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教青年打造最美“中国名片”

09.02.2016  11:33
讲好中国故事 习近平教青年打造最美“中国名片”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说“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新华社记者庞兴雷 摄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9日电 (记者 开可) 青年者,国家之魂。青年们不仅继承着一个国家的青春脉络,更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青年人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尽展中国之美,就要打出一张有底气、有神韵、有风骨的“中国名片”。

  中国青年网“习大大+”工作室注意到,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每次国外出访都是对“中国名片”的完美展示:文化之美、担当之义、奉献之情。

  学习近平打造中国文化“名片

  中国青年网“习大大+”工作室发现,习近平国外出访时的每次演讲以及署名文章中,最大特点是他对中国文化的“信手拈来”。可以说,习近平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推销员”,古典文化已经成为他演讲中不可缺少的中国元素。

  2014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主席表示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2015年5月,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习主席在俄罗斯媒体《俄罗斯报》发表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国与国之间“合则强,孤则弱”。

  熟知外国文化也是习近平用文化拉近国与国距离的亮点。2015年11月,习近平在津巴布韦《先驱报》发表署名文章。习近平在文章中提到,津巴布韦有句谚语叫做“一根柴火煮不熟萨杂”,中国人也常说“众人拾柴火焰高”;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开幕式的致辞上,习近平引用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一句话,“我们正站立在非洲世纪的破晓时分,在这一世纪里,非洲将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应有位置。”;今年年初,在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之前,习近平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署名文章,并用阿拉伯谚语“独行快,众行远”和中国俗语“朋友多了路好走”来形容中阿风雨同行。

  “习大大+”工作室认为,青年学习习近平打造“中国名片”,首先要学习的是传播中国文化。而广大青年也确实正走在将中国文化传播到国外的大道上。

  国家京剧院的年轻演员们用我国的“国粹”在世界的舞台上演了西方经典《浮士德》。在意大利,京剧《浮士德》掀起了一股京剧风。除了场场爆满的正常演出,剧组在演出之后还到当地的大学和小学开展京剧讲座、现场表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京剧的魅力。

  诚如该剧中方导演徐孟珂所说:“将西方熟知的故事搬到京剧的舞台上,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西方和年轻的观众渐渐理解京剧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当地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许颖评价《浮士德》说:“演出太棒了,中西方合作的演出形式充满了新鲜感,是将中国传统艺术传播给欧洲观众的另一种途径。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