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黎宇宇:做文化遗存的忠实守护者

11.08.2014  18:27

      “潮人”黎宇宇

      黎宇宇在北极点上展开五星红旗。

      登珠峰、做环保、关注非遗、痴心收藏——他被称为“第一个在北极点游泳的中国人”、“南极环保三剑客”之一的环球探险人。今日,他从环保使者转身为文物保护志愿者,他就是从海南西海岸走出来的探险家黎宇宇——

      到过罗布泊,登临北极,探险南极,攀登珠穆朗玛峰,横跨澳洲辛普森沙漠,穿越新疆阿尔金山库木库里克沙漠,在很多人的眼里,黎宇宇“不简单”。

      他也被称为“第一个在北极点游泳的中国人”、“南极环保三剑客”之一的环球探险人、环保使者和文物保护志愿者。

      7月下旬,借着黎宇宇回海南乐东老家探亲之际,海南日报记者与黎宇宇有了数次短暂的相逢。

      有些意外地,他没有给记者细致描述足以值得夸耀的超越极限的探险故事,回忆过往时更多的是讲述在从事新闻事业中曾留下的印记,还有他一直惦念的海南故乡,如今,他正尝试着用文化保护的方式来为家乡做些事。

      青春时代的新闻故事

      “我很喜欢文学,念大学时非中文系不读;我喜欢记者这个行业,毕业后非记者不当。”眼前40多岁的黎宇宇的开场白,让人感受到的仍是一股青春执拗的气息。

      黎宇宇大学毕业后,在广东省政府部门工作了5年,后调入广州日报社任记者。据其回忆,1990年代在广东当记者,工资不高,一个月1000多块钱,但新闻理想在这里激烈燃烧着,几乎所有跟他一样的报社年轻人都在“玩命”地干。“疯子一样,没日没夜地采访、赶稿。也就是靠着这股可怕的冲劲儿,还有媒体人自有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广州日报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和这份钟爱的报纸一起爬向全国报业的制高点。”

      黎宇宇对当年从事新闻工作时的那份激情,仍记忆犹新,“1999年烟台‘11·24’特大海难事故发生了,我的上司打来电话征求我的意见,这样的采访,去还是不去?”

      沉船“大舜”号的善后处理工作复杂而艰难,对于异地媒体广州日报来讲,其若派出记者去采访,其采访难度也是相当大的。而就在这让很多外省媒体都犹豫不决的关卡,广州日报的年轻团队们以最快的速度“拍板”了一个决定:“这个新闻我们要去,不能在大事件面前‘失声’。我们可以尝试着将这起灾难性的负面正面报道,从另一个角度报道‘出彩’。”

      “于是,我带着报道团队‘北上’,在‘大舜’号海难的系列报道中,我们主要去抓写人性光辉,写人与人之间在大灾难面前的互助。”而这一次迎难而上,排除险阻的系列报道,果真在黎宇宇和他带领的年轻团队的笔下,大放异彩,他们捕捉到了一条又一条宝贵的新闻线索,写出了一条又一条独家新闻,这组系列报道,也让广州日报成为“大舜”号报道中全球发稿量最大、被转载率最高的媒体。

      黎宇宇尤为记得其中一篇稿件《沉船打捞亲情一幕:冰海里婆孙紧抱至死不离》。“记得那是12月份了,守了好多天的我们几乎快撑不下去了。有一天,突然看到了紧抱在一起的一老一少的尸体从冰海沉船里打捞上来,心都跟着碎掉了。我们就想,一定要把这悲天撼地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我们一行几个人,有的分工负责去‘攻关’,有的分工去负责搜集素材,在泪水中完成了这篇报道。”

      5天后的一个清晨,黎宇宇和另两位记者从宾馆乘坐的士去采访现场,在车上播放的广播里,竟意外地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报员,在悲伤的背景音乐中动情地读着这篇报道。“我们几个小伙子当时都哭了,随后那一整天的采访,心情都没有平复下来。”

      黎宇宇优秀的“新闻直觉”在一次次新闻大战中得到了历练。此后他采写的《八个男人换回来的一个生命》获得中宣部表扬,后获得第10届“中国新闻奖”。“那篇获奖作品也是讲奉献,就是想通过萍水相逢的陌生人之间的奉献和牺牲,写出人性温暖,生命的尊严,人类的良知与公德。”黎宇宇说。

      在零下43℃的北极点游泳

      黎宇宇一步一步向新闻事业的高峰攀爬着,这个大有希望的年轻人,却在2006年又给人一个大大的“意外”:处于新闻事业巅峰时段的他居然辞职了。

      “你竟然辞职!”2006年,得知时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信息导报》副总编辑的黎宇宇要下海,他身边的朋友们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的性格和骨子里喜欢自由,此时,我希望去从事自己所喜欢的更自由的事。”黎宇宇这样理解自己转型的原因。

      而后他补充了一句理由:“每个人都在寻找一种理想的生活、生存方式。对我来说,那就是,要有新梦想,要与众不同。”

      这果真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心中的目标竟然是探险,是一个个荒漠,还有南北极。

      黎宇宇这一奇特的人生规划并不是突发奇想。熟悉他的人知道,除了是一名出色的记者和现代报业的经营管理者,黎宇宇还是一位探险家。

      1997年,他就参加了中国首个罗布泊探险旅游团,开始了他的探险生涯。1999年又参加“大洋洲深海及热带雨林大穿越”行动;2001年6月,他首次登上了世界屋脊。2002年8月,他第一次前往北极探险;随后,他在欧洲大陆进行以“欧罗巴征服世界”为主题的人文历史考察。

      难忘的2006年,辞职后的黎宇宇创办了一家探险机构——广东省科学探险运动俱乐部,这一年夏天,应美国探险机构的邀请,他作为中国内地的正式代表,开展“中国人首次北极点环保探险行”活动。黎宇宇乘俄罗斯核动力破冰船,穿越北极点,并在北极点上竖起全球第一块北极点环保公益广告牌,在北极点冰海里放下全球第一个北极点环保漂流瓶,呼吁世人善待北极,保护地球母亲。当时,他携带122幅中国书画前往北极点,令这批书画成为全球首批登临北极点的文化产品。其间,黎宇宇在零下43℃的北极点上游泳,堪称奇人。

      在成功穿越北极点后,黎宇宇又一路南下,经北欧、中欧、南欧,穿过地中海,到达伊比利亚半岛和大西洋,第二次进行为期30多天的“欧罗巴征服世界”人文历史考察。途中,他还攀登了阿尔卑斯山马特宏峰。

      黎宇宇一直想做澳大利亚沙漠大穿越的探险活动。2011年,他跟朋友开始着手策划,“2012年恰恰是中澳建交40周年,我们何不借助这一良好的契机实现穿越沙漠的梦寐已久的梦想呢!”

      有过做策划活动的优秀基础,黎宇宇将这件本是民间组织发起的沙漠探险活动,做得有声有色,也受到了政府层面的关注。2012年8月,黎宇宇担任跨国探险队长,率队穿越规模宏大的内陆沙漠群——澳大利亚辛普森沙漠。同年10月,他又带领跨国探险队移师中国新疆,穿越世界海拔最高的沙漠——阿尔金山库木库里沙漠。

      要在家乡建一所博物馆

      “这是一个太特别的小伙子了!”在老家海南乐东佛罗镇,家乡人提到这个因新闻和探险事业而扬名的黎宇宇,总不禁要有一番感叹。

      而今年这一次回乡,黎宇宇想在家乡做一件有意义的特别之事,那就是作为一个收藏爱好者,倾自己数千块古牌匾以及其他所有珍藏,在家乡建一所民间博物馆。

      其实,他是心知肚明的,在海南要建一所民办博物馆何其不容易,惨淡或者根本没有收入是当下海南不少市县现有的民间博物馆的真实状态。

      然而他仍然执拗,他给记者打了一个比喻说,“一个肯努力的人去种苹果树,坚持浇水、施肥、除虫,就一定会有苹果吃,不是今天就是明天,不是今年也是明年。”

      黎宇宇对古牌匾等藏品的收藏情结从2002年就已经开始了。为什么喜欢这些“其貌不扬”的旧物?黎宇宇解释说,在家乡乐东佛罗镇,老父亲就是这里远近闻名的木匠,还有不错的雕工技艺,黎宇宇小的时候,父亲在花梨木上雕刻毛主席语录的牌匾给他儿时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

      当然,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个个也都喜欢在尖峰岭的丛林中玩耍,黎宇宇不例外,他与山林结缘,尖峰岭的热带雨林也让他打小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木质。于是长大后,收藏古木牌匾成为了他心中累积起来的一个梦,在中年的岁月里,他的收藏梦一点点得以实现。

      除了收藏古牌匾,黎宇宇还“拯救”了不少流落坊间的古书、字画等等。“我现在的愿望是,希望能把这些藏品梳理汇总,献给家乡人。”黎宇宇说。此外,黎宇宇还成立了贤能堂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基金会,期盼着为家乡海南能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而献上自己的一分力。

      “做文化遗存的一名忠实守护者,我想这是我回报家乡父老的方式。”黎宇宇说。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