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海南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候选人物(二)

02.06.2016  03:31

2016年度海南寻找百姓身边好医护候选人物(二): 

 

 

 

夏槐柳:    我和我的109位爸妈   

 

 

        候选医护  夏槐柳        海南省皮肤病医院麻风病区护士

  推荐人(单位):海南省皮肤病医院

  投票编号:  3004

 

  ■  本报记者  马珂

 

  一个人一生能有几位父母?两位?还是结婚后的四位?海南省皮肤病医院麻风病区护士夏槐柳的答案是109位!

 

  5月24日下午,一阵雨后,浇灭了些许火热。

 

  “阿柳啊,你的衣服又被汗水打湿了!”一位手部残疾已没了手指的麻风病老人,用手腕夹起一条毛巾,递给了正给他换药的护士夏槐柳。这一幕发生在海南省皮肤病医院麻风病区小院内,这里住着109位平均年龄75岁的麻风病老人。

 

  麻风病曾经被人们谈及色变。有一些曾经患过麻风病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聚集在一起接受治疗,即便治愈也不愿再离开,选择在麻风病区安享晚年。

 

  由于护理麻风病老人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勇气,还需要每月连续值班半个月,所以护士像走马灯一样不停变化。

 

  2011年,海南省皮肤病医院麻风病区内只有1名护士。当时,在省皮肤病医院做普通护士的夏槐柳决定报名去护理麻风老人,她是省皮肤病医院至今为止唯一一个主动报名的人。

 

  “姑娘啊,你坚持不了多久的,已经走了好多人了。”夏槐柳记得,她刚到病区时,在大树下乘凉的老人这样跟她说。

 

  当真正面对一个个面容毁损,生活不能自理的畸残年迈的麻风康复病人时,夏槐柳真切地感受到压力。

 

  老人们经常皮肤溃烂,每到夏天,屋子里总是奇臭无比,护士要忍住臭味给老人清理溃烂的皮肤。“刚来时,诊室里连风扇都没有,有一位老人皮肤溃烂很严重,我带了两层口罩,都挡不住臭味,护理完那位老人,我一天没有吃饭。”夏槐柳回忆道。

 

  那时,夏槐柳的孩子只有5岁,深知麻风病具有一定传染性。她每次做完护理都要用各种洗剂,反复多次洗手。

 

  夏槐柳家住海府路,每次到麻风病区上班,她路上需要折腾一个小时,而且24小时值班制,每月一半时间都在病区,家庭根本顾不上。

 

  该怎么办呢?如老人预言的那样离开吗?

 

  夏槐柳的选择是把家搬到医院,把老公和儿子一起带到医院来住。“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住!”夏槐柳如此解释她的“不走寻常路”。

 

  就这样,麻风病医院医生办公室楼上,一间小小的屋子,成了夏槐柳的新家。老公刚住进来时“神经质”地买了各种消毒液,儿子住进来时,看到有残疾的老人害怕得睡不着觉。

 

  “我没办法,老人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了。”夏槐柳说,因为用心的照顾,这些大多无儿无女的老人们几乎将她当做自己的女儿。

 

  夏槐柳的丈夫被妻子感动后也学习并掌握了全面的麻风病人护理知识,儿子也早已习惯了周围的爷爷奶奶。

 

  去年,麻风病区医生、护士分组包干病人,夏槐柳技术能力强,分管重症病人。去年3月,夏槐柳到浙江省皮肤病医院上柏住院部学习麻风重症病人管理后,向护理部提出“集中管理麻风重症病人”等3项建议,得到院领导大力支持,今年重症病房建成投入使用。

 

  “记者啊,阿柳真好啊!”走在麻风病区,正值晚饭时间,老人们纷纷放下碗筷,站出来一定要讲一讲他们的好阿柳。

 

  今年79岁的曾阿公,双足截肢穿戴假肢,由于假肢容易摩擦,造成溃疡及皮肤皲裂。夏槐柳每天上班都帮助阿公泡足,为皲裂皮肤上油,溃疡伤口换药,手足护理防止畸残。86岁的患者王阿公手足畸残,生活自理能力差,房间又脏又乱又臭。看到台面锅碗、洗手间不干净,夏槐柳二话不说挽起袖子帮老人搞清洁,其他病人都很佩服,“阿柳呀,那么臭我们都不敢进,就是亲生女儿也做不到啊”。

 

  说起未来,夏槐柳说,她还会留在这里陪着这些麻风老人,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   

 

 

 

王吾勇:    救活病人就像自家喜事   

 

 

    候选医护  王吾勇      屯昌县人民医院心脑血管内二科主任

  推荐人(单位):屯昌县人民医院

  投票编号:  3005

 

  ■  本报记者  刘梦晓 

 

  通讯员  邓积钊

 

  说起时间的宝贵,屯昌县人民医院心脑血管内二科主任王吾勇深有体会,他是一名和时间赛跑的医生。从接诊到对症下药,送到王吾勇面前的,都是患有心梗、脑干梗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症重症患者。

 

  “要是没有王吾勇医生,我父亲就抢救不过来了。”提起王吾勇,患者王某的女儿充满感激。就在前不久,王某突发心梗,送到医院时已经严重休克。

 

  “当时,患者已经没有意识,血压越来越低,这种病人必须在几分钟内完成抢救,不然命就没了。”王吾勇说,因心梗导致的休克,是心脑血管内科接诊的病情里最危急的病种之一,从判断病情到下药都要跟时间赛跑,且不能有一丝一厘的差错。

 

  在抢救室里,王吾勇和几名同事,镇定地给王某插管、输氧,进行心电监护、打针、升压补液……尽管情况十分危急,王吾勇有条不紊地给同事们下达指令。随着针水注射进王某的身体,老人渐渐恢复了意识,被医护人员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时,王吾勇的工作还没结束。他耐心守护在病人床边观察了两个小时,确定王某病情稳定才离开病房。

 

  1997年大学毕业来到屯昌县人民医院工作,王吾勇几乎每天都接诊到像王某这样的危重病人。有时在夜深人静,一个急电就让王吾勇立马从医院宿舍跑到门诊里。300多米的距离,王吾勇接到电话后两分钟就能到达。有时,因为患者严重昏迷,身上的排泄物或呕吐物引发的异味令人窒息,让不少家属都退避三舍,但王吾勇却全然不顾,坚持救人当先。

 

  见多了和死亡擦肩的情形,王吾勇也格外“惜命”。“他把每一个病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只要病人能抢救过来,他都高兴得跟自己家有了什么喜事一样。”王吾勇的同事陈树寰对记者说,上了诊断台的王吾勇沉着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下了诊断台的他对病人耐心细致呵护备至。

 

  在王吾勇的抽屉里,有一面锦旗被他视为珍宝,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锦旗是一名姓郭的老人在2006年送的,当时老人因为病情反复,在医院一住就是5年。

 

  那5年,王吾勇风雨无阻,像照料亲人一样陪伴着这位老人。每天早上7时,王吾勇都会准时来到老人的病床前,亲自给老人喂药、帮助老人吃饭。在老人寿辰之时,他还在病房为老人过生日。老人深受感动,给他送来的锦旗上写着——“一切为病人”。

 

  近20年的行医生涯中,王吾勇抢救过的病人不计其数。他德医双馨的名气,也吸引了许多患者慕名而来,排队候诊。2011年,因为科室整体工作成绩突出,心脑血管内二科被评为屯昌县人民医院重点科室。但是,这些荣誉和认可对于王吾勇来说,只是一场无休止修行途中的鞭策勉励。

 

  多年来,王吾勇发表了多篇专业论文。他针对临床发现的医学问题进行理论研究,为科室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他认为,“与死神赛跑,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攀爬医学高峰的制高点。这是使命,也是给患者的交代。”   

 

 

 

张惠明:    奉献精神流淌在医生血液里   

 

 

        候选医护  张惠明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

  推荐人(单位):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投票编号:  3006

 

  ■  本报记者  刘贡  实习生  李梦瑶 

 

  通讯员  王丽娟  毛景慧

 

  采访时,一个中等个头、身形消瘦,忙得像个陀螺的男人出现在记者眼前。他就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张惠明。

 

  5月20日上午,当张惠明完成一台胸腔闭式引流手术疾步走出手术室时,早已等候在门口的几名病人便上前将他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诉说起各自的症状。张惠明一边安慰大家不要急,一边耐心地一一解答。

 

  “每次遇到抢救病人,张医生永远都是冲在最前面,无论白天黑夜,他随叫随到。”在同事陈翠眼里,张惠明不仅是个“80后”帅小伙,更是个技术过硬、业务精湛的科室骨干。

 

  祖籍广东的张惠明,自小随父母生活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2009年,从广西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的他,毅然选择回到了琼中。“这里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当我得知很多患者需要辗转百十公里到海口等地治疗时,我希望尽己所能为百姓做一些事。”张惠明说。

 

  “有时候一天要连着做七八台手术,错过饭点再正常不过了。”张惠明说,由于当地医院科室人手严重不足、医疗设备简陋不堪,他除了要完成腹腔镜手术,还要配合妇产科开展微创手术等操作技术。

 

  “医生是一个需要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职业。”对于张惠明而言,“学习”二字始终贯穿于他的从医生涯。尽管工作繁忙,张惠明依旧利用闲暇时间不断学习,及时掌握先进的治疗理念。

 

  2013年4月20日,是一个值得琼中卫生事业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张惠明和同事完成了琼中第一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填补了县人民医院在外科微创手术上的空白。

 

  “比起创造了历史,更令我有成就感的是病人的康复。”张惠明说。

 

  2013年冬天的一个深夜,正在家中熟睡的张惠明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当得知一名83岁的男性患者突发腹部疼痛伴呕吐,确诊为腹股沟嵌顿疝并肠梗阻后,他赶忙从床上爬起来,急匆匆朝医院赶去。

 

  顾不上白天连续好几台手术带来的疲倦,张惠明一边做好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一边迅速研究手术方案。经过1个多小时的手术,老人成功脱险。“做完手术已经是凌晨5时,但是面对家属的千恩万谢,我哪里还有什么疲惫而言?”他说。

 

  对于医生而言,“妙手”是职业素养,“仁心”则是人格魅力。

 

  2014年11月的一个晚上,张惠明迎来了一个特殊的病人——一个全身烧伤面积超过80%的4岁小女孩。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家人只能采草药外敷,导致其创面严重感染,甚至出现了精神萎靡、口渴尿少等休克征象。

 

  看着女孩蹲在地上低头不语的父亲和低声抽泣的母亲,张惠明心里又气又急:气的是小女孩的病情拖得如此之久,急的是小女孩病情重,随时可能会有生命危险。

 

  张惠明立即决定对这名女孩进行抢救。经过两个小时的艰苦鏖战,小女孩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术后,面对手术费用,女孩的父母依然感到一筹莫展。“我已经上报医院领导,给你们的女儿开通急诊绿色通道。费用问题别太担心,我会帮忙想办法的。”张惠明轻声安慰着女孩的父母。

 

  从医7年来,张惠明始终用行动诠释着一个医者的“妙手仁心”,温暖着患者的心灵和身躯。

 

  由于工作繁忙,张惠明陪伴家人的时间寥寥无几。如今,他在家一接电话,5岁的儿子就会仰头问他:“爸爸,你又要去加班吗?

 

  虽然对家人心怀愧疚,但是张惠明向记者表示,“奉献精神,应该流淌在医生的血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