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信的人越来越少 海口海甸岛7个邮筒一天收不到一封信

03.07.2018  17:56

      省医院龙华门诊部附近一邮筒

      邮政工作人员每天开箱2次

      曾几何时,坐落在街头的绿色邮筒是人们的情感寄托。曾几何时,每天清晨邮递员打开箱门,从邮筒里取出沉甸甸的信件,是人们最幸福的时刻。可是,随着电子化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日趋便捷,这种耗时耗力的“见字如面”,逐渐被淡忘。尽管如此,这些满载着一代又一代人书写情怀的绿色身影,依然倔强地伫立在街头。而邮递员们,依旧穿梭在街头,坚持每日两次打开邮筒。记者曹宝心文/图

      1 空箱是常态

      海甸岛7个邮筒,一天收件量均为零

      记者从海甸岛京海花园公交站出发,乘坐20路公交车到达龙华路的海口市一中公交站点,沿途看到4个绿色邮筒,分别坐落在公交站点、邮政服务网点以及学校周边的街头。6月29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其中一座邮筒前看到,开筒时间为上午9:30以及下午17:00。记者在邮筒旁边站了一个小时,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来来往往,却没有一个人往邮筒里投递信件。

      邮筒不远处一家文具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每天早上8点多到9点多这个时间段,都会有邮政车辆经过,邮递员都会下来打开邮筒,但信件却寥寥无几甚至常常空手而归,“现在电话、微信都能联系,哪还会有人写信啊。”

      海口市邮政分公司海甸岛投递部工作人员介绍,除去服务网点前固定配置的邮筒,整个海甸岛片区一共有7个投递邮筒,每天早上9点过后,会有邮政专车出发到各个邮筒进行开箱、扫码和取件。而根据6月29日的开箱记录统计,海甸岛7个邮筒的收件数量均为0。“现在写信的人少了,邮筒空箱是常态,有时连续一个星期都没有收到一封信件。但是,工作人员仍会每天例行开箱扫码,如同上班打卡一样,后台系统都会监督记录。”该投递部班长郭平介绍。

      2 谁还在写信

      校园邮筒信件吞吐量最大,其次是部队附近的邮筒

      记者了解到,为了方便大众寄递信函,我省邮政各营业网点门口、村邮站门口、海口地区城市主要街道以及一些重要旅游景点(如骑楼老街、天涯海角等),均设有邮筒(箱)。

      郭平介绍,“营业网点里配置的邮筒,由营业员收信。我们的投递员,主要负责城市街道、景区点和学校附近的邮筒。在海甸岛地区,海南大学里就设有2个邮筒,这也是整个海甸岛地区邮筒收件量最集中的地方,其次就是在部队附近的邮筒。现在互联网科技发达了,写信的基本上就剩下老人、学生和部队官兵了。有时候,也有一些电信账单。”

      记者从郭平展示的开箱记录上看到,每年的3、4月份和9、10月份,是信件吞吐量最集中的时间,主要以平信投递为主。对此,郭平解释道,“因为这个时间段学生们刚刚返校,有很多跟学校的交接信函。另外,新年前后也经常会收到一些市民往来的祝福贺卡投递。邮政部门新推出邮票和贺卡的时候,受活动宣传的影响,寄信的数量也会变多,其他时间的开箱记录基本为零。”

      3 邮递员故事

      因投信量锐减,工作重心转向寄送快递和包裹

      府城投递部的陈升辉,从事投递员工作已经27年了,见证了书信时代的繁华和没落。“邮筒里的信件,收得最多的时候,两个麻袋都装不完。大概是2007年左右,学生之间开始流行写明信片,凡是在学校附近的邮筒,通常都会爆满。一天开箱两次,都是这样的情况。”他回忆道。

      随着城市的规划变迁,府城地区的邮筒接连被拆除,属于投递部门管理的邮筒,如今仅剩2个,每天的例行开箱收件甚少,有时甚至一星期、一个月下来,都收不到一封信件。即使有信件,也多是政府和市县部门的交接信函以及各类广告和账单信件。尽管如此,邮筒的养护仍然在继续:油漆脱落会及时添补,邮筒上有“牛皮癣”和小广告会及时清理,邮递员依然会每天上下午两次例行开箱。

      陈升辉说,早前从事乡邮工作的他,曾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投送信件,一封信件通常要辗转几个人才能盖上邮戳,“弄错了地址或贴错了邮票,又得将信件送回村委会或是原路返回。”他说,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直接,邮筒里装载着的是家书抵万金的情意,如今却只剩下情怀,“因为投信量的大幅度锐减,现在我的工作重心,更多地转向了寄送快递和包裹。”

      4 存在的必要?

      有人认为是情怀和文化符号,有人认为浪费公共资源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省共有邮筒约3122个,海口地区有391个邮筒,其中城区有111个;农村地区有280个。随着电子科技以及通讯工具的发展、城市的规划和变迁、信件数量的锐减,曾承载着人们寄托的邮筒,逐渐退到城市边缘。那么,邮筒还有没有必要继续存在下去?

      在海口一家汽车企业上班的小陈认为,虽然现在没有了写信的习惯,但依然会有写信的想法,去到各个景区景点时,也会想着往邮筒投一封明信片寄回家,“所以我觉得,邮筒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希望能够一直延续到下一代。”小陈说,邮筒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是城市的一种文化符号,下一代人看见它的时候,在感叹科技进步的同时,亦能领会在山长水阔难相见的年代,书信往来的文化情谊。

      在海南大学攻读硕士的小林同样认为,逢年过节,最让人感动的,是一封亲手书写的信件或贺卡,而不是微信、短信的群发祝福,“希望邮筒能够作为一种情怀的载体,永久地保存下去。”他还建议,可以把邮筒改造成不同的形式,例如一些创意的涂鸦和拼接,不仅能吸引市民游客的注意,还能美化城市。至于旧城区或是老街道的邮筒,则维持原来的样子,保持传统。此外,还可加大书信文化的宣传力度,开展相关活动。

      家住金盘路金盘花园的张先生则持反对意见。张先生从事媒体工作5年多,他坦言,现在的通讯网络这么发达,写信是非常落伍的通信方式了,邮筒放在路边也是一种摆设,还会占据公共资源,“像公共电话和公共电报机逐渐被淘汰一样,邮筒大可以缩减数量甚至取消,以节省资金。”

      5 邮政部门说

      正在试点主题邮箱,未来的邮筒更加智能化

      海南省邮政分公司办公室副总经理韩冰坦言,目前,随着电子科技以及通讯工具的发展,使用邮筒寄信的人群越来越少,传统邮筒的使用率确实不高,“但邮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规定的邮政设施之一。因此,虽然使用率不高,却依然是城市建设的刚需。”

      “从文化角度来看,邮筒传递着绵延数千年的邮文化、书信文化,作为人与人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的一种媒介,既见证了社会信息传递的技术发展,也记录了人与人间的情感牵绊。它是历史的印记、是人与人间的情怀表达,是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韩冰认为。

      至于如何更好地推广邮筒文化、书信文化,韩冰表示,此前,邮政部门均有多方面的投入试点,“我们设计了主题邮筒(箱),如三亚天涯海角主题邮局、昌江木棉花爱情主题邮局、文昌龙楼航天主题邮局等主题邮局都设有专用邮筒。”

      韩冰透露,今后将通过举办书信大赛、明信片设计大赛等,弘扬传统书信文化,推广邮筒文化,“同时,我们也正在开展平常邮件质量大提升活动,通过加强环节管控,强化监督检查等措施提升用户体验。未来的邮筒,将更加贴近人们的使用习惯,在功能上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传统书信收寄的需要,还可以为大众提供自动收寄包裹等服务。智能化,也将是未来邮筒的生命力所在。”

  原标题:你寄或者不寄,绿色邮筒它都在那里一天开箱两次,邮递员常常空手而归

  写信的人越来越少 街头那抹“绿”会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