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伴侣” 追鸟而行 吊树干一天拍苍鹭

09.12.2014  00:09

      原标题:“神仙伴侣”追鸟而行

      小翠

      花蜜鸟

      相思鸟

      “神仙伴侣”王影和于英海 (图片由王影提供)

      在全国的“追”鸟界,都知道海南的一对“神仙伴侣”王影和于英海夫妇。这对夫妇,一个63岁,一个59岁,从2008年至今,他们天南海北拍鸟,随着鸟类的迁徙决定着自己的行踪,“鸟儿有灵性,追鸟的过程,虽然辛苦,但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带给我们长久的快乐。”老于说。

      每年辗转千里追鸟

      王影和于英海都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1998年,夫妇俩告别家乡两人一起来海南。两人自幼相识,相互影响,喜欢照相,来海南后,结识了摄影界的诸多朋友,与各路朋友一起在海南各地采风拍照,两人的拍照也从“到此一游”升级到具有一定专业水平,双双加入了海南省摄影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

      但要说两人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那还是要从拍鸟开始。“风光片越来越不好拍了,一是各地景区‘人文’干扰太多,二是景区的门票越来越贵,有点承受不起。”

      6年前两人干脆一心一意地拍鸟,每年4月,随着迁徙的鸟开始北归,他们也从海南岛出发,北上一路觅鸟踪而去。

      两人穿着迷彩服,藏在迷彩帐篷里,静静地猫上一天两天,甚至更长时间,用镜头悄然捕捉鸟儿的优雅和美丽,却不惊动这些自然界的生灵。

      这些年,根据鸟儿的不同,他们北上的路线也分成多条。

      最长的线路是从海南到黑龙江,他们自驾一路经广东、江西、安徽、河南、山东、辽宁、吉林到黑龙江。在路上呆上一两个月,他们到深圳红树林拍黑脸琵鹭,到南昌拍白鹭,到江西婺源拍“鸟中熊猫”——白腿小隼。“白腿小隼可有趣了,眼睛周围也有黑眼圈,像熊猫似的。”采访时,老于边聊边兴致勃勃地翻出手机里的鸟儿的片片给记者看。王影则翻出各种他们发表在摄影报刊上的图片讲故事。

      第二条线路,从海南出发,走湖南湖北,奔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鸟类分水鸟、林鸟、猛禽以及大型涉禽这条线路,他们主要拍各种林鸟。

      第三条线路从海南经广西到云南、四川、陕西,山西等。

      另外,云南保山百花岭、西双版纳、腾冲、那邦等地,还有贵州草海、河北衡水湖,辽宁盘锦红海滩、内蒙古等地,都是他俩常去的地方。

      他们抵达过珠峰大本营,到达过贡嘎雪山,拍高原鸟,他们在秦岭拍国家珍稀鸟类——朱鹮,“此鸟非常珍稀,只在秦岭可见着,当地百姓为了保护它,农作物上都不撒化肥。”老于说。

      要说这几年拍了多少鸟儿,夫妻俩一时半会还真是难说得清。家里有多种摄影期刊和画报,上面都发了他们的作品。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专业网站——鸟网,王影是其中水鸟版的版主,2009年鸟网还在海南尖峰岭开了一个年会,全国的鸟友会聚海南,王影就是海南联络站站长。

      虽然拍的鸟多得都数不上来,但花鸟相映成景的美图,可绝大多数都是在海南本地拍到的,海南在哪儿可以拍到什么鸟,他们也如数家珍。“海南岛上花美呀,鸟儿也鲜艳,鸟儿要么吮花蜜,要么在吃虫,要么就是在吃花籽。一张张娇态可爱的花鸟比美图就出来了。

      栗猴蜂虎,在阳光的照射下,它们全身闪烁着金属般的艳丽光泽,有人将它称之为中国最美丽的鸟之一。王影夫妇发现,这种鸟每年从马来西亚飞来海南繁殖,直至小鸟长大些了才飞走。

      在海口西郊的湿地发现了它的踪影后,夫妇俩每天天一亮,就跑去观察它,天黑才回家,他们不敢惊动它,一点点地往前接近它,足足猫了十几天的功夫,才拍到了栗猴蜂虎的美姿。“早上出来时就带着饭,中午随便吃点。”

      吊树干一天拍苍鹭

      高原鹑,血稚,白马鸡,只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要想欣赏到高原鸟的雄姿,背后要付出好大辛苦。去年12月,川西贡嘎雪山,零下8摄氏度的寒冷,他们住在海拔3400米的新都桥,寒冷的早晨,5时多,他们就起床,驱车50多公里奔赴海拔4300米的甲根坝去拍高原鸟,“到了那里,路上带的温水瓶里水都凉了,泡面都泡不开了。”老于说。“还有去川西雅江县的帕姆岭,要过318国道的高尔寺山,海拔高,路难走得很。”王影补充说。他们各自扛着自己的摄影设备,一套设备27斤重,在海拔低的地方还行,可要在高原扛着,那可真不轻松。

      在辽宁的一个孤岛上拍苍鹭,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当时他们发现两只苍鹭在悬崖边伸出的松枝上垒起了窝。苍鹭难见,碰着了不愿放弃机会。他们把绳子绑在身上,绳子一头系在树干上,把自己静悄悄地放下去,“居然就这样吊着呆了一天,只为了等到苍鹭妈妈喂小苍鹭瞬间的图片。”老于骄傲地向记者展示他冒险拍到的苍鹭喂子图。王影也不甘示弱,同样拿出她拍的双苍鹭图。

      省吃俭用积蓄全花装备上

      神仙伴侣的美誉还在于他们俩拍鸟都是主角,发在报上刊上的摄影作品,也都各自署名。

      他们俩在路上,大饭店不进,大宾馆不住,“住藏民家里,小招待所,二三十元就住一宿,吃饭就是一碗面加茶叶蛋,一个礼拜花上80元找一间能洗澡的小旅馆洗个澡。”

      “开车在路上,我们从不停车找地方吃饭,就在车上随便吃点干粮。”

      这些年,夫妻俩靠着退休金生活,积蓄基本都花在拍鸟的装备和路上的油钱了。为了拍鸟,他们摄影装备是佳能5D3和佳能1D4,一个500定焦,一个600定焦,每人一套十几万的装备,加上一辆逍客车。“平时我们生活非常节约。钱都花在拍鸟上了。”

      拍鸟,他们总是并肩而行,相互陪伴。王影今年59岁,看上去要年轻得多,老于带着棒球帽,乍看还像“帅哥”。“鸟是大自然的精灵,在大自然中与鸟为伴,无拘无束,心情舒畅,总是能快乐过一天。”

      “踏千山万水,记摄影人生”,自打拍鸟始,他们也成为护鸟的宣传者。“在高原我们拍完白马鸡,回头就听藏民说这鸟被人打死了,那真是难过呀!”在高原吉林松林河畔,中华秋沙鸭会到这里繁殖,在当地老百姓当做是普通大白鸭,经常打回来吃,他们跟老百姓讲,中华秋沙鸭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猎杀要负法律责任的。

      在家乡牧丹江的宁古塔湿地,他们劝阻老百姓湿地放牛,因为那是鸟的繁殖地。几乎所有的拍鸟人都会成为护鸟的宣传者。这是追鸟人一致的心愿。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