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人士海口探讨非遗黎藤产业发展

21.08.2017  21:52

  中新网海南新闻8月20日电(记者张茜翼)海南首届黎藤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日下午在海口举行,参会的业界人士围绕“黎藤产业发展”“黎族藤编技艺的传承和保护”等议题展开探讨。

  黎族藤编技艺与船型屋一样,是黎族同胞勤劳智慧的文化结晶。藤编,是将藤晒干、修剪后进行加工的一种民间编织活动,以藤类植物茎杆的表皮和芯为原料的编织工艺品和实用品。藤编约有5000多个花色品种,主要有藤笪、藤席、藤织件、藤家具等4类,具有轻巧、凉爽、耐用等特点。海南藤编产地主要在陵水、海口、文昌、白沙、琼中、屯昌、琼海等地。

  如今,黎族藤编技艺已成为海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黎族藤编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新时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目前,陵水藤器有“四头洗衣箩”、“蝴蝶衣钩”、“手提篮”、“花盆座”、“吊篮”、“墙挂篮”、“屏风”等近300个藤制品种,远销国际市场,深受欢迎。

  把海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于旅游开发,如何开发才能让项目更具吸引力?对此,与会人员建议:对“非遗”进行生活化、社会化改造和再现。

  会上,专注于黎藤文化产业的企业家杨育萍建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旅游时也需将其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可以将海南黎锦、椰雕、竹编、黎藤等特色元素有机结合,巧妙地运用到家具、工艺品等方面,打造主题式黎族文旅精品生活体验馆、主题咖啡屋、民俗特色小镇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领略海南本土文化,让琼岛文化魅力传播得更远。

  来自海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及企业界、高校的专家学者表示,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项非遗技艺,要让非遗产业化、科技化、生活化、品牌化,使非遗不仅仅是存在于少数人手中的技艺,而是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才能真正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造福子孙后代”。(完)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