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牢记在心落实在行

17.10.2017  18:3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2012年,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面对中外记者庄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一番深情质朴的话语,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爱民情怀,深深打动和温暖了所有中国人的心。

  在大海之南,“人民至上”的熟悉旋律同样始终在耳畔萦绕——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听民声、问疾苦,谆谆叮嘱海南领导干部,“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全国人民衷心拥护,根本一条就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正所谓‘享天下之利者,任天下之患;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政治要求,我们要牢记在心,落实在行。

  道行致远,不忘初心。

  四年来,海南省委、省政府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坚定不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公平合理、普惠性强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把财政支出的70%以上投入民生,推动海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最大限度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今年4月召开的省第七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刘赐贵代表新一届省委提出今后五年奋斗的主要目标是——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三大愿景”。

  山水美、城乡美、人文美;发展好、生活好、风气好;新观念、新动能、新作为。在“美好新海南”的宏伟蓝图中,处处都体现了人民在海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中的中心地位。在一个个民生坐标中,海南百姓还会拥有更多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

  执政为民  不断提高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习近平

  琼海潭门,千年渔港。码头边帆樯林立,岸上的海鲜店和工艺品店鳞次栉比。在这欣欣向荣的画卷中,路口的巨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那是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潭门渔民时的合影。每每从这儿路过,潭门百姓总会抬头多看几眼,眼中满是自豪。

  “习总书记在与我们渔民交谈时,鼓励我们‘造大船、闯大海、抓大鱼’,并祝愿大家家庭幸福,出海平安,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回想起2013年4月8日那天习总书记对潭门渔民说的话,潭门老船长王书茂心中仍有暖意。

  “愿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这不仅仅是一句祝福,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时代在变,民生诉求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纷繁复杂。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面面俱到,到底该从何处切入,从哪里破题?

  “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道出了关键。

  在今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明了民生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八个“”,是民之所望,也是施政所向。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的这句重要指示,让海南广大干部群众既备受鼓舞,又深感重任在肩。

  9月22日,省委七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这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定。省委书记刘赐贵在全会总结讲话中号召全省上下要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层层抓好《决定》落实,着力从源头上把好生态关,精心呵护海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让海南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让全省人民共享优良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

  在《决定》出台之前,海南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行动——

  五年来,全省开展整治违法建筑、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城镇内河(湖)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土壤环境综合治理、林区生态修复和湿地保护等“六大专项整治”成效显著;绿化宝岛大行动五年造林174.1万亩,森林覆盖率62.1%;开展全岛海岸带专项整治,收回岸线土地8765亩;清理处置闲置土地14.05万亩;重拳整治违法建筑,拆违2307万平方米;加强了对土地、林地、湿地、海域、岛礁、水库等集中规范管理,划定26.9万亩南繁基地保护区,实行森林公安垂直管理,大气、水体和近海海域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一流,空气优良率保持99%以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然而,教育水平总体不高,发展不均衡,一直是海南的民生痛点和短板。

  2016年1月,现任省委书记、时任省长刘赐贵在省两会上首次提出实施“一市(县)两校一园”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引进工程,即每个市县至少通过引进办学、合作办学等方式办好省级优质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今年4月,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又将加快这一工程建设列为今后5年的工作任务。

  截至目前,全省18个市县已引进或正在洽谈的合作办学项目有51个。其中,北大附中、附小,清华附中,人大附中,北师大附中等知名学校相继来琼办学,示范引领效应日益明显,有力提升了我省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我省还连续三年开展“好校长好教师”培养和引进工程,共引进302名优秀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他们被重点派驻在少数民族、贫困市县,为引领当地师资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治大病。这是海南百姓长久以来的愿望。

  在省长沈晓明的积极牵线下,9月2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海南分院、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集团-(海南)儋州医联体签约揭牌暨海南省口腔颌面外科诊治中心、整复外科诊治中心、骨关节外科诊治中心、听力障碍诊治中心宣布成立并挂牌。这次升级版的“跨省医联体”,将全面提升海南西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让海南西部地区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上海的专家看病。

  为了更好地让群众“病有所医”,海南还拿出真金白银,将全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同时实现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打通异地就医结算全国“大动脉”,深入推进“一市(县)一院”和“好院长好医生”引进工作。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住房问题自古是民生的重大问题。海南省委、省政府响应中央要求,紧紧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定位,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对全省房地产市场实施“两个暂停”调控政策;今年以来,又连续出台限贷、限购等措施,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止大起大落。

  不仅要“住有所居”,还要“住有宜居”,要让便捷舒适的城乡环境与海南的蓝天绿树更相称。

  我省在“多规合一”中统筹布局全省路网、光网、电网、气网、水网等“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环岛高铁全线贯通,博鳌机场建成,“”字型高速公路主骨架加快构建,港口加速整合优化;4G、光纤全覆盖;昌江核电等一批电力项目建成投产;环岛天然气管网加快建设;红岭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成,有效缓解琼东北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

  同时,我省持续加强城乡环境治理,特别是海口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的“双创”,三亚通过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主的“双修”,有效刷新了城市面貌,让城市建设内外兼修。

  从省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我们还看到更多的暖心“成绩单”。

  收入提高、就业增多——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年均增长9.6%和11.7%,城镇新增就业47.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3.1万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五年减少贫困人口50.4万、整村脱贫出列340个。

  社会保障更广、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五项职工社会保险和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实现全省统筹、全省覆盖,低保应保尽保。基本形成省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有效实施六大文化惠民工程,一批文艺精品走向全国、传播海外。

  居住条件改善、社会环境更安心——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35.8%、居全国前列,农村危房改造17.6万户,惠及168万人;基本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重拳禁毒禁赌等专项治理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2016年,我省将“严厉打击农产品垄断经营与价格操纵,采取综合措施稳定和降低菜价”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了扩大蔬菜基地种植面积、减少流通环节、坚决打击各类型“菜霸”及欺行霸市行为等“菜十条”,并将其列入市县政府的考核范围。

  “小菜价反映的是大民生。”在2016年省两会上,刘赐贵说,丰富“粮袋子”“菜篮子”是政府保障民生的主要工作,抓好“菜篮子”建设、稳定菜价是保障民生的一件大事。

  如今,遍布海口城区的300多家社区平价菜店,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买到低于市场均价15%左右的平价菜。

  经过整治的美舍河,水清鱼游,沿岸已建设了数公里长的步道,全线步道畅通指日可待。“社会民生不仅体现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为老百姓提供休闲健身场所也是民生工程。”9月19日,沈晓明在海口调研时强调,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的需求,想出更多的办法,扎实推进城区改造提升工作,通过城市绿色休闲设施建设等提升城市的品质,让老百姓生活更舒适惬意,让城市发展更有活力。

  大到上学、求医,小到吃菜、健身,海南百姓的幸福指数,就在这“一枝一叶”的真关心、真落实中不断提升。

  扶真贫真扶贫  决胜全面小康

  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

  ——习近平

  “来来来,看我们的玫瑰戒指多有特色!”在三亚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里,每每有游客经过,黎族妇女林亚香总会大大方方向游客推荐玫瑰饰品。

  “人更有自信,心更有底气”,是林亚香四年多来最大的改变。

  改变从2013年4月9日那一天开始。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玫瑰风情产业园,和当地农民聊生产、话增收。

  “我们非常盼望总书记能再来玫瑰园。想向他说说这几年的幸福生活。”林亚香说,除了每月在玫瑰园的2500元工资收入外,她还以自家土地入股了农业合作社,家庭年收入能达五六万元,比起几年前仅靠种地获得的收入翻了几番。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把中央制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贯彻落实好,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习总书记通俗易懂的话语,暖了农民群众的心,也为海南广大干部指明了努力方向——抓民生要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握全球大势,注重顶层设计,创新扶贫举措,全面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稳步前进。

  全面小康,不能让任何人掉队。

  “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话语铿锵,昭示着党中央的坚强决心。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他更是用“最牵挂”,表达着困难群众在他心中的分量。

  这些党中央最牵挂的人,也是我省民生工作中最受关注的重点人群。

  “把百姓的田当作自家田,把百姓的事当作自家事。”9月11日,刘赐贵在东方八所镇罗带村调研时倾听群众诉求,现场办公协调解决民生问题,并对各级干部提出这一要求,以实际行动指导各级党委政府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扶真贫、真扶贫,首先要识真贫、真识贫。2015年底,我省抽调省、市县和乡镇三级机关干部4000多人次,组成844个调查组,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先后组织4次进村入户调查复核工作,摸清了全省有47.7万贫困人口的“家底”。

  在摸“家底”的过程中,海南还找准了“扶持谁”“扶什么”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完善建档立卡体系,对贫困人口进行识别、帮扶、验收、监测,走出了一条对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动态管理的特色路子。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对困难群众,扶一把,送一程,这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在2016年1月召开的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我省根据实际,提出实施精准脱贫十项措施,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同时将全省各相关单位全部动员起来,并对各自牵头的举措拿出指导性意见,明确脱贫攻坚的任务书、作战图和时间表。

  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劳务输出、教育和文化建设,切实阻断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引导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彻底拔掉穷根;实施卫生健康脱贫,保证贫困人口享受到安全、有效、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实施科技、人才脱贫,培养一批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带动贫困群众一起增收致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实行生态移民、生态补偿,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社会保障兜底,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重特大疾病患者等特困群体,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提高保障水平……

  “十驾马车”同时发力,只为一个目标:2020年与全国同步奔小康。

  脱贫,不仅需要外力的扶持,更需要内生动力的激发和知识技能的支撑。

  2016年11月18日,我省创新开通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为了办好这档节目,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工作推进小组深度整合了海南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点、互联网、移动终端、有线电视媒介等资源,形成了“电视夜校传知识、服务热线解诉求、钉钉系统‘盯’落实、线下实践固成效”的新型远程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一类一模式,一题一策划,一期一典型,一课一亮点”,每期夜校节目基本都遵循这“八个一”原则,同时又有个性化的表现。

  透过电视夜校的镜头,我们看到:五指山市番赛村一群黎族姑娘,靠着勤劳的双手在“九分山、一分田”的土地上开辟出郁郁葱葱的茶园;琼中通过精选特色扶贫项目,因地制宜发展桑蚕产业,788户贫困户实现了破茧成“”的梦想……

  为确保培训落地有声,我省还首创了“夜校节目+钉钉+热线”的监督管理方式,利用“钉钉”签到管理系统对全省2783个教学点的5600多名站点管理员组织群众收看节目的情况进行监管。

  据省委组织部统计数据显示,市县、乡镇和教学班的管理干部在“钉钉”系统的签到率,从去年开始阶段的92%-98%之间,提高到今年以来的平均99.72%。

  截至目前,电视夜校共为贫困群众送上59期精彩节目,随之开通的“961017”脱贫致富服务热线则为贫困群众办结工单2.6万余个,办结率超过99%。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15督查组日前对我省脱贫攻坚工作实地督查时,充分肯定了我省脱贫攻坚中的“多面手”——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认为其“扶智”又“扶志”,帮助贫困户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南国风暖。三亚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又播下了一批花种,肥沃的土地里酝酿着新一轮的芬芳甜蜜。

  这个集玫瑰种植、玫瑰文化展示、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产业园,与周边8个黎族自然村的发展息息相关——截至2016年,产业园安排就业总人数为515人,在这里上班的农户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以上。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玫瑰产业园传来的“芬芳”,正扩散、浸润到更多、更远的地方。(摘自《海南日报》  记者  周元  陈蔚林)

抢抓机遇 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
  实施好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人民政府
再接再厉 扎实工作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浓情暖天涯 重托催征程
季节虽是金秋绚烂,时代却已春意盎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优化创业投资环境 支持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我省召开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座谈会 优化财政厅
潮起海之南:深化改革再扬帆
来源:中国财政 30年前的今天,财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