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扶持着手

11.03.2016  17:37

对话部门

从产业扶持着手

架起“致富桥”,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既要扶贫还要增

  

    ■   本报记者   周晓梦   孙慧   通讯员   吴晓笙

  红墙黛瓦的小洋楼盖起来、新种下的青柠檬已找到销路、口袋变得越来越鼓……如果在3年前,对于贫困村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塔昌村的村民来说,这样红火的日子难以想象。但从2013年开始,在“整村推进”的扶贫理念下,塔昌村通过统一规划、改造完善基础设施、集中资源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村民们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变化的不止是塔昌村。“十二五”期间,我省以“大扶贫”格局,累计投入12.8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44.4亿元各级财政资金,推进集中扶贫对象、集中扶贫资金和集中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突出问题的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带领全省35.2万人甩掉“穷帽”,祛除“穷根”。

  “彻底祛穷根,必须从产业扶持上着手,架起‘致富桥’,既要扶贫,还要增收。”省扶贫办公室主任吴井光认为,脱贫攻坚,一定要精准扶贫、精准发力,跳出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走出一条适合本地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回首过去的5年,我省共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5亿元,专门用于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300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投入5.66亿元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种养业,橡胶、槟榔、绿橙、芒果和瓜菜等经济作物及热带水果产业,让25万户、116万人次受益。同时,省财政还贴息8750万元,引导带动小额信贷资金19.8亿元,用于扶持贫困地区种养殖业发展,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也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劳动力转移培训、教育扶贫、整村推进、建设老区……在扶贫方式上,我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摸索出最适合也是最有效的途径,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重点就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因人施策、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吴井光表示。

  摸清底,把真贫挑出来,动态掌握贫困人口变化。去年12月,我省组成400个调查组,对全省贫困村、贫困户以及贫困人口状况开展了一次入户调查,为我省当下的14万余户贫困人口开出“脱贫处方”。而在整个“十三五”期间,这400个扶贫调查小组将被保留下来,以便动态掌握贫困人口变化。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后,就要制定针对性措施进行帮扶,为不同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脱贫计划措施。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我省统筹扶贫工作主体,瞄准扶贫区域的个性需求,为“十三五”定下十项精准扶贫措施,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本报海口3月9日讯)

 

  (本文摘自《 海南日报 》2016年3月10日    A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