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沈晓明:守好绿和蓝 引来金和银

21.09.2017  08:21

守好绿和蓝 引来金和银
——访海南省省长沈晓明

人民日报 》(2017年09月01日 13 版)

  祖国南大门,绿色生态岛。作为全国唯一的省域经济特区,海南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海南省在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推进改革开放等方面有何好的经验做法,记者专访了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沈晓明。

  谋求更绿更蓝,谱写美丽篇章

  记者:在生态环境优良的情况下,海南还在全省主动启动六大生态环境整治,这是为什么?

  沈晓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和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海南生态文明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海南“闯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我们深刻地领会到党中央对海南发展的战略考量和寄予的厚望。我们认为,生态环境是海南的“饭碗”和“生命线”,省委、省政府把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生态立省,努力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让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记者:追求更绿与更蓝,海南主要有哪些好的做法?

  沈晓明:我们秉持先保护环境再谋求发展的理念,全力保护好海南的碧海蓝天。近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污染治理,全面实施生态修复、城镇修补,持续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六大专项整治,抓好绿化宝岛和湿地、热带雨林、海岸带及岛礁保护等生态工程,把山水林田湖等生态元素作为整体呵护好、建设好,确保环境质量只升不降;二是发挥“多规合一”的引领作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限的刚性约束,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三是优化能源结构,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强资源利用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水、土地等资源消耗强度;四是深化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垃圾分类,集中力量解决城镇内河(湖)黑臭水体、扬尘、机动车尾气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问题。

  调优结构,让“绿”“”成为新动力源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海南时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落实过程中,海南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沈晓明: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坚守“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原则,努力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

  我们主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调整能源结构等方面下功夫。一是调整经济结构。继续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农业重点解决低效和低附加值的问题,做好农业“接二连三”的文章,打造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王牌”; 搞好百镇千村建设,突出产业支撑,谨防变相搞房地产、搞造城运动,杜绝“挂羊头卖狗肉”现象;旅游业围绕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培育发展新产品新业态、促进“旅游+其它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提质增效;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尽快打造海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二是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项目建设的配套基础设施条件。三是调整能源结构。建立绿色产业体系,实施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大新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力度,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活方式。

  记者:伴随这些问题的解决,海南将实现什么目标?

  沈晓明:我们努力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就是山水美、城乡美、人文美,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路子,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就是发展好、生活好、风气好,全省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新观念、新动能、新作为,全省人民精神面貌、城乡面貌、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深化改革,让新动能更强劲更长远

  记者:为了使岛更绿海更蓝,过去五年,海南启动了哪些改革?

  沈晓明:海南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海南过去的发展靠改革,今后的发展还要靠改革。近年来,我们主要深入推进了以下改革:一是“多规合一”改革,中央充分肯定海南省域“多规合一”迈出了步子、探索了经验。二是新一轮农垦改革实现政企分开,农垦活力有效激发,为全国农垦系统改革提供了经验。三是司法体制改革在全省法检系统全面铺开、一次到位,有效提升了办案质效。四是“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改善了营商环境。

  记者:“多规合一”改革推进情况怎样?将对今后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促进作用?

  沈晓明: 2015年6月启动省域“多规合一”改革以来,我们编制完成了省总体规划和各市县总体规划,创新了规划管理体制机制,为全省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奠定了关键基础。我们不仅解决了规划“打架”的难事,审批环节也从70个精简到4个,缩短几百个工作日,并且有500多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被我们拒之门外。2017年6月省规划委员会成立,这是海南治省理政理念的一次重大创新。“多规合一”改革对推动海南今后发展的作用将是巨大的。

  记者:海南作为最大经济特区,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

  沈晓明:海南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底线思维,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一是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环保联防联控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严格落实河长制,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体系。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围绕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范例,坚决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努力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拓展更加开放的发展局面。

  三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建设临港临空经济区。以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为契机,重点扩大旅游、教育、文化、医疗健康等领域开放,用好用足用活国家赋予海南的离岛购物免税、航权开放、入境免签、离岸金融等开放政策,全面提升服务业开放水平。(记者 陈伟光 丁 汀)

海口:影视产业 集聚成势

人民日报》(2017年09月01日13 版)

  今年上半年,10部电影同时在海口拍摄,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的3个摄影棚就没闲着。

  位于海口观澜湖的冯小刚电影公社,而今已成为海口旅游的招牌项目,2016年接待游客206万人次,同比增长126%。

  “像冯小刚电影公社一样,正在建设中的长影海南环球100、海花岛影视基地等多个项目,都将促进文体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海南省文体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海口正在形成中国新兴影视产业集聚区,助力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海口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建设。今年1至7月,海口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投资49.86亿元,对海口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32.2%。(记者 宋 飞)

琼中:六道防线 健康扶贫

人民日报》(2017年09月01日13 版)

  不久前,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长征镇什连村的贫困户王永胜,因患上鼻咽癌住进当地县医院,医疗费用高达14万余元。得益于健康扶贫政策的落地,王永胜自己一分钱都没花。

  2016年,琼中县为贫困人口筑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医疗补充商业保险救助、贫困人口专项救助等“六道防线”。还充分运用商业保险先行赔付的机制,破解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无钱垫付、无力承担支付医疗费用的难题。

  截至今年上半年,琼中县健康扶贫“六道防线”工程累计惠及贫困人口1.46万人次,报销费用达371.3万元,报销比例达到95%以上,解决了254户278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宋 飞 秦海灵)

陵水:休闲采摘 拉动旅游

人民日报》(2017年09月01日 13 版)

  走进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武山村,北纬18°的阳光正热辣辣地铺撒下来。村民陈香丽走上自家的田埂,看着一株株即将下种的圣女果苗,眼里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从2015年开始,陵水连续举办了三届圣女果采摘季暨乡村休闲游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采摘骑行,打响了“陵水圣女果”品牌和热带乡村游品牌,农旅融合发展在这里结出硕果。

  上一个圣女果采摘季,种植20亩地的陈香丽赚了30多万元。赚钱的不只是种植户,单单一次采摘季,光坡镇就接待了游客5万余人,旅游经济收入3924万元。去年,陵水圣女果成功取得国家地理标识。今年,陵水县按照GAP标准化种植的圣女果面积已超过5000亩。(记者 宋 飞)



  
抢抓机遇 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岛
  实施好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人民政府
浓情暖天涯 重托催征程
季节虽是金秋绚烂,时代却已春意盎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牢记总书记嘱托 加快建设美好新海南系列述评之二 人民政府
牢记嘱托,扛起生态使命
  保护海南生态环境,不仅是海南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