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设计师首次披露“核提箱”秘密:每五年换一次

03.07.2014  15:02
俄设计师首次披露“核提箱”秘密:每五年换一次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俄“核提箱”由紧随总统的海军军官携带(资料图)

  中国网7月1日讯 30年前的6月6日,前苏联最具威力的武器——“核提箱”正式列装。那只其貌不扬的黑箱内藏着的核按钮,是全苏战略核武器的总开关。“核提箱”代号“卡兹别克”(高加索地区山名),虽然体量不大,却堪称战略核武器的指挥控制中枢。它的问世是一项革命性的军事技术创新,成功将前苏联数千枚核弹整合成一体。时至今天,“核提箱”仍是俄联邦绝密程度最高的战略设施之一。不久前,俄罗斯记者寻访到“核提箱”首批研制专家之一的瓦连京·戈卢布科夫(苏联国家奖章获得者),从而首度揭开了蒙在这件战略武器身上的神秘面纱。

  美苏核对抗的产物

  记者(以下简称“”):瓦连京·哈尔拉莫维奇,如今可以说出核提箱的研制方了吧?

  戈卢布科夫(以下简称“”):可以,自动化科研所(编注:全称“以杜霍夫命名的全俄自动化科学研究所”,建立于1954年)。

  记:研发“卡兹别克”系统和核提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

  戈:想法来自总参谋部。准确的说,是他们下达了战技术任务,目的是整合庞大的核导弹部门,对其实施统一指挥。这里有个重要的背景原因。当时美国人在欧洲部署了“潘兴”导弹,从而将其飞临苏联的时间从14分钟缩短至5分钟。为此,苏联总参谋部不得不加紧导弹兵的演训,并改进反击-迎击方法。还有个原因是要防止核弹的发射事故。当时发射导弹需要密码,而密码通常被锁在指挥员的保险柜内。导弹来袭警报拉响之后,有些导弹团团长打开保险柜时,会在忙乱之中拧断钥匙——密码被彻底锁死,这就酿成了重大事故。

  记:核提箱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戈:我们的导弹袭击预警雷达站对敌方来袭导弹进行跟踪记录,测定其飞行轨道及打击区域。然后将上述数据传送至“核提箱”。导弹部队将在数分钟内收到回击的批复。

  记:由谁批准进行回击?

  戈:总统。但他作出决定之前,应与同样拥有核提箱的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进行协商。

  记:谁首先想到要研制出苏联的核提箱?

  戈:据我所知,是时任总参谋长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军事情报部门由他直接管辖。当时有情报反映美国人已经有这种提箱……总参谋部于是给我们所下达了研发类似系统的任务。这个系统我们搞了7年才研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