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喧哗中的“韩寒”只是外界想象
中新网8月25日电 近日,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发表文章《“天才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批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是烂片,并称韩寒本人为“虚假文化偶像”。对此,美国《侨报》近日发表文章称,众生喧哗中的“韩寒”,不过是外界一厢情愿的投射所制造的杂糅式想象物。
文章指出,争议不断的“80后”作家韩寒又“躺枪”了。清华大学一教授近日撰文,批评韩寒电影《后会无期》是“遮掩欲望的猥琐青春”,韩寒是“媒体联手文学界打造的虚假文化偶像”,其用词之出位几近人身攻击。此文并未成为新一波“倒韩”的旗帜,反倒引得舆论同情韩寒,也扬了作者的“臭名”。
文章认为,“挺韩”也好,“倒韩”也罢,是自十余年前韩寒“出道”以来形成的“韩寒现象”之争的延续。相比韩寒本人诸多尚无定论的争议,这些争论何以持续多年乃至愈演愈烈,倒显得更加耐人寻味。
文章强调,韩寒持续走红,离不开商业运作与媒体炒作。当大众对僵化死板的教育不满时,韩寒被塑造为孤身反抗应试教育的“少年作家”;当网络的普及令公众渴望更大言论空间时,韩寒又被赋予针砭时弊、敢说敢言的“意见领袖”;当“代笔之争”引发信誉岌岌可危时,他又被重新包装,赛车、办杂志、拍电影、当“国民岳父”,继续聚拢人气。
文章分析道,人气在,吸金能力就强,那些依附于韩寒的各种势力便能获得更大回报。
韩寒持续走红,还与社会风气浮躁相关。这个偶像满足了“粉丝”诸多心理期待:叛逆、聪明、酷、名利双收……这些特质激起普通人的向往;即使自己无法成为韩寒,对他进行消费也可获得心理满足——他对现实的批判,往往止步于茶余饭后的哈哈一笑,既可从中享受幽默,也可投射自己对成功与不羁的渴望,还可借此自诩有社会责任感。
文章认为,对于恨韩寒的人而言,骂他就相当于给自己刷存在感、挣名分,可谓无本万利。真实的韩寒,作为个体的韩寒,究竟怎么样?其实外界并不知道。众生喧哗中的“韩寒”,不过是外界一厢情愿的投射所制造的杂糅式想象物。
从这个角度讲,对韩寒的种种质疑其实意义不大。在资本面前,他本人究竟有多少才华,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环绕在他身边、将他推上如今位置的那股力量还在,尤其是在不少人“精神荒芜、娱乐至死”的当下,人们已习惯了对“神”的仰视。有着这样的社会土壤,即便韩寒倒下,还会有新的韩寒被立起来。
与其站队或挺韩或倒韩,不如思考“韩寒”检验出了什么。(钟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