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关系互补 战略互信进入健康发展期

18.06.2014  17:31

  中新网6月18日电 中国总理李克强日前到访英国。法国《欧洲时报》18日社论文章称,中英关系在今天,不但完全“破冰”,而且在各个领域均释放热络繁荣,进入健康发展期。分析指,李克强向英国展示的中国形象,将为中欧未来关系发展与战略互信提升,为中欧双方开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崭新十年。

  文章摘编如下:

  16日英国宣布了卡梅伦访华时承诺的对中国人24小时快签新政。使荷包实力雄厚的中国游客跃跃欲试。确实,中英关系在今天,不但完全“破冰”,而且在各个领域均释放热络繁荣,进入健康发展期。

  回首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台以来对欧洲的密集访问,以及欧洲三大国家英法德首脑对华密集访问,就会知道,李克强此访,凸显在全新国际形势下,中国与欧洲对对方的重视,以及中国对欧的“全方位”战略思维。

  自去年以来,中国高层访欧之频繁,范围之广泛,前所未有。 去年5月,李克强上任后首访瑞士与德国,并与瑞士签订与欧洲首个“自由贸易协定”,在欧盟以外叩开欧洲自由贸易大门,意味深长。去年11月底,李克强访问中东欧16国,将中国影响力在欧洲小国广泛释放。

  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荷、法、德,成果丰硕;实现中国元首首访欧盟总部,战略象征意义重大。去年,英国首相与法国总统相继访华。卡梅伦“英国是中国在西方最强支持者”言犹在耳。以访华频繁著称的德国总理默克尔,下月还将再赴中国访问,凸显中德关系热度。这也说明,欧洲大国在调整其全球视野下的外交战略方面,正与中国“相向而行”。

  从中国方面看,高层造访欧洲大国,只缺英伦一家。因而,李克强此次访英,实际上成为中国完成对欧洲“全方位外交”的里程碑。既是雪中送炭,也是锦上添花。

  说去年以来,欧中政治互信加强,经贸合作高潮迭起,应不为过。说中欧双方“前所未有”地需要对方,应不为过。

  中欧关系的复苏与繁荣,从地缘政治角度观察,似乎也是题中之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其遏制中国崛起的“醉翁之意”可谓路人皆知。而美国因斯诺登等种种事件在欧造成的信任危机,因在乌俄冲突问题上与欧洲利益相左,因其全球影响力不断下降,今日美欧关系已同床异梦,大不如前。

  英国女王“破格”会见中国总理的举动,让人想起两个月前,中国主席习近平在法国受到的“破格”接待。如果“破格”成为常态,只能说明欧洲欢迎中国客人的“”在不断刷新。这个细节从一个侧面透露出欧洲对中国的需要程度。

  实际上,除了“硬指标”使欧中双方“相向而行”,还有一层“软实力”,是欧洲对华视角的变换,信任与理解加强。

  中国领导人访问欧洲的个人魅力与“柔软身段”,中国在欧洲展示的“和平崛起”与“互利双赢”的诚意,都向欧洲人说明,中国人是可信赖的朋友与伙伴。中欧光伏争端上的双赢和解案例,说明中欧双方有能力与智慧,特别是有“妥协文化”来化解分歧。这与欧美贸易对抗文化形成对比。 这些正能量正在欧中关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李克强向英国展示的“真正的中国”形象,将为中欧未来关系发展与战略互信提升,为中欧双方开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崭新十年,添砖加瓦,注入新活力。


相关推荐:习近平会见卡梅伦赞推动中英关系
                    英国首相卡梅伦今起访华 中英关系步入正轨
                    吴思田:中英关系正“全速前进
                    胡锦涛晤卡梅伦 就新形势下中英关系提三意见
                    美国侨报:中英关系为何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