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玩微信骗子趁机玩你 海南小伙伴得小心提防
假公众号诈骗
伎俩:骗子喜好在微信平台上取一个类似于“交通违章查询”这样的公众账号名称,让你误以为这是官方消息的发布号,然后诈骗。
案例:这几天,市民张先生经常能收到微信好友发来的微信图片,内容大致为:“添加公众微信号xiaomi375,就可以免费获得小米移动电源一个,100%拿到电源!”张先生信以为真,便添加了微信公众号,并按照公众号系统提示的要求,将“免费领取电源”的消息群发好友,并向公众号发送了群发截图。随后,公众号内的信息提示“为保证每人只能领取一个移动电源,需要提交你刚刚收到的‘手机验证码’”,随后微信钱包里的钱全部消失不见了。
提示:对于各类公众账号要提高警惕,可与该账号官方联系求证,不要随意进行交易,手机验证码是个宝,一定要保护好。
代购诈骗
伎俩:诈骗者声称价格非常优惠,以此为诱饵打折代购。网友付款后,骗子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类似理由,让网友加付“关税”,等网友付钱后,骗子消失了,钱、货也没了。
案例:在金融行业工作的刘女士,在微信里搜索一品牌化妆品代购,发现一商家提供的价位比商场便宜20%。据商家称,此化妆品是托空姐捎回来的,绝对是正品,还有专柜的销售小票,她觉得很划算,便买了一套。刘女士付完款才发现,骗子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提示:到正规网站上买东西,别只顾捡便宜,实体店更保险。
二维码诈骗
伎俩:骗子以商品为诱饵,给你返利或者便宜,再发送商品二维码,哄骗消费者进行二维码扫描,实则藏有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银行账号、密码等其他个人隐私信息。
案例:市民孙先生通过微信扫描一购物网站卖家发来的二维码,随后发现银行卡里的1000多元现金不见了,商品也没拿到。
提示:手机不要随便安装不明程序,不要贪小便宜,否则吃大亏。
盗号诈骗
伎俩:通过盗取微信号、绑定微信的QQ号码以及手机号码等方式,获取微信个人信息,诈骗者在冒充主任与其家人朋友联系,并以各种理由要钱。
案例:前不久有一位赵先生说,朋友的微信被盗号了,不久骗子微信号主人通过朋友圈向好友借钱,其中有两个关系比较好的,汇了一万多元过去。虽然事后去派出所报案了,但警察说钱要追回来有点难。
提示:不要急于汇款,请先与微信好友及时联系,电话核实真假。
伪装诈骗
伎俩:骗子一般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与你搭讪,首先骗取你感情的信任,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
案例:今年2月6日,毛女士通过微信聊天,认识了一个叫“凯凯”的男子,两人相约在乌鲁木齐市人民路某火锅店吃饭。就座后,“凯凯”请毛女士去取餐,待毛女士回来,发现不仅“凯凯”不见了,自己放在饭桌上的一部iPhone5S手机也不见了。
提示: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的朋友,都要牢记“交友需谨慎”这条箴言,毕竟世上“白富美”、“高富帅”是极少数。
点赞诈骗
伎俩:这种诈骗方法最多,主要分两种情形:一是集满多少个赞就可以获得什么礼品或优惠,实际等你集满了要求的“赞”,去兑换礼品或领取免费消费卡时,发现拿到手的奖励“缩水”。二是商家发布“点赞”信息时留了“后手”,并不透露商家具体位置,而是留下电话,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所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这种“皮包”网站会自动消失,目的是套取更多人的真实个人信息。
案例:1月2日,翁小姐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只要集齐36个赞,就可以抽大奖,获得iPhone5s手机。翁小姐面对如此诱惑,很快呼朋唤友集齐了赞。随后,翁小姐很快收到了商家的消息,说她中奖了,但要求翁小姐打22元钱到对方的支付宝账号支付快递费。要寄奖品首先要汇款,翁小姐琢磨着可能是个老套的骗局,起先没理会,但又一想,邮费才22元,如果是骗子的话,也骗得太少了吧。犹豫了半天,翁小姐还是给对方打了钱过去。果然,对方之后再无反应。
提示:对这种点赞的信息要先查证一下,打个电话咨询,必要时可把咨询答复录下,防止商家“赖账”;也可直接实地查看,眼见为实。
“克隆”头像诈骗
伎俩:任何人都可以下载你的微信头像,然后把昵称改成你的名字,再屏蔽朋友圈不让你看见,然后冒充你,其他人无从分别。
案例:董女士前不久收到朋友“一模一样”的微信号,微信中的“朋友”向其借2000元急用,由于头像和昵称都与真实好友一样,董女士也没多想,就汇款过去,结果发现上当受骗。
记者经过试验,也证实了这种手法确实具有相当高的欺骗性,实验人员与记者是微信好友,他打开记者的微信头像,然后点“保存照片”将记者的微信头像保存。然后,他又将自己的微信头像换成记者的头像,将微信昵称改为跟记者一样的名称,同时性别也进行了更改。随后,他将自己的朋友圈进行屏蔽,让朋友们都看不到他曾经发的任何的信息。做了这些,他再发微信给记者的朋友,的确可以达到欺骗的目的。不过经过仔细观察看记者发现,微信号是无法改变的。
提示:及时为微友添加备注名能避免被骗,因为改完备注名后陌生的微信号就容易识别。
盗号后冒充熟人诈骗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社交软件,方便大家的交流的同时,在某一程度上成了不法分子的诈骗工具。朋友圈都是熟人,很容易让人信任,这是微信诈骗容易得手的原因。事实上,微信的开发者藤讯也反对在朋友圈内进行过度营销。
对微信使用者而言,应当明知微信作为网络通信工具,存在虚拟性和不真实性,有责任去分辨对方身份和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发生金钱往来时,应保持相对的警惕性。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作者: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