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作战历程(下):最先把日本侵略者逐出中国西南国门

24.08.2015  15:58

  ①第11集团军第8军通过惠通桥开赴松山战场

  ②1944年5月第11集团军主力强渡怒江

  ③攻入来凤山敌阵地的中国远征军

  ④中国远征军攻克侵华日军第56师团司令部驻地芒市

  ⑤第20集团军第53军奉命南下增援龙陵

  ⑥1944年9月30日,张问德上报收复腾冲庆祝大会情形

  □殷俊燕

  1944年5月,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取得重大进展,中国远征军对怒江西岸腾冲、龙陵、松山诸据点的日军全线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经过长期周密的谋划和准备,决定实施滇西抗战大反攻计划。

   强渡怒江

  我军向日寇占据的腾冲、龙陵、松山等目标进攻,首先要渡过怒江。怒江山高谷深,流急浪险,平时渡江已属不易,在日军踞守之下横渡怒江就更加危险。盘踞在怒江以西的日军有第56师团,第2师团第4、16、29联队,第53师团的搜索联队以及第18师团的一部,兵力雄厚。

  重庆军事委员会原计划让远征军尽可能迅速攻占腾冲、龙陵,与驻印军在缅北会师,打通滇缅公路。由于这时中国驻印军已经开始攻击密支那,日军难以调兵增援滇西,于是变更作战部署,滇西远征军全部渡过怒江,以20集团军为右翼,攻占桥头、马面关,攻击目标为腾冲;第11集团军为左翼,越过高黎贡山攻击龙陵、芒市。怒江下游的镇康、耿马、孟定和滚弄一带,由第2军第33师和第9师一部进行防守。

  5月11日,第11集团军新39师1个加强团,在惠通桥上游强渡怒江成功,5月12日攻占红木树据点,揭开了滇西大反攻的序幕,2万多名中国远征军兵分四路,在150公里长的江面上,从12个渡口发起大规模的渡江战役。

  第20集团军以第54军为第一梯队,从栗柴坝、勐古渡、水井渡、康朗渡、缅嘎渡、大河坝等处,用木船、竹筏、橡皮艇强渡怒江;以第53军为第二梯队,在瓦窑以西集结后,渡江加入战斗;预备第2师从六库等地渡江,协助第一、二梯队向腾冲进发;滇康缅特别游击队攻击片马、拖角,随后主力向茶山河、明光前进,威胁腾冲北侧。

  第54军和53军116师的一部与日军经过激烈战斗,攻上了高黎贡山。5月11日至25日,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攻下高黎贡山,完成了渡江作战的第一阶段任务。

[page]

   光复腾冲

  腾冲东面背靠保山,西南联结缅甸八莫、曼德勒,西通密支那,在二战时期为中印陆上交通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腾冲城墙十分坚固,四面有来凤山、宝凤山、高良山、飞凤山居高拱卫,易守难攻。日军侵占腾冲后,以县城为固守中心,基干兵力向东北面高黎贡山各重要隘口分点踞守,来凤山为敌踞守腾冲的制高点。远征军右翼第20集团军以攻取腾冲为目标,渡过怒江后,立即仰攻高黎贡山,对敌军固守的各据点进行争夺。

  6月初,第198师会同第36师和预备第2师进攻北斋公房。北斋公房是日军踞守高黎贡山北的重要据点之一,海拔3000米,地势险峻,道路崎岖,气候恶劣。日军第56师团148联队凭借天险,修筑了强固的工事。我军以一部发起正面攻势,以主力迂回攻击。6月14日攻克北斋公房,16日再克桥头、马面关,残敌由瓦甸、明光向腾冲溃败。我军乘胜追击,翻越高黎贡山山顶隘口,预备第2师攻克明光、固东,第36师攻克瓦甸。我军6月21日攻下南斋公房、江苴街,在龙川江南下至孟连街一线,截断了腾冲至龙陵之间的公路交通线,对腾冲形成包围攻击态势。

  7月23日,我军对腾冲城发起第一次总攻,26日发动第二次总攻,在空军和炮兵的配合下,以一天5000发炮弹的火力向敌主要阵地来凤山轰击,敌军大部分被消灭,残敌向城内溃逃。来凤山北面的敌军堡垒十分坚固,敌军坚守不退,我军步兵使用当时的新式武器——火焰喷射器,毙敌30余人,于27日攻占来凤山全部阵地,肃清城外各高地的敌军。

  日军盘踞腾冲两年,以第56师团148联队的4000余人守城。日军在城墙上构筑了数层坑道和掩体,在城内用钢板、钢条设置了遍布大街小巷的三层工事,修建堡垒300余座,各街巷堡垒星罗棋布,战壕四通八达。8月2日,我军第36师开始向西南面城墙进攻,将城墙炸开一个缺口,突入城内。我军又调集了116、130、198师、预备第二师和一个空军大队助战,炸毁两个城楼,炸开城墙缺口60余处。8月20日我军突入城内,日军凭借所占民房、公署、学校、商店、庙宇等各种建筑作防守工事,展开巷战。敌军室室设防,我军寸土必争,巷战空前激烈,我军每天伤亡均在400-500人。蒋介石下达训令:“腾冲城必须在9月18日国耻纪念日之前夺回。”攻城部队加强攻势,终于在9月14日上午肃清城内零星残敌,腾冲全城光复。

  腾冲战役,公署、学校、庙宇被毁50座,民房、铺面被毁五六百间,四个城楼及城中心的文星楼全部被炸毁,被中外军事史家们誉为真正的“焦土巷战”。美国新闻处《怒江战役述要》记载:“经过51天的围攻后,腾冲于9月14日被中国军队正式占领。日守军2600人,包括军官50名,只有10名被俘,其余全部战死……,第20集团军自渡江以来至9月10日,伤亡官员8000多人。

  腾冲光复,对于打垮滇西敌军,策应缅北反攻,配合中国驻印军和美英盟军打通中印陆上交通,均具有重大意义。

   鏖战松山

  1944年5月,在中国远征军右翼对腾冲方面作战的同时,由宋希濂率领的左翼第11集团军为重新打通滇缅公路,也开始了对松山、龙陵的作战。松山位于保山与龙陵之间的怒江西岸,滇缅公路由惠通桥西上经松山至龙陵,是滇缅公路的咽喉孔道,松山主峰与惠通桥的直线距离仅6公里,沿公路而上却达20公里,足见山势高峻陡峭。日军于1942年5月占领怒江西岸后,以其精锐部队第56师团113联队配属炮兵、工兵驻守松山,兵力3400人。日军在松山构筑了40个永久性的坚固堡垒群,整个松山阵地由滚龙坡、大哑口、长岭岗和松山顶峰4个可以独立作战又互为犄角的坚固阵地组成,明碉暗堡,战壕交错,松山顶峰为主阵地。

  6月4日,第71军在军长钟彬的指挥下开始进攻松山。经过5次围攻冲锋,牺牲惨烈,未达到预期效果。6月下旬,抽调何绍周的第8军担任主攻,先后向敌军发动9次攻击,历时达3个月之久。第8军使用9个步兵团,在优势炮火、空军的配合及当地群众的支持下,经过几十次激烈战斗,才攻克了滚龙坡、大哑口和长岭岗等阵地。从9月1日起,由第82师246团每天昼夜不停在松山顶峰四周袭扰日军,掩护工兵营在松山顶峰日军阵地下约30米处进行掘壕作业,掘进两条地道,构成两个炸药室,填10吨TNT炸药。9月8日,一声巨响,整个松山顶峰三分之二被炸翻,日军和地堡均炸为粉尘。据统计,松山战役是整个抗战时期消耗弹药最多的一次战役,共歼灭日军3000余人,113联队的残兵全部覆灭,第8军也伤亡3000多人。

  松山是我军向龙陵、芒市推进,打通滇缅公路的关键。松山既克,为收复龙陵、芒市、畹町创造了有利条件。

[page]

   激战龙陵

  龙陵是腾龙公路与滇缅公路的交汇点,是日军在滇西、缅北的六大守备据点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日军占据龙陵后,在县城构筑了大量永久性坚固堡垒网群,企图长期固守。远征军反攻龙陵,历时5个多月,经过三次反复激战。

  第一次争夺战。1944年6月5日至13日,北路第11集团军第71军第87、88师向龙陵发起攻势,攻克镇安街、黄草坝、放马桥、腾龙桥,切断龙陵和腾冲至芒市的公路,占领龙陵外围的广林坡、老东坡、文笔坡、伏龙寺等地。南路第2军占领象达街。6月14日,日军第56师团分别从芒市、腾冲抽调1000和2000兵力增援龙陵。6月18日至26日,敌我两军在黄草坝、香菇玲、空树皮一带展开激战,形势险峻。此时我军第8军荣誉第1师和新编39师赶到战场增援稳定了局势,并转入攻势。至7月13日,我军再占勐连坡、黄土坡、山神庙等龙陵外围据点。时值雨季,我军运动十分困难。直到7月25日,才攻至龙陵城郊,夺取了县城四周一些主要据点。

  第二次争夺战。8月14日,我军在34架飞机和炮兵的配合下发起猛攻。龙陵县城东南面的老东坡战事最为激烈,日军用爆炸性、燃烧性和糜烂性等10多种近距离武器向我军进攻,我新28师十分顽强,经过六天六夜血战,再次攻克龙陵外围的老东坡、文笔坡等据点。27日,日军又从遮放、芒市调集2000多人增援龙陵,经过一周苦战,已经攻克的一些据点又沦入敌手。远征军急调后援部队新第9师增援三关坡,稳定了战场形势。在大脑子坡、南厂方面,又遭1000余敌军进攻,两地相继失守。9月上旬,第5军200师从昆明赶来支援,36师由腾冲南下龙陵,与荣誉第1师协同作战,经过三昼夜血战,将日军击溃,远征军各部乘胜追击,将阵地夺回。9月23日,我军乘势进占平嘎,三面合围龙陵。

  第三次争夺战。经我军两次攻击,敌军的战斗力日益耗尽。我军重新调整部署,对日军发动第三次打击。10月29日,远征军各部发起总攻,占领城郊据点,并突入龙陵县城内,集中力量争夺县城街巷。步兵在300门大炮和空军的配合下,一举攻占日军在城中的核心据点观音寺。11月2日,我军占据城西制高点,敌军残部在我军的三面合围下,无力再战,于11月2日夜间偷偷向芒市溃逃。11月3日凌晨,我军攻克龙陵县城。

  龙陵之战为滇西反攻战役中时间最长、兵力最多,战斗最惨烈的激战,日军共死伤10620人,我军共死伤28384名,双方伤亡之比约1∶2.7。中国远征军收复龙陵之时,中国驻印军正在向八莫、南坎攻击,打通中印公路和滇缅公路已经胜利在望了。

   收复芒市、遮放、畹町

  中国远征军在攻克龙陵后,对芒市守敌展开了步、炮、空协同的总攻击。第53军、第71军和第2军76师,从三个方向攻击前进,很快占领了芒市外围的据点,并切断滇缅公路,阻止日军从南面增援。此时,芒市已经被三面围困,11月19日夜间,日军被迫放弃芒市,沿滇缅公路向遮放转移,远征军于11月20日收复芒市。

  日军残敌大部退往遮放,企图以三台山为屏障,阻滞远征军前进。三台山是遮放北面的制高点,滇缅公路蜿蜒通过山岭,敌军在山上构筑了大量工事。第71军在空军配合下,对三台山发起猛攻,迅速摧毁敌军阵地,将敌驱赶至遮放。我第2军向遮放进攻,于1944年12月1日进占遮放。

  敌军退至畹町,企图利用畹町的有利地形,与我军进行决战。远征军一路胜利南下,未能在芒市、遮放捕捉到敌军主力,计划在畹町包围敌残部主力予以歼灭。远征军以畹町四周10多平方公里的山岳地带为攻击区域。12月27日,我第53军、第6军、第2军各部分别从西、北、东三面发起进攻,于1945年1月3日攻入畹町街、九谷(属缅甸),敌军全线动摇。此时,中国驻印军由八莫南下,于1月15日攻占南坎,日军被迫从畹町南逃,我军奋起进攻,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于20日攻克畹町。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116师的先头部队同中国驻印军的新22师在缅甸芒友会师,历时8个半月的滇西反攻战至此结束。中国远征军以伤亡7万人的代价,最先把侵略者逐出中国西南国门,云南怒江以西沦陷两年半的国土完全光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