堂”本该是学校所需,校长应为责任主体第一人,但在推广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成了责任主体,校长和老师们成了被动接受者;三是研训指导力量较为薄弱。虽然县乡配备了相应的教研员,但因教研队伍成立的时间较短且缺乏相应的学习和培训,教研员自身的研训水平不高,要承担起这样的课改重任显然勉为其难;四是教师自身缺乏课改意愿。多数老师没有深入学习和实践“高效课堂”模式,只是浅尝辄止,甚至看都没看,就简单断言“高效课堂”模式死板,不好用。(记者 易建阳)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