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毛贵村被称海南“西柏坡” 曾在此发动三大战役

25.04.2015  13:35

      【原标题】1948年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加速琼崖解放战争进程

      五指参天擎红旗

      1949年2月,琼崖纵队领导人冯白驹(左)与吴克之(右),在研究春夏季攻势作战方案。本报记者陈元才翻拍

      琼崖纵队司令部旧址所在地——五指山毛阳镇毛贵村,如今已是村容整洁的文明生态村。本报记者陈元才摄

      -海南日报记者况昌勋易建阳

      公路,盘绕着群山,忽陡忽缓、忽弯忽拐,许久后,见一条江水穿山而过,就到了五指山毛阳镇毛贵村。这个躲在峰峦叠嶂的五指山腹地、并不起眼的小村庄,在67年前,却是琼崖解放区的“心脏”。

      村前的昌化江,承载了那段令人激动的岁月;村头的大榕树,记录了那一个个令人沸腾的捷报。在这个小村庄里,发动和指挥了秋、春、夏季三大军事攻势,为解放海南岛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是在这个小村庄,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成立,黎族苗族人民实现当家作主。还是在这个小村庄,1949年10月,海南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4月,五指山的黎明透些清凉,旭日升起,抹红天边缕缕浮云,让毛贵上空的五星红旗更加红艳。五指山革命纪念园内,23米高的纪念碑,诉说着“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故事。是敬仰、是怀念、是激励,吹响琼岛解放集结号的毛贵村,被琼州儿女唤作“海南西柏坡”,被奉为琼崖解放战争的圣地,感召着一代又一代海南人艰苦奋斗、拼搏前进!

      一次握手

      开启黎族人民跟党走新纪元

      王和新,这位毛贵村黎族老人,虽然忘记了自己的年龄,但是说起那段历史,却是侃侃而谈。“印象最深刻的是,冯白驹带着部队帮助村民修水利,用竹篓装满石头,沉到水里。”

      “国民党反动派是‘鸡不吃米,客(汉)不吃黎’,琼崖共产党的到来,则是黎汉一家亲。”王和新说,村子附近办起了酱料厂、米粉厂、医院,“还有免费招收黎族子女上学的毛贵小学,低价销售食盐、农具、种子的供销合作社,男女老少打着火把去观看的文艺表演。”

      一个个鲜活的细节,深刻地印在王和新的记忆中,也镌刻于黎族人民的历史中。

      时光倒流到1943年12月。“白沙起义”黎族首领王国兴到澄迈县六芹山,见到了中共琼崖特委书记、司令员兼政委冯白驹。二人一见如故,双手紧握。这一握手,开启了黎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干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走的新纪元,开启了黎汉人民大团结的新时代。

      这次会见,犹如一把“金钥匙”,打开五指山大门,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造了条件,铺平了道路。1948年3月,中共琼崖区党委、琼崖临时民主政府和琼崖纵队司令部等党政军三大领导机关进驻白沙县毛贵乡(现五指山毛阳镇毛贵村)。

      毛贵村前有一条河,为昌化江上游,数十条小溪汇流其中。黎族、苗族和汉族,也如一条条溪水汇流成大河,凝聚成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1948年6月6日,乐东县全境解放,白沙、保亭、乐东解放区连成一片,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方圆一万多平方公里。

      五指山区全面解放后,琼崖区党委和民主政府决定将少数民族聚居的白沙、保亭、乐东、琼中四县设立为“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自治区行政委员会设在毛贵乡,从此黎族苗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从此,成千上万名黎族苗族青年参加琼崖纵队,王和新就是其中一员。

      硝烟散去,喧嚣不在,毛贵恢复了宁静,但历史的鼓点仍在继续。如今已是满头白发的王和新,远离枪林弹雨,享受着蓝天白云、酒肉茶香,“不用再挨饿了,也不住茅草房了,村里通上了水泥路,小孩有了更好的学校。当年跟着共产党走是对的,不然黎族人哪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大战役

      琼岛解放吹响胜利前奏

      从五指山市区到毛贵村,一条双车道公路盘山而行,村前一座大桥,通往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60多年前的毛贵看似闭塞,却也是四通八达。打开老地图,可见毛贵正居原白沙、保亭、乐东三县交界处,依偎昌化江旁,沿河滩,向东南可出通什到保亭,向东可通水满达定安,北去可到什运抵白沙,向西南可出番阳至抱由直达乐东平原。

      67年前,一个个战令正是沿着河滩发出,一个个捷报沿着河滩传来——

      1948年9月初,发动秋季攻势作战,5个支队兵力向陵水、万宁、乐会、琼东敌占区进攻,历时68天,歼敌1570人,攻克和解放18个墟镇。1949年初发动的春季攻势,解放了新州、昌化、感恩三座县城和石碌矿山、广坝电站等20座城镇。

      同年6月,琼崖纵队主力部队从毛贵出发打响了夏季攻势,在龙江、阳江告捷之后,挥师文昌,全歼重兴镇和会文镇据点守敌。正在琼崖纵队所向披靡时,被大陆野战军打败的国民党溃军,相继渡海至琼,敌我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我军不得不停止攻势。

      “三次攻势,进一步扩大和巩固了以五指山为中心的琼崖解放区,为夺取琼崖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大军解放海南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省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邢诒孔说。

      每一次捷报都沾染了革命鲜血,每一次胜利都是革命烈士用牺牲取得的。王和新回忆,1948年10月初的一天,天降暴雨,河水暴涨,在万宁牛漏不幸牺牲的琼崖纵队第一副司令员李振亚遗体,被官兵历经七天送回毛贵,上千群众迎接,失声痛哭。群众砍伐麻竹,结成五层竹排,将棺材载送过河,泪水扑喇喇地滴入河中。

      与李振亚一起安息于毛贵的,还有一批指战员。

      群山巍巍,江水滔滔。每年清明、国庆,成千上万五指山群众,自发来到烈士陵园,献上鲜花。

      红旗高扬

      革命精神凝聚建设力量

      在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一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望着这面红旗,五指山干部陈佳彦神情肃穆地说道,“海南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在这里升起的!”

      1949年10月1日,毛贵山谷,天刚拂晓,琼崖党政军干部、战士以及黎、苗、汉族群众共1000多人聚集在广场上,在礼炮、军号、锣鼓声和欢呼声交织中,在琼州大地上,徐徐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的升起,升起了希望,也升起了挑战。国民党残兵败将纷纷从大陆退逃琼岛,与原守敌海南特区警备总司令陈济棠部会合,人数超过10万,企图凭借琼州海峡而长期固守,叫嚣要把海南岛变成“第二个台湾”。

      面对敌军骤增的严峻局面,经历了20多年革命斗争实践,经受过种种恶劣复杂环境考验的琼岛军民没有被吓倒,从各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更加斗志昂扬地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迎接最后一次严酷斗争的考验——

      军事上,在冯白驹的统一指挥下,琼崖纵队在斗争中发展壮大,至1949年12月,全纵队总兵力达1万6千多人,巩固了解放区,增强了接应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的军事力量;

      社会上,全岛开展了筹集钱粮的“一元钱一斗米”运动。五指山区的黎苗同胞,虽然生活贫苦,但同样热情支援前线,除了春耕种子外,争着把粮食献出来,自己愿以杂粮、野菜充饥。不少人把祖辈存下来的几块银元,把珍藏多年、准备作女儿嫁妆的金戒指、金耳环都拿出来,认购解放公债。

      “什么是‘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精神?是艰苦卓绝,是越挫越勇,是自力更生,是一心为民,也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五指山毛阳镇黎族大学生村官林佳能,兼职做着纪念园讲解员,每一次讲解,她都穿着黎族服饰。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那段故事、那股精神!

      五星红旗下,海南黎族苗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团结一致的优良革命传统延绵不断。时至今日,900万琼州儿女,不分民族,一条心,共建国际旅游岛、同谱一曲美丽中国海南篇章。

      (本报五指山4月24日电)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本报记者陈元才摄

      红色名片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位于五指山市毛阳镇毛贵村,始建于2001年,占地面积238亩,被列入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区。现在纪念园主体工程包括纪念碑及浮雕、纪念园广场、烈士陵园等。

      毛贵村,是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琼崖区党委等机关的驻扎地,也被称为海南的“西柏坡”。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当年,就在这片山谷,冯白驹率领琼崖党政军首脑机关,运筹帷幄,发动和指挥了秋季、春季、夏季三大攻势战役,迎接和配合大军渡海作战,最终迎来了全海南的解放。

      专家连线

      省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宣教处调研员吴淑贞: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对海南解放意义重大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琼崖特委从琼崖斗争实践出发,正确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适时地作出决策并全力实施的结果,是琼崖解放战争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关键之举,它结束了琼崖我党我军长期无巩固后方根据地的历史,对加速海南的解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了五指山区这一稳固的后方,琼崖革命干了几件大事。一是加强党组织的建设,为党领导全琼军民、夺取解放战争乃至琼崖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基础。二是加强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央军委将“广东省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标志着琼崖纵队这支地方武装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系列,在向着正规化发展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三是加强解放区的建设,把五指山区建成“海南西柏坡”。四是成功地发动了1948年秋季和1949年春季、夏季攻势,进一步扩大了解放区。

      稳固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成为接应配合野战军渡海作战解放海南的可靠后方基地。1950年5月1日,在琼崖纵队和海南人民协助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登陆海南岛,并迅速扫荡残敌,完成全岛解放。

      留言簿

      讲好五指山革命精神

      每一次讲解,对我来说都是一次精神洗礼,我还不断地找历史资料,修改完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的讲解内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尽量讲得生动一些,让游客能感受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能打硬仗的革命英雄气概。琼崖纵队副司令员李振亚身先士卒,1948年在指挥攻打万宁牛漏敌据点时,中弹牺牲。中共琼崖特委妇女书记刘秋菊在不幸被捕入狱后,敌人对她进行严刑拷打,她始终宁死不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气节。通过点点滴滴感人的故事情节,把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传递给游客。

      ——五指山市毛阳镇大学生村官兼职革命根据地纪念园讲解员林佳能

      军民团结佳话长流传

      琼崖纵队司令部驻扎在毛贵村一年多,琼崖纵队老战士以及当地村民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那就是部队跟当地群众军民一家亲。部队组织兴修水利,改善村庄水田灌溉条件,晚上演琼剧,打着火把跟当地群众联欢,购买村民的青菜、鸡蛋都按价付款,给村民挑水、砍柴,义务帮村里群众干活。当地群众看到共产党的部队真心爱民,不少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投入到解放战争中,光毛贵村就有革命功臣10余人。老人们向我们这代人讲述那段温情的历史,我们要继续跟小孩讲,一代代流传下去。

      ——毛阳镇毛贵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海清

      这里承载一段历史记忆

      高耸的纪念碑、宽阔的广场,五指山市能有这么一个纪念琼崖革命的场所,很不容易。看到琼崖纵队的历史简介,我能体会到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在当时琼崖革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今天来这里,几乎看不到什么人,我们要经常组织机关干部、在校学生、企业职工等不同群体来感受根据地纪念园的红色文化,让革命先烈的这种坚定理想信念、视死如归的宝贵精神,传承下去。最好将这里开发成红色旅游景点,让游客能了解海南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三亚游客杜娟

      (海南日报记者况昌勋易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