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侨乡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 专家解读“特”在哪里
近日,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其中包括了十余个著名侨乡。广东江门开平市赤坎镇,福建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海南琼海市潭门镇等侨乡纷纷上榜。
特色小镇重在特色。侨乡特色小镇“特”在哪里?“最大特色莫过于其侨乡韵味”,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告诉中新社记者。
例如,广东开平侨胞以旅居北美为多,由华侨聚居留下的680余座骑楼建筑中西合璧,成了赤坎镇的宝贝。而福建泉州侨胞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亚,保留了更多中国传统文化,新衙、旧衙、问房、贤良祠、宗城土楼等明清古建筑随处可见。海南琼海的华侨则带回南洋文化,依托南海地缘关系,形成独特的渔业风情。
“一定要留住‘侨味’,一方面吸引侨胞回乡长期或短期居住,更重要的是为华侨华人后代‘留根’。”美国华盛顿州中国统一促进会会长方伟侠就出生在赤坎镇,提到家乡入选特色小镇名单,他难掩兴奋。
“这同样为侨商侨资的回归提供了平台,也迎来了机遇。”方伟侠介绍到,赤坎镇独特的风情吸引了大量影视剧组前来取景、拍摄,他很乐意提供自己与美国好莱坞影城的合作资源,为家乡牵线搭桥,助力赤坎影视城的发展。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谈锦钊在采访中建议,小镇建设的规划落实阶段,应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调动侨商和侨资企业的积极性,在有较为明确收益的建设项目中推进公私合营(PPP)模式。
旅美华人关中枋向记者表达了担忧。他去年回到赤坎家乡,见到一些侨胞留下的老建筑无人居住,年久失修,风貌不再,非常可惜。“这次特色小镇建设应该加强对侨乡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
“但是,开发的难点在于许多侨乡建筑的产权不明晰,”暨南大学教授胡刚解释道,“许多古建筑是侨胞祖辈留下的,继承者众多而又散居国外,有时候很难找到老楼的主人。”
胡刚建议,侨乡小镇建筑改造可采用政府租用形式,尽量多地保留当地建筑形态,防止“千镇一面”。同时尊重归侨侨眷的意愿,避免唱“空城计”。
小城镇如何发展,一直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热点和焦点。追溯“特色小镇”的前身,胡刚告诉记者,可以看作是乡镇企业发展专业化、集聚化道路的延伸,但不同于“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的模式,特色小镇着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发展新经济。
除此之外,他说,特色小镇进一步升级,通过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从产业特色向生活宜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突破和拓展。
“总之,特色小镇是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牛凤瑞提到,“新型城镇化要求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发展特色小镇正是科学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有益探索。”
他说,相对整个城市化进程,特色小镇规模较小。未来城市发展空间的主体形态应是若干不同等级的城市群,而在城市群里分布的特色小镇,产业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富有活力,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带动作用。
“首批127个特色小镇还只是起点,”牛凤瑞说道。据了解,住建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早前联合发布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的特色小镇。“侨乡小镇也会作为更多小城镇发展的样板,成为引领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