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非洲讲述的十个故事

03.12.2015  12:50
习近平在非洲讲述的十个故事 - 蓝网
来源: www.hnntv.cn

  对非洲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习近平主席两访非洲,他以特有语言风格讲述了十个中非人民之间的动人事迹,或温馨感人、或振奋人心,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聆听。

图为:2015年12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拉雷同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举行会谈。

故事一:中国支持南非人民反对种族隔离斗争

  “中国和南非虽然远隔千山万水,但两国人民友谊历久弥坚。早在南非人民反种族隔离斗争时期,中国人民就坚定支持南非人民争取平等、自由、解放的正义事业,同南非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结下了深厚情谊。

  ——2015年12月1日,习近平在南非《星报》发表题为《让友谊、合作的彩虹更加绚丽夺目》的署名文章。

   背景资料:

  1948年至1991年间,南非共和国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对人种进行分隔(主要分成白人、黑人、印度人和其它有色人种)。然后依照法律上的分类,各族群在地理上被强制分离。中国作为支持南非反种族主义的国家,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南非的反种族主义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决支持南非人民争取种族平等的斗争。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中国与其他西亚国家一道谴责南非白人当局的种族主义政策,周恩来总理指出:“这种行为不仅是对人权的粗暴侵犯,而且是对公认的基本价值原则和人类尊严的否定。”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中国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号召,不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发生任何关系。

  2013年12月5日,南非“国父”、前总统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因病逝世。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并以个人名义,对曼德拉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曼德拉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在漫长的岁月里,领导南非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反种族隔离斗争的胜利,为新南非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习近平指出,曼德拉是中南关系奠基人之一,生前两次访华,积极推动中南各领域友好合作。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为中南关系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故事二:津战士现在还唱《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

  “中国和津巴布韦虽然远隔万里,但联结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深厚而牢固。在津巴布韦民族解放斗争时期,两国人民并肩战斗,结下了难忘的战友情。我听说,许多当年在中国国内和坦桑尼亚纳钦圭阿营地接受中方培训的津巴布韦自由战士,至今仍会哼唱《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等歌曲,这令我非常感动。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津巴布韦《先驱报》发表题为《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的署名文章。

   背景资料:

  津巴布韦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期间,得到了中国的大力支持。当时津巴布韦“解放军”中有一批人接受过中国的军事训练,他们在学习中国军队战略战术的同时,也学会了中国的革命歌曲。据津巴布韦语言学家彭维尼回忆,当年在津军中流传最广泛的革命歌曲是《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这首歌在鼓舞士气、增加团队凝聚力和广泛团结群众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

图为:2015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南非总统祖马。

故事三:“非爱不可”的妈妈团体

  “中津友好也在两国人民心中生根发芽。据我了解,旅居津巴布韦的华侨中间有一个名为‘非爱不可’(Love of Africa)的妈妈团体,还有一位连车牌号都被当地孩子熟知的‘程爸爸’(Father Cheng)。他们多年如一日给当地孤儿送去关爱和温暖,用实际行动书写着中津友好的‘现在时’,也培育着中津友好的‘将来时’。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津巴布韦《先驱报》发表题为《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的署名文章。

   背景资料:

  近年来,津巴布韦因西方制裁经济不景气,人民群众生活艰难。当地一些民间组织向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和华人社团发出邀请,希望华侨华人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献出一片爱心。中国驻津使馆、中资企业、华侨华人社团于2009年共同发起“关爱艾滋病孤儿”的献爱心活动,不间断地向当地弱势群体捐助各种物品和现金,这种积极回馈社会的行动得到了津巴布韦政府和老百姓的称赞。

  津巴布韦华商联合会、北方同乡会等华人组织在中国驻津大使馆的协助下发起了向津艾滋病孤儿献爱心、为农村贫困中小学生助学、领养艾滋病孤儿等关爱活动。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和当地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当地民间组织举行的“津巴布韦新希望:救助一名儿童,改变整个世界”慈善活动,向几所小学、孤儿院捐赠了大量物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不管是“非爱不可”妈妈团,还是这位“程爸爸”,都是当地众多爱心华侨中的一份子,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大爱无疆的内涵,成为增进中津两国友谊的民间使者。

故事四: 一对小狮子

  “穆加贝总统访华时代表津巴布韦人民赠送给中国人民一对小狮子,现已正式落户上海野生动物园。它们被命名为‘津津’和‘菲菲’。在中文中同‘津巴布韦’和‘非洲’谐音,寓意中津和中非友好。它们已经成为中津友谊的使者,受到中国人民特别是小朋友们的喜爱。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津巴布韦《先驱报》发表题为《让中津友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芳华》的署名文章。

   背景资料:

  2014年8月,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来华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提出向习近平主席赠送一对非洲幼狮作为国礼。这对幼狮为一公一母。公狮年龄近2岁,身材魁梧,体重达70千克;母狮年龄近3岁,眉清目秀,体重80千克。津巴布韦驻华大使保罗·奇卡瓦说,狮子是津巴布韦最重要的五种动物之一,是津巴布韦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津巴布韦人民希望通过赠送幼狮向中国人民表达津巴布韦人民的热忱和感谢,增进中津友谊。

图为:2015年9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卡比拉。

故事五:3位华侨勇救刚果12人

  “2012年年12月的一天夜里,布拉柴维尔突降特大暴雨,郊区一些房屋被淹。3位受灾的中国华侨本已脱离险境,但当他们发现邻居对险情还毫无察觉时,又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游到快被淹没的房屋边,奋力扒开屋顶,救出了12名刚果邻居,其中包括5名儿童。他们的义举得到当地居民交口称赞。

  ——2013年3月29日,习近平在刚果共和国议会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的重要演讲。

   背景资料:

  2012年12月9日凌晨,刚果首都布拉柴维尔市突降暴雨,市郊一居民聚集区遭暴涨河水冲袭。事发时,租住此地房屋的三名中国商人率先惊醒并逃出屋外。当他们发现邻近居住的刚果居民仍在熟睡且其房屋已被洪水围困后,奋不顾身毅然冲向受困者房屋,叫醒刚果邻居并奋力掀开屋顶将其中12人(包括5名儿童)救出。中国驻刚果(布)使馆闻讯后,刘存孝参赞率领事干部赶往受灾华侨的临时居所,向他们表达了亲切问候,并对他们奋不顾身营救当地居民的义举给予表扬。

  12月10日,刚果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布拉柴维尔快讯》在对这次造成至少9人死亡、数百人无家可归的水灾进行报道时,特别提及了中国侨民对当地居民施救情况。三位中国华侨临危不惧、奋勇救人的行为受到得救者及当地居民高度称赞。

故事六:中国玉树的刚果小学

  “2010年4月,中国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后,刚果政府慷慨解囊,向灾区捐建了一所小学,萨苏总统亲自将其命名为‘中刚友谊小学’。现在,灾区的孩子们有了宽敞的新校舍,他们可以安静读书学习,在运动场上奔跑欢笑。该校全体学生在写给萨苏总统的感谢信中动情地说:‘鸟儿因为有了天空的广阔而更加自由,骏马因为有了草原的宽广而更加健壮,鲜花因为有了阳光雨露而更加艳丽,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刚果政府和人民的帮助而更加美好。’

  ——2013年3月29日,习近平在刚果共和国议会发表题为《共同谱写中非人民友谊新篇章》的重要演讲。

   背景资料:

  2010年4月14日,中国发生玉树地震。刚果共和国总统萨苏在第一时间发电慰问。4月底,萨苏在参加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时表示,刚果共和国方面希望在玉树灾区捐建一所小学。中方虑及玉树位于青藏高原,建设捐建一所完整的寄宿小学成本较高,对刚果共和国这个人口仅300多万、当时尚为“重债穷国”的非洲国家来说负担会很重,故建议刚果方面仅捐建学校的一座教学楼或图书馆。萨苏得知中方的建议后,随即表示:“不,刚果要捐建的是一所小学,一所完整的小学,不管造价多高,刚果都会承担。

  经过双方协商,刚果共和国政府捐款1600万元人民币重建称多县文乐中心小学。2011年6月工程开工。2012年7月,“刚果援建的中刚友谊小学竣工仪式”在称多县举行。2012年9月,该小学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占地42625平方米,是震前孤儿学校的4倍多;校舍面积10483平方米,是震前孤儿学校的近7倍;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综合实验楼、食堂、学生和教工宿舍以及标准篮球场和塑胶跑道运动场,能容纳240名学生就读。

  孩子们心怀感恩,时刻铭记着刚果政府及人民对玉树、对她们的这份深情厚谊,孩子用稚嫩的手书写了一封封饱含感恩之情的信,以表达对刚果政府和人民的感谢。刚果共和国克服自身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充分体现了刚果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体现了非洲人民对中非传统友谊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