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不可忽略的“战后历史”

04.02.2015  13:04

  中新网2月3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日前刊文表示,中日关系能否“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仅须正视“战时历史”,还必须正视“战后历史”并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从中找出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并寻找到解决方案。

  文章摘编如下:

  2013年3月在再次当选首相后,安倍首相接受韩国《月刊朝鲜》杂志采访时声称,将在2015年纪念“二战”70周年时,以“安倍谈话”取代“村山谈话”。2014年3月3日,安倍首相在国会又表示将继承向被日本侵略国家和殖民国家谢罪的“村山谈话”,称“我国(日本)曾给很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害和痛苦。关于这一认识,我将继承历代内阁的立场”。

  近日,在回答民主党前法务相柳田稔关于“安倍谈话”是否会沿袭“村山谈话”时,安倍首相答称:“将把对之前大战的反省、战后作为和平国家走过度道路等,汇集真知灼见写入谈话中。

  安倍首相的说辞为何前后不一?日本已经有反思战争责任、进行历史反思的“村山谈话”,为何还要发表“安倍谈话”?“村山谈话”和“安倍谈话”或有哪些不同?

  去年11月7日,中日就处理和改善两国关系达成了“四项原则共识”,“双方本着‘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精神,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

  所谓“正视历史”,当然是指日本曾侵略中国的历史,希望日方对此作出深刻反省,使中日关系能够以此为基础“面向未来”。

  但是,日本所谓“正视历史”,更偏重于日本“战后历史”,强调日本战后从未经历战争、坚持“和平发展”,并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上去。虽然日方刻意回避“战时历史”,但我们同样不难发现,强化日本“受害者”色彩,淡化“加害者”色彩,在日本政要的各种言论中不时可见。

  人们往往对比德国和日本在历史反思方面的表现,并以此对日本提出质疑:为什么德国能够坦诚面对历史,因而能获得被侵略国家的谅解,重新回到欧洲大家庭,日本总有那么些人竭力为侵略历史辩护?但我认为,仅仅从“表现”上寻找日本和德国在反思历史方面的差异是不够的,还必须探寻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必须注意战后日本和德国另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

  第一,德国政权体制在战后是被摧毁重建的,但日本的政权体制和结构因美国的坚持而得以保留。

  日本前防卫大学校长五百旗头真在发表于《选择》杂志的文章中指出:“在冷战时代,美国最担心的是东亚国家结盟,把它排挤出这个地区。因此,让东亚国家间出现适度的摩擦,对它在此地立足有益。这些‘冰块’就是因美国战略而造成的。

  第二,冷战后,法国和联邦德国均被纳入以美国为首的同一个阵营。通过法国外长舒曼提出的“舒曼计划”,日德建立了“煤钢联盟”,在经济上实现了“捆绑”,并进而发展为“欧盟”。今天,德法是欧盟的首领,二者有互补性:经济上,作为西方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德国是老大;政治上,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法国是老大。

  总之,中日关系能否“正视历史,面向未来”,不仅须正视“战时历史”,还必须正视“战后历史”并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从中找出影响两国关系的关键因素并寻找到解决方案。否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态势仍将持续。(冯 玮)


相关报道:中日关系重筑互信才能根本转变
                    罗马教皇被允飞越中国领空 中梵关系或现缓和(图)
                    中日关系如何打破僵局?解铃还须系铃人
                    日玩两手策略 对中日关系沉痾并无帮助
                    网络给中日关系带来什么?防非理性膨胀
                    美国建言改善中日关系:鼓励对话 避免挑衅行动
                    中日关系难乐观 美国成最大和平威胁
                    中国副外长谈中日关系走向:日本须先停止挑衅
                    赵启正:中日关系令人担忧 面临政冷经凉新考验
                    习近平向安倍阐明中方对中日关系的原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