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企业校园招聘薪酬公布 海口学子:给个机会!

10.10.2015  10:22

      原标题:2015年企业校园招聘薪酬公布海口学子:给个机会

      日前,中国人力资源公会发布了一份2015年企业校园招聘开出的薪酬待遇一览表,基本上涵盖了目前知名企业对应届生招聘提供的薪资待遇,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情况,这份名企校招薪资待遇一览表,对于即将开始找工作的2016届毕业生来说,是个很有益的参考。而对于在海南读大学的学子们来说,似乎可望而不可及,后悔当年没好好读书。

      2015年企业校园招聘开出薪酬待遇一览表解读

      在今年的应届生招聘上,互联网企业继续近年来的火热势头,相比其他行业而言,互联网企业普遍开出了极高的薪资待遇,例如土豪阿里就给出了“13k*15~18k*15(即13000元/月、一年发15个月薪酬至18000元/月、一年发15个月薪酬)”,这意味着应届生在阿里最高可以拿到27万的年薪,另外美团、Google和百度等开出的薪酬也都非常高,互联网企业用自己的土豪实力疯狂吸收着最优秀的人才。

      四平八稳的银行和三大电信公司。相比较而言,三大电信公司给应届生开出的待遇也都不太高,基本维持在年薪6万左右,竞争力已经没有前几年那么大了;而各大银行们基本开出了10万-15万左右的薪资,总体还算不错,不过这两年来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快速崛起,但是这部分企业的薪酬本次未能体现,相信过两年他们也会是吸引优秀应届毕业生的主力军。

      投行和咨询公司依旧不差钱。据了解,高盛集团开出的应届生平均薪资达到66万元港币,折合人民币能约53万元;另外J.P.Morgan、瑞银集团等开出的年薪也达到28万元以上,投行依旧扮演了不差钱的角色,但是要进入这些知名投行,难度却也是相当之大;另外知名咨询公司例如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罗兰贝格等给应届生年薪都普遍开出了16万元以上的高新,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椰城学子:只盼望名企来海南招聘给个机会

      2015年企业校园招聘开出的薪酬待遇一览表发布后,在海口的各大高校校园里也引起了热议,不过高校学子们纷纷表示,那些名企肯定是在名校招聘要人,那不是他们的菜。

      “之前,我看了一本杂志,是这样描述大学的:大学是一列火车,清华北大是软卧,普通本科是硬卧,高职专科是硬座,独立民办是站票,但用人单位不管你是怎样来的,只想知道你有什么能力。近日,看到人力资源公会发布了一份2015年企业校园招聘开出的薪酬待遇一览表,才知道我错了,首先一点,这些名企不会到普通院校招聘,当然也就是这一点决定了一览表中的名企不是我的菜,当然我也不是他们的菜,所以所只能后悔当年没有好好学习。”海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蒲同学说,如果这些名企来海南招聘的话,估计会率先到海南大学,在海南省只有海大是211院校,不过估计也够呛,所以说看到这个一览表,只能呵呵,不关她的事。

      在海口一单位实习的二本院校大四学生席同学告诉记者,他是从西北过来海口读大学的,记得中学时,老师让他们好好读书,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当时还是很努力的,然后就考来海南了,但是看到这个一览表,只能静静地看看就可以了。此时此刻,大学四年时间已经即将结束,大学里也努力学习,不过感觉表格中的名企离他有些遥远了,如果可以,盼望一览表中的名企能来海南招聘,让海南大学生们有机会去闯关。

      高校老师:不要因为高薪盲目追求要考虑自己的能力

      海南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说,2015年企业校园招聘开出的薪酬待遇一览表公布后,也勾起了不少大四应届毕业生的向往之心,不可否认,读书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这是很多家长的期望,学生的目标,所以在面对这个一览表的时候,自然会有些兴奋,充满希望,同时有夹杂一些伤感。对此,该老师表示大学生只能做好自己,此刻准备着,等待招聘机会的到来,一举成功,但是不能盲目追求,不能只想到高薪的工作,而忘记了自己是否能胜任,在等待招聘时,在不是为了钱而工作的前提,还应该思考:这是我想要的吗?这份工作有没有潜力?我能不能胜任?

      首先,这些名企工作是我想要的吗?应届毕业生要全面评价自我。对自己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劣势有一个完整把握。应不断调适自己原有的不切实际的就业取向,使自己的心理定位与择业目标要求相适应。

      其次,这些名企的工作能不能让我有发展的空间?有些职业目前来看较好,高薪,但从长远看,实际上是夕阳职业,而有些职业却相当有发展潜力。所以,大学生找工作应有前瞻心理,对职业及单位的发展前景应有准确认识,而不能只盯着目前单位的规模、效益等。这样,大学生在就业上才能拓展视野,开拓就业心理,避免产生心理问题。

      最后,我能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入职后不能胜任工作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上班族正是因为在高薪企业里工作,或者因为不能胜任或者因为压力过大,最终选择了极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