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旅游攻略

19.05.2014  18:45
\ - 蓝网
\ - 蓝网
\ - 蓝网
\ - 蓝网
\ - 蓝网
\ - 蓝网
\ - 蓝网
\ - 蓝网
来源: www.hnntv.cn








 

五指山简介

五指山市为海南省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市区海拔328.5米,是海南省海拔最高的山城,周围群 山环抱,森林茂密,是有名的“翡翠山城”。市区面积1169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底,全市人口约为10.5万。昌化江上游支流南圣河从东向西蜿蜒,流贯全城区。此地气候温和,属热带山区气候,冬暖夏凉。山青水秀,四季如春,有“天然别墅”和“翡翠城”之称。


历史沿革

1949年3月琼崖区党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批示顷白沙县毛栈乡(今五指山市毛阳镇)成立了“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管辖白沙、保亭、乐东3个县,陈克文任主任,王国兴(黎族)任副主任。

1951年1月,海南军政委员会决定进行新区域划分,同时撤销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4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的规定,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筹备委员会,选举王国兴等35人为筹委人委员,通过了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工作草案。同年6月25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乐东县抱由镇举行,会议讨论通过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条例》,选举王国兴等21人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成员,王国兴(黎族)当选为主席,7月1日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自治区成立初期,直辖白沙、保亭、乐东、琼中、东方5个县。

1953年7月自治区首府从抱由镇迁到保亭县冲山镇(今五指山市冲山镇),1954年1月将原属海南行政区的崖县、陵水两县划归自治区管辖,范围扩大到7个县。1955年10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通什镇召开,会议根据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宣布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改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并将自治区人民政府改为自治州人民委员会。会议选举王国兴(黎族)为州长,林岳川(黎族)为副州长。1958年11月,根据中共广东省委的决定,撤销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州人民委员会迁到海口与海南行政公署合署办公。1961年1月,经中共广东省委批准,恢复自治州原办事机构,并于1962年3月迁回到通什镇办公(今五指山市)。
1961年新成立的昌江县划归自治州管辖,这一时期,自治州下辖8个县。1966年下半年,自治州开展“文化大革命”。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崖县撤县成立三亚市(县级),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通什市成立(县级),至此,自治州共管辖7县2市,继续享受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优惠待遇。1987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定,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同时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2001年7月该市由通什市更名为五指山市。下辖冲山镇、南圣镇、毛阳镇、番阳镇、水满乡、畅好乡和毛道乡7个乡镇。

经海南省政府批准,2012年6月15日上午,五指山市冲山镇正式更名为通什镇。

地理环境

五指山地区冬暖夏凉,不受寒潮侵袭,也不受台风影响。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使五指山生物种类繁多,植被分布为热带自然景观。土地组成以中酸性喷岩为主,加上历年植被的枯枝落叶腐烂,土地较肥沃,适于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生长。

五指山由于海拔高,纬度低,森林密布,光、热、水资源丰富。此地气候温和,属热带山区气候。年平均气温22.4度,1月平均气温17度,7月平均气温26度,极端最高气温35.9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690毫米,极端最大年降雨量为2810.4毫米,极端最少年降雨量为1055.5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4%,年平均日照为2000小时左右。这里山清水秀,四季如春,有“天然别墅”和“翡翠城”之称。

五指山地区生态系统保持完好,空气自净能力强,经科学监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值、氮氧化物检验值,均低于国家下限标准0.05mg/和15mg/X ,空气纯净无粉尘,是避暑避寒、观光、疗养、康复、度假的胜地。

旅游风景资源
  五指山由于山体变化彼此起伏,景色变化无穷,又因五指山属热带雨林气候,雨量充沛,水流经年不断,加之山高水急,飞流直下,形成千姿百态,美丽壮观的瀑布群。若巅临极顶,则峰秀峦奇,雄伟壮观,山间云海翻腾,雾色沧茫;远处,南海浩渺,水天相连,白帆点点,景色更是绚丽多彩,变幻无穷。是海南五大A级旅游点之一,为国内外人士所关注。
  
  典型的热带山地雨林景观。在五指山绵绵不断的崇山峻岭上,有着广阔的热带天然林海,具有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海拔高度在五百米以下的丘陵及低山地区分布着沟谷雨林和季雨林;五百米至一千五百米分布热带山地雨林和亚热带针、阔叶常绿林;一千五百米以下为高山矮林,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下的山地植被最为丰厚,各种植被千姿百态,竞相生长,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多分布于此。走进热带雨林,可见到雄伟参天的乔木,层次多而复杂,最上层是几个人合抱不过的大树,高达数十米,干直挺秀,直指苍穹。第二层比第一层稍矮,但密度最大,许多藤类植物象一条条长蛇沿着树干往上爬,最底层是一些肉质多浆植物和花卉,及热带蕨类植物,随处可见气根、绞杀、寄生的热带森林景观.


风俗人情

黎族纹身习俗


 

纹身,黎语叫“打登”,亦叫“模欧”。海南汉语叫“绣面”或“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如果生时不纹身绣面纹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倘若“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再则,在上古时代,种族之间常发生互相残杀的悲剧,把俘虏妇女作为战利品。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将成年时,务必进行纹身,易于辨识,亦藉免为俘虏。所以,“黎家男女周岁即纹其身”。

纹身时不仅图有定形、谱有法制,连施术年龄亦有所规定。各族按祖传之图案进行纹身,绝不能假借紊乱。例如,美孚黎妇女,以几何方形纹、泉源纹或谷粒纹组成的图案,而润黎则以树叶纹或方块形成图案。青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动物之一。黎族纹身常以青蛙作为主要图案。女子只要长大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时,都毫不例外,必须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接受纹身。倘若违背或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纹身,不幸与世长辞,亦不可避免的用木炭按本民族祖先遗留下的特殊标志在纹身的位置,画上图案,才能将尸体置于棺枢之中。不然,就没有资格埋葬在黎族集体的墓地之中。

不同支系的黎族有不同的纹法。现在的黎族年轻女子已经不再纹身,留纹身的祗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专家呼吁尽快对黎族纹身这一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保护。据了解,黎族纹身去年九月被列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跳竹竿


 

“跳竹竿”是黎族最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舞蹈之一,也叫“打竹舞”。每逢过年过节 ,黎族同胞便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欢聚在广场上,跳起“打竹舞”来。跳竹竿时,8根长竹竿平行排放成四行,竹竿一开一合,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变换着图案,4-8名男女青年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当竹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拢又急速跃起,并不时地变换舞步做出各种优美的舞蹈动作,参加舞蹈的青年男女,一边跳舞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大大增添了热烈气氛。

苗族斗牛活动

海南苗族的斗牛活动是在锣鼓喧天的气氛中进行的。比赛当天,各个苗家寨子精心挑选最好的牛参加比赛。斗牛场上,人山人海。男女老少穿上最考究的服装前往观看。场中央的栏杆中有几十头群众自家养的公牛,头头体壮膘肥。在开始斗架之前,牛的主人要请牛喝糯米酒,使公牛更凶狠。
开始斗牛时,把两头牛的牛眼用树叶掩盖,牵到场地中后再揭开,两牛照面后怒目相视。主持斗牛的人一声令下,牛离开了主人,开始互相进攻,对撞牛角,进行决斗。周围的人热烈呐喊助威,调皮锣打鼓。经过激烈的角逐,斗上几个回合就可见分晓,败者或许败下阵来,或许当场死去,也有两败俱伤的。最后剩下优胜者。获胜的公牛身披红绸,角装银饰,昂首挺立、活像一位真正的英雄,张开大嘴,吼叫了几声。人们这时将三尺六寸的红绸布挂在牛犄角上,以示奖励。紧接着绕场一周,在鞭炮声中回寨。还摆庆功酒,喜庆斗牛胜利,奖励养牛有功的人。
海南苗族斗牛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养牛技术的比赛,从而可促进妞洋养牛活动。

三月三


 

“三月三”是海南省黎族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爱情节,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黎族地区过三月三,目的是祭拜黎族的祖先,并祈祝农作、狩猎丰收。
节日当天,黎族村寨的男女老少带着粽子和糕点,从四面八方来到五指山一带。白天,小伙子们打鱼,姑娘们煮饭烤鱼,然后将祭品放到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祭拜祖先。同时,青年男子背枪荷箭到深山密林去找猎物,把猎物献给心爱的姑娘。
当夜晚来临,河岸边燃起熊熊篝火,姑娘们身着艳丽的七彩衣裙,手戴各式镯头,小伙子腰扎红巾、手执花伞,开始欢庆活动。人们对歌、摔跤、拔河、射击、有的还荡秋千。在节奏明快的乐曲声中,黎族青年们翩翩起舞,跳起了打柴舞,打猎舞。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男女青年各坐一边,互相倾诉爱慕之情,如果双方感情融洽,就相互赠送信物。姑娘们将亲手编织的七彩腰带系在小伙子腰间,小伙子则把耳铃穿在姑娘的耳朵上,或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阿妹的发髻上,相约来年的三月三再相会。

五指山登山协会
五指山登山协会是市内唯一一家从事户外活动的机构,该协会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及社会公德的前提下组织露营、徒步旅游、攀岩登山、越野、漂流、探洞、摄影写生、文学采风等户外运动以及管理与之相关的公益旅游电子平台一一五指山中网。协会在业务上以五指山市文体局为主管单位、自觉接受市民政局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其宗旨是以“热带雨林、黎苗风情” 为契机,营造五指山旅游新环境,培养“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新公德,打造“世界自游人”新形象。协会是全体会员的协会,是合伙人自愿出资举办、企事业单位赞助、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群众性社会组织。

原始村落
五指山初保村是保留最完整、最美丽、最独特的黎族民居群。
初保村地处五指山西麓的毛阳镇牙合村委会,是中国唯一保存古老原貌特色的黎族村落,也成为黎族生活、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初保村依山而建,村前有潺潺流水和层层梯田,

全村58户320人全部住在极富黎族特色的杆栏式楼房(俗称“吊脚楼”)里,是区别于海南其他黎族船形屋的一个特例。初保村的黎族老人们大部分依旧保留着黎族人的生活传统,而年轻的一代大多受到了教育,有些还走到了外面去寻求生存和发展,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正在这里猛烈地撞击着。
10地方美食

五指山市只有十多万人口,其中大部分为少数民族,以黎族居多,五指山市居民的饮食习惯深受黎族饮食习惯的影响。五指山市的居民一日三餐喜吃米饭或杂粮,喜食野味、野菜,其中以口感极佳的黎家炸鹿肉、吃法奇特的黎家灵芝山蟹为代表。红蚂蚁卵、蜂仔、木蛆等这些在常人看来无法食用的东西,在五指山的黎族居民手中却变成了美味佳肴。

美食指南

五指山物产丰富,各种野味野菜应有尽有,如淡水石鲮鱼、五指山福寿鱼、鳗鲡、五指山蚂蚁鸡、五脚猪、鹿肉、革命菜、雷公孙等,用它们制成的一道道可口菜品,味道非凡。野味十足的菜品,配着以竹筒为酒器的正宗山兰酒,赏着五指山的美景,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水满茶

水满茶是五指山野茶,长年生于云雾之中,得天地之精华,醇郁甘甜,且有防感冒,止腹泻,健胃醒神之效。[6]
山兰酒

山兰酒是黎族采用所居山区一种旱糯稻 ---山兰稻酿制而得名。并采用了当地山中特有的植物,运用传统自然发酵的办法制成。可以说山兰酒是真正的绿色酒类。[6]
竹筒饭

竹筒饭又名香竹饭,用新鲜竹筒装着大米及味料烤熟的饭食,米饭被竹膜所包,香软可口,有香竹之清香和米饭之芬芳。

椰丝糯米粑
椰丝糯米粑是海南常见的风味小吃,主料是用糯米粉做皮,填以新鲜椰肉丝、芝麻、碾碎的炒花生、白糖等配成的馅,以椰子树叶包成5厘米左右大小的圆粑,蒸熟趁热吃。此粑糍而不腻,清甜可口。风味独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