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以文化活动周”为骑楼老街更添“国际范”

03.11.2014  11:07

  中新网海南频道11月3日电 (记者 王子谦)“海口国际青年实验艺术节”刚刚落幕不久,“中以文化活动周”又将在海口骑楼老街举办,众多结合中外文化的活动正在给这张海口名片更添“国际范”,更好传承老街百年以来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1849年,主要是归国华侨兴建,建筑依托着南洋的思潮、风气、人力以及物质资源,在海口的德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等街区,中西合璧的骑楼建筑承载着历史,向行人无声讲述这个海岛城市的变迁与发展。

  作为国内现今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骑楼建筑,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随着海口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华侨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近代骑楼老街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中以文化活动周”历时一周,期间骑楼老街中山路将挂满中以两国国旗,道路两边放置背景板,介绍中国、以色列历史文化,道路中间分别铺设象征中国、以色列的红、蓝色地毯。

  主办方介绍,“中以文化活动周”活动在骑楼老街举行,可以进一步丰富海南本地人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吸引更多的外国旅客及友人关注、参与,提升骑楼老街的国际知名度。

  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天津条约》签订,海口是当时全国十大对外开放的口岸,是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20个世纪30年代,海口已有35个行业572家商铺,如“梁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和“广德堂”等等。著名旅店或综合性娱乐场所有“五层楼”、“大亚旅店”、“泰昌隆”等等。许多大商号都在老街的骑楼里,展开不见硝烟的经营大战。

  “这里有可能会恢复作为城市中心的功能,不一定是政治中心,但是它一定是文化和经济中心。” 北京798艺术区创始人黄锐说,骑楼经过百年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空间样式,适合本地风土。

  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海口的骑楼老街上,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骑楼的建筑结构很包容,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样式,还有南洋的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口市骑楼办常务副主任赵爱华说,骑楼本身就体现了海口人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精神。骑楼街区的发展是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携带和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老街不仅连接着过去,也延续着现在和未来。

  赵爱华说,骑楼目前正进行商业业态调整,采用自然更新的渐进性业态调整战略,使骑楼街区重现昔日商业发达,人流如织的景象。现如今,经营黎锦、黄花梨、黄蜡石、砗磲、贝艺等海南特色旅游商品的商家也陆续地进驻到骑楼老街。同时,骑楼街区也注入了更多文化元素,包括建设多个主题性文化展示馆,系统介绍骑楼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