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对兴奋剂“零容忍”

07.02.2016  18:31

  新华社北京2月7日电 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日前就中国的反兴奋剂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发言人表示,中国一直坚持坚决反对使用兴奋剂的立场,对使用兴奋剂采取“零容忍”态度。

  近日,网络上流传个别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报道,引发了很大关注。国家体育总局新闻发言人对此表示,使用兴奋剂不仅严重损害了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而且违背了公平竞争原则,腐蚀了体育精神,败坏了体育道德,扭曲了人的灵魂,是一种欺骗行为,严重影响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从原来的国家体委到现在的国家体育总局以及中国奥委会,一直坚持坚决反对使用兴奋剂的立场,对使用兴奋剂采取‘零容忍’态度。

  发言人表示,从源头上讲,兴奋剂是舶来品;从整体上看,国际到国内对于使用兴奋剂问题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对于运动员使用兴奋剂的情况,我们一直高度重视,陆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坚决予以打击。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坚持依法依规反兴奋剂。1989年,国家体委确定了对兴奋剂问题实行“严令禁止、严格检查、严肃处理”的三严方针。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一次将反对使用兴奋剂纳入国家法律范畴。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严格禁止在体育运动中使用兴奋剂行为的规定(暂行)》,规范了对使用兴奋剂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办法。200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反兴奋剂条例》,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颁布实施专门的反兴奋剂法律法规的国家之一。2014年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公布,我国的反兴奋剂工作步入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第二,加强组织机构建设。1989年,我国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兴奋剂检测中心,并开始自主在国内进行兴奋剂检查。1992年成立了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2007年正式成立国家反兴奋剂中心。

  第三,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为本的原则。在运动员、教练员及其他运动员辅助人员中普遍开展反兴奋剂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反兴奋剂意识,增强他们自觉抵制兴奋剂的能力。运动员和辅助人员参赛反兴奋剂教育准入制度是中国独创的反兴奋剂教育模式,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反兴奋剂教育手段。

  第四,不断加大兴奋剂检查力度。我国对兴奋剂的检查数量从1990年的165例逐年大幅度增加,近年始终保持在每年15000例左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检查的质量和有效性。

  第五,严肃处理兴奋剂违规行为。我国除按照《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及国际体育组织的有关规定对使用违禁药物的运动员给予停赛、罚款等处罚外,还依据国内相关法规对运动员辅助人员、运动员管理单位给予处罚,对负有责任的国家工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

  第六、在反兴奋剂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反兴奋剂事务。自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成立以来,我国一直担任其理事会成员,一贯支持国际社会为反兴奋剂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并认真履行中国应尽的国际义务。

  发言人透露,通过扎实开展上述反兴奋剂工作,我国的兴奋剂违规行为日渐减少,兴奋剂阳性率逐年降低,从1990年的阳性率为1.8%,降低到目前的0.2%左右,大大低于国际上1%的平均阳性率。中国政府的反兴奋剂工作也得到了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及其他国际体育组织领导人的高度认可,他们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中国是世界反兴奋剂的楷模”。

  另外,我国的兴奋剂检测水平始终保持国际领先。中国兴奋剂检测实验室自1989年通过国际奥委会的资格考试以来,已连续26年通过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反兴奋剂机构组织的实验室资格考试,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始终保持我国实验室的国际领先水平。

  谈及今后中国反兴奋剂工作还有什么打算,发言人表示:“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反兴奋剂工作,要求干干净净参赛。我们将始终坚持对兴奋剂‘零容忍’的态度,增加兴奋剂检查数量,进一步提高检测水平,继续强化反兴奋剂责任制,切实落实追究问责制度。将始终如一地、毫不留情地坚决打击那些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的以身试法者,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绝不手软。

  “反兴奋剂是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有能力继续与使用兴奋剂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和国际社会一道为保护运动员和广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维护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促进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