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的海南,农田却常常喊“渴”?
5月的一天中午,乐东黎族自治县黄流镇孔汶村,炙热的阳光,从天空直射而下,似乎要吸干蔡振鑫身上的水分。这位50多岁的种植户,正为自己的木瓜挑选新的耕地。站在地头,他随手打开水瓶,咕咚咕咚地喝上一大口。
“地好不好,水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之一。”蔡振鑫说。上一季瓜菜选地,他看走了眼:160亩地,位于从石门水库而来的水利渠道旁,2公里外,望楼河蜿蜒而过,但是到了冬春用水季节,还是“没水”,仅仅为了“找水”就花去了十几万元。
“海南水资源丰富,但是旱涝保收的耕地却不多。”蔡振鑫说。
海南省水务厅透露的数据证实了蔡振鑫的直观感受:海南现有有效灌溉面积约461万亩,其中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09.9万亩,耕地有效灌溉率仅为34.9%,低于全国60%的平均水平;旱涝保收农田面积252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23%。而海南多年平均降雨量1750立方毫米,高出全国1.5倍多,人均占有水资源量,较全国平均值高75%。
为何,丰水的海南,农田却常常喊“渴”?海南又将如何解决这道难题?
寻水
河流穿村而过,却“望水兴叹”
王兴荣,南托村民小组组长,从拂晓开始就不停地攀爬,先是狭窄的小径,再是乱石堆砌的斜坡,此行的目的是,为村庄寻找水源。
南托村,位于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上安乡,四面环山,为五指山脉,中间的平地成为村里唯一较大面积的田洋,大约100亩左右。早前这里种植水稻和甘蔗,今年,在政府的帮助下,准备种植桑树、养蚕,预计每亩的利润是水稻的十多倍。但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缺水。
其实,南托村并不缺水。海南岛的中部山区是海南降雨量最大地方,琼中多年平均降雨量高达2400多毫米,众多大小河流,从中部山区或丘陵区向四周分流入海。南托村的村前就有一条河流蜿蜒而过,河水丰盈,当地人称之为南万河。
“南万河的水,进不了田头。”上安乡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甫安说,南万河的水没法取,河床低、河面宽,要拦截建立水利设施,耗资较大,村民只能在山上寻找小河,建沟渠,引水从山上下来。
南万河,自北向南,穿过上安乡黑赤、什黑、牙代、什坡、南托等几个村庄,河两岸种植着水稻、甘蔗、蔬菜、玉米等作物,大部分因为缺水出现“营养不良”。
“为何不用抽水机从南万河抽水?”
面对记者的疑问。王甫安说,这一带的农民均较为贫困,并且农田较为零碎,总数虽然有数百亩,但是每家每户也就几分地,购买抽水机抽水,资金不够,也不划算。
部分水利沟堵塞,用不上水
王兴荣因没有水利设施而犯愁,而蔡振鑫的耕地旁边就是水利沟渠,却也发愁。蔡振鑫的160亩地,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茅坡村,从石门水库而来的水利渠道从田边经过。
“去年租下的这片地,当年六七月种植木瓜,然后一个多月后,水利沟就损坏,没有水来。”蔡振鑫说,“没有水灌溉,将损失上百万元的种植成本。”
茅坡村村民将情况向乐东水务部门反映。随后,水务部门到现场勘察,着手修理。不过,水利沟渠维修需要一定的时间。今年2月,茅坡村的水利沟渠维修完工通水。
在海南的东部,琼海市大路镇少泉村,村民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5月8日,记者看到村里不少农田开裂,最大的口子有两三厘米,水稻也大部分枯黄了,只有少数能结出谷子来,一些干的比较严重的水稻颗粒无收。
少泉村民小组组长韦衍源说,少泉村的干旱,原因是自去年年底到今年5月,都没有有效的降雨。不过记者在村旁看到一条水利沟渠,从南塘水库和石塘水库引水而来。水库的蓄水量是能够满足农田灌溉,但是由于通往少泉村小组的分渠泥土堆积过多,无人清理,以至于水库的水引不过去。
旱殇
干旱致贫儋州木棠镇农村人均纯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低3000元左右
儋州市的木棠、峨蔓等地,因地处北门江以北,而称为“北岸”。我们驱车前往,一进木棠镇,只见窗外,土地呈赭红色,田地里散落着褐色的玄武石,田野上是些小灌木丛,难觅成片的良田和高大的树木。
“这里气候干旱、土地贫瘠,人均耕地也不到1亩,是儋州有名的贫困地区。”木棠镇干部李巨川说,长期以来,木棠镇农村人均纯收入要比儋州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000元左右。
儋州市市长张耕说,儋州很多贫困户致贫原因就是农田缺水;其实儋州并不缺少水库和河流,只是因为农田水利设施不到位,导致水得不到有效利用。
海南西部是我国唯一的热带荒漠化地区,干旱缺水,也成为海南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
根据海南省扶贫办2013年编制的《海南省西部贫困地区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3-2020年)》的数据,时年,海南省西部地区贫困人口34.3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46%。
农业掣肘
种植高效作物需要完善的水利设施,缺水影响调整农业结构,增加种植成本
60岁的吴振祥,是临高县潭楼村较早承包坡地种植甘蔗的村民,连片种植约27亩,“这两年甘蔗价格猛跌,成了亏本的产业。”
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要调低传统低效产业,确保甘蔗种植3至5年内基本退出,2016年要调减15万亩以上。不过,“甘蔗耐旱,要调整为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等高效农业,就需要完善水利设施。”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所副研究员王松标说。
儋州市润德种植合作社基地,是儋州推进甘蔗地改种香蕉的示范点,2015年7月创建。如今,150亩巴西蕉已经长到一人多高,不久之后就可以挂果了。合作社理事长郑加才说,甘蔗地改种巴西蕉后,利润可增长11倍多。当然,他投入的成本也不菲,因为缺水花费了4.5万元打了一口160米深的机井。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在儋州木棠镇、峨蔓镇等局部地区,出现了较为密集的深水井。据村民介绍,一般机井深100多米,也有些机井深达400到500米。
探因
干湿季明显旱涝频发
从天空俯瞰,海南岛,就如一顶帽子扣在大海里,从海洋吹来的季风,带来丰富的水分,调节着气温,五指山雄踞岛中部,对气候要素进行再分配。
“海南虽降水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但空间分布不均,岛中部及东北部雨量多,西南部雨量少,而且非汛期降水量不到全年的20%,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丰水年和枯水年相差可达数倍。”海南省三防办副主任陈武说。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
为解决旱涝并存的问题,我省建设了不少大、中、小型水库,为调节水资源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是,水库储备的水,并不够用。”省水务厅农水处处长周庆峰说。数据显示,海南全省水利工程有效库容,仅占径流量的23.7%,由于缺乏拦蓄工程,大部分径流白白流入大海。
虽然,近年来省水务部门大力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水网,但是依然满足不了需求。省水务厅厅长王强坦言,海南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灌区及田间工程不配套,农田灌溉网络不健全、覆盖率低。
田间沟渠缺乏养护
在农田输水管道中,有干渠、支渠、斗渠和农渠等多级渠道网络,最终的目标都是将水送到田里进行灌溉。然而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出现堵塞的大部分是距离农田最近的斗渠和毛渠,是最后一公里甚至一百米发生了堵塞。
周庆峰说,按照相关规定,农田水利设施应是“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理”。除了骨干渠道,大部分沟渠都是属于乡镇和村委会管理,由于没有专门的养护经费和人员,管理有一定的困难。
省水务厅调研也发现,部分市县大中型水库支渠以下渠道和小型水库灌溉渠道、山塘和小型引水工程均划归各区(或乡镇)负责管理,但是这部分管理有名无实,没有固定管理人员和管护经费,基本上不开展日常维护。
问策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水务部门着力推进了项目建设。“十三五”期间,海南针对海南工程性缺水问题,将结合“多规合一”和海南水网建设,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完善农田灌溉设施,同时,改革运行管理体制,提升项目建管能力,从而提高农业供水保障能力。
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建设干渠并完善田间配套工程
作为岛屿型省份,海南天然存续能力弱,水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十三五’期间,海南将结合‘多规合一’和海南水网建设,实施水系连通工程,解决水源问题。”王强介绍,以大中小型水库为节点、以灌区骨干渠系为依托、以大中小河流为纽带,规划建设一系列水源工程、补水工程和排灌工程,优化已建灌区工程,形成大中小灌区覆盖全岛、大中小河流有效连接的水网构架,提高应对区域性缺水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此外,海南还将加大灌区建设力度,提高灌溉网络覆盖率。
“在建设干渠的同时,也将推进斗渠、农渠、毛渠建设,完善田间配套工程。”周庆峰说,今年中央和省就安排了东方2亿元、昌江1亿元、乐东1亿元建设大广坝田间配套工程,建成后,大广坝的灌溉面积达70万亩,红岭灌区也正在做前期工作,计划2018年完工,可增加145万亩灌溉面积。
建立农田水利管理机制
培育专业化服务队伍,推广村级水管理员制度
水从水库中流出,经过干渠、支渠、斗渠、农渠和毛渠,流到田间地头。但如果部分渠道,尤其是斗渠以下渠道发生堵塞,不能正常使用,就出现源头有水,地头缺水的现象。
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和建设同等重要。周庆峰说,省水务厅已经注意到水利设施管理存在的问题,正在研究开展中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落实运行维护的主体、责任和经费,培育防汛抗旱、灌排服务、灌溉试验等专业化服务队伍,推广村级水管理员制度。
业内人士建议,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需要将骨干渠道-下级渠道-田间工程管护形成链状管护体系,如哪个环节管理不善均可能造成“肠梗阻”而耽误用水。另外,田间水利工程管护和用水管理需要一体化,这样更好厘清责任与义务。(记者 况昌勋 实习生 李佳霖 通讯员 夏佟 王丽娟)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