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安心”之药治干部“走神”之症

14.10.2014  11:20

  要让领导干部“安心”,最根本的就是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将“走读”干部治理纳入民主和法治的轨道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入收官之际,共有6484名“走读干部”在专项整治中被查处。这是中央首次大规模集中处理这一长期遭诟病的干部作风问题。(10月12日新华社报道)

  这次中央反“四风”,集中整治“走读干部”,剑指党员干部工作态度、考核考勤等“庸懒散奢贪”的“暗症”,其要害在于防止干部工作“走神”。

  “走读”作为“问题”,实质上关乎干部作风,核心是能否保持干群及党群的血肉联系。一些“走读干部”工作在当下,“生活在别处”,只是把工作地当成一间办公室,心不在岗,脱离群众,作风漂浮。对此群众意见很大。“干部像候鸟,频往家里跑;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办事得赶早,晚了就白跑”,就是反映群众对“走读干部”履职敷衍、与群众相隔离的辛辣讽刺。“走读”看似是小事情,却关系到能否保持党群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执政基础的大问题。

  “走读”只是名,“走神”才是实。工作地与安家地不在一处,即谓“走读”之名;作风虚浮,心不在焉,这才是“走读”之实。激起社会怨气的,与其说是“走读”之名,毋宁说是“走读”之实;群众真正反感的,是“实至名归”的“走读干部”。

  “走读”成其为“问题”,从主观上说,是一些干部的群众观没有树立好,思想认识的“总开关”出了问题;从客观上说,主要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没有落实好,干部管理和监督制度失之于宽、失之于松。

  “安家”仅为治标之举。所谓“走读干部住下来,作风才能实起来”,其实只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靠安家治理“走读”,可能只是“纸面富贵”,不具操作价值。“走读”干部工作在此间,靠安家治理“走读”,一方面会增加行政成本及干部生活成本,另一方面可能因配偶事业与子女就学异动而引发干部家庭问题,增加新的腐败风险点。退一步说,假使真的将“走读干部”住下来了,其“人在曹营心在汉”,群众仍然不会满意。

  “安心”才是治本之策。要让领导干部“安心”,最根本的就是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将“走读”干部治理纳入民主和法治的轨道。一是要完善政府经费使用情况和领导人员公务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及财产公开制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二是要完善现行公车管理制度、财经制度和报销制度,让违规的“走读”“不好走”;三是要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机制,让那些深耕地方、根系群众的干部受尊重、受重用;在干部选拔任用时,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完善群众批评和投诉渠道,严格问责制度,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健全人大质询制度,让“走神”的干部“走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