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政协建议:打造21世纪海上丝路南海基地

23.01.2015  18:44

  常委会指出,海南位于中国最南端,具有守护南海的特殊使命,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热带岛屿省份,特殊的历史、区位、政策、交通、外交、人文优势,使海南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常委会认为,自中央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后,我国各沿海省市如广东、广西、福建、浙江等迅速行动、积极响应,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省份,海南有责任、有义务、也有条件继续为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先试,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试验田”。

  要充分认识到,海南的优势来自南海,海南的战略地位来自南海,海南的特殊作用亦来自南海,应紧紧围绕服务于国家新阶段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这个继建省办特区、国际旅游岛建设后的第三次历史性机遇,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更积极自觉的姿态深化同东盟国家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往,维护南海主权、加快南海开发,把海南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服务合作基地,重点打造六大基地:综合服务基地、安全保障基地、客货中转集散基地、首脑外交和公共外交基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基地、自由贸易基地,全面推动海南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

充分发挥海南独特优势,积极争取海南纳入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总体规划和部署

  抓紧制定海南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总体规划。要强化顶层设计理念、全域规划理念和规划意识,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作为海南“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全省重大战略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出台切合我省实际、针对性强的行动纲领和具体部署;要积极主动地和国家有关部委对接,争取把我省的专项规划列入国家层面的政策规划、战略部署中去,在国家总体规划引领下形成推进合力。

   从海南实际出发,有机融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两大战略。 建议省里组织力量对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优惠政策的落地和实施情况,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进展和完成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契机,进一步完善、深化、拓展国际旅游岛建设,通过两大战略的深度、有机融合,争取并利用更多更好的政策。

   建立坚强有力的推动机制。 成立省级统筹机制,对接国家任务和配套政策,统筹省内资源,推动项目申报和落地实施。统筹设立专项发展资金,加大财政补贴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知名智库的作用,尽快建立“南海服务合作基地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突出本土特色,大力推动适合海南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产业发展

  产业是海南作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海服务合作基地的基础。为此,既要向上争取政策,也要向下倒逼改革,推动适合海南的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

   以南海地区旅游合作为抓手,构建南海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 争取国家支持大力发展邮轮产业,推进海南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和航线项目建设,实施鼓励邮轮在琼注册和停靠的优惠政策,建立完善海洋旅游区域协调机制,建设一程多站式国际邮轮旅游航线,打造面向东南亚、南亚的跨国邮轮旅游环线。争取国家支持海南游艇产业开放发展,放宽境外游艇在海南游览观光活动水域,降低进口游艇税率,出台海南进出境游艇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游艇监管办法。进一步争取放活免税购物政策,设立离岛免税网购平台,加快完善国际购物中心建设。推动出入境管理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加强与环南海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合作,大力开发滨海度假、海岛休闲、海洋观光、海上运动等南海丝绸之路特色旅游项目,共建环南海旅游经济圈。

   以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为目标,构建南海渔业合作中心。 在远洋捕捞渔船控制指标、维护补给中转站、避风港建设、南沙深海网箱养殖、南海渔业资源调查和水产育种科研建设等方面争取国家给予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扶持组建大型捕捞船队,鼓励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远海捕捞合作。积极推进渔港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渔业风情小镇。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

   以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为重点,建设南海能源开发、加工、物流和交易合作中心。 争取中央将南海油气开发权部分下放给海南省,支持海南参与南海油气开发,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南海油气开发收入分配比例。争取国家在海南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将海南可再生能源项目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给予更多扶持。海南要积极支持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勘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优先保障项目用地、用海需求,开通项目审批建设的绿色通道;优先支持配套南海资源开发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维修服务、加工利用等产业发展,鼓励大型海上油田服务公司落户海南。

   充分发挥热带高效农业优势,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种子硅谷”。 要从规划、用地、融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加强引导和监管,在海南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种子硅谷”,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热带高效种植业、养殖业的种苗提供服务与合作。

   大力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海服务合作基地的服务保障能力。 针对海南岛屿型经济体的特点,大力发展物流成本较低、经济附加值较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金融业、服务业以及信息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为做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综合服务保障工作打好基础。打造面向东南亚的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培训的研发基地;发展信息、教育、网络等“知识产业”;完善创新金融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资本市场,打造休闲金融总部,实行自由货币兑换制度,推动海南离岸金融试点开展,增强海上丝绸之路金融服务和保障能力。

   探索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商品贸易合作。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在整合产品生产、物流企业资源等方面的作用,邀请亚马逊、西游列国、阿里巴巴等跨境网商,以海口综合保税区为依托,建立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启动跨境电子商务业务。争取海关总署支持,尽快启动海口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申报工作。探索离岛免税政策与跨境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离岛免税的销售规模。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引导我省商务、物流企业尽早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合理布局仓储物流基地和分拨中心,完善区域营销网络。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为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打好基础。 要立足自身优势,加强与国内海洋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建立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发展平台。争取国家在海南设立第四海洋研究所等分支机构、支持海南筹建省级综合性海洋大学,弥补海南海洋综合研究方面的短板,提高转化利用南海海洋资源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相关领域探索开展合作研究,致力推进海洋综合开发。

加快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发展,打造一批符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的战略支点

   打造海口、三亚空港自贸区。 充分发挥海口省会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依托美兰国际机场建立空港综合保税区,把海口打造成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前沿窗口。要争取并全力推进在三亚通过人工填海建设面向东南亚及亚太地区的大型空港项目,以空港为依托争取设立三亚海上丝绸之路临空自贸区,打造符合国际贸易自由化要求的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加强三沙市的开发建设。 落实好中央赋予三沙的“维权、维稳、保护、开发”的神圣使命,以三沙为支点加强应急救援、维护补给等服务保障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海洋渔业、高端旅游业和海洋新兴产业,把三沙建设成为海上综合补给基地、海上执法基地、国际救援基地和国际旅游胜地。要进一步完善三沙政权建设,争取国家授予三沙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特别立法权,以有效推进三沙后续建设与发展、确保依法行政和依法管控。要推动三沙后方腹地建设,建立三沙自己所辖的港口、码头、航线、船舶、库房、物流中心和强大的“办事处”,提高三沙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建设洋浦自由工业港区。 争取国家放宽洋浦的原油及成品油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配额限制。恢复洋浦的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机构,支持洋浦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办理跨境结算业务。在洋浦设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积极拓展石油加工产业链,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业和临港自由贸易区,在完善配套产业链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把洋浦建设成为符合国际惯例的、高度开放的新型自由工业港区。

   建立优先项目滚动推进机制。 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海上丝路建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把握“2015年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筹办契机,积极争取一批基础好、可行性强、见效快的国家项目落地海南,实现早期收获,发挥示范效应。从国际化、区域合作的背景出发,对具备一定基础和可行性的重点合作项目搞好论证谋划,争取上升到国家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清单中去。要申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逐年进行调整。

   打造一批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南海服务合作基地产业园区。 根据南海服务合作基地建设需要,对我省现有产业园区进行规划整合,提升园区规模和档次,统筹发展模式和方向,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主动融入并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在自贸区的基础之上积极倡导建立“环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将中国、中国台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和文莱等8个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纳入其中,形成一个与南海相连的约800个港口的大型区域海上经济圈。将海南—东盟经贸合作列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框架下重要的“次区域合作计划”,进一步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推动“环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建设。以洋浦保税港区、东方边贸城重点合作园区等为载体,进一步加深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与务实合作。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鼓励、支持海南有条件的企业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投资办厂,开展产品服务和资源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沿线国家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广阔的市场,通过收购、参股或合作等方式,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海南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加强和其他沿海省市的协调合作。 积极发挥海南的特殊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强与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地区的协调与配合,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布局,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与周边省市区合理分工、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局面,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建设,建设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中心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人员、物资的大规模集散和流动。海南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前沿,就要积极推动海上互联互通建设,打造畅通、快捷、便利、高效的海上大通道,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道畅通和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加强港口体系建设。 整合现有港口资源,以洋浦保税港、海口港两大港口为“双核”,以东方八所港、文昌清澜港、三亚港等为支撑,加快推进港口信息化、通关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国际客运和大宗货种专业化码头建设,争取把我省重要港口建设成为中转港。进一步优化港口结构和布局,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港口、产业互动发展,重点打造一批在东南亚国家具有竞争力的港口和海运中心,将海南建设成为区域海上互联互通网络中心。

   加快完善海陆立体交通枢纽建设。 进一步完善航空通道,依托海口美兰机场和三亚凤凰机场,加快建成海南区域性枢纽机场;发挥海南开放第3、4、5航权的政策优势,增加面向东南亚的国际航线;加强海陆对内和对外通道建设,完善沿海城镇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和推进公路、铁路大型枢纽、场站通道建设。推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筹建工作提速,争取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加强南海应急救援基地建设。 争取国家支持在南海有条件的岛礁建设直升机平台、避风码头及避风锚地,改建现有码头达到防风要求;购置救援直升机、水上飞机、救助船只等设备,提高海上救援救助效率;在三沙市建设集监控、通信、指挥等一体化政府应急指挥平台。要加快港航管理信息化、沿海巡航搜救监管一体化建设,拓展航行安全、海上搜救、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培训和合作力度。

充分利用博鳌亚洲论坛品牌效应,着力打造公共外交精品平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对外战略的重大突破,考验我国外交艺术与执行能力,离不开各种机制化国际交流平台。要以博鳌亚洲论坛等机制化国际平台为基础,充分发挥海南在公共外交领域形成的“品牌”效应。

   举办环南海区域经济合作论坛等系列主题活动。 提请外交部在博鳌设立环南海区域经济合作论坛。由海南配合外交部在议题设计、议程安排、舆论宣传、组织引导等方面做好设计,吸纳环南海区域国家参与经济合作论坛。在每年的博鳌论坛上设立海上丝绸之路分论坛,使其成为机制化的交流平台。

   在海南建立相应合作机构。 争取国家在博鳌设立南海合作发展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分支机构。支持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等机构与沿线国家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学术论坛。建立涉海名人专家库、南海合作研究中心、三沙研究中心等机构,充分发挥智库效应,切实推动开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务实研讨。

   大力开展公共外交活动。 要积极争取国家把更多对外机制、外事活动及会议等向海南倾斜,把海南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首脑外交和休闲外交基地、公共外交基地、中非合作交流促进基地和侨务交流示范区。拓展我省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有关地区的友城,支持我省有条件的市县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结为友好城市。

以海南为核心大力弘扬丝路文化,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人文基础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文化交流是中国—东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进中国与东盟国家民众间的了解和互信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推动和丝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 要以侨为桥,密切与东南亚琼籍华侨往来联系、加强和海外华侨社团组织的联谊联络。从侨务工作渠道加大对侨胞驻在国议会、媒体、智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工作力度,促进当地主流社会对构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正面认知,筑牢民意基础。适时召开东南亚琼籍华人华侨领袖及代表人物座谈会,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出力献策,鼓励并激发他们回乡投资兴业的积极性。积极申请参与国家即将大力推动的海上丝绸之路影像和书籍出版工程,推动琼剧、黎苗优秀剧目等富有海南特色文化艺术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弘扬海南丝路文化。

   以海南为核心,进一步扩大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范围。 牵头广东、广西、福建等7省9市,将部分符合条件的东盟有关国家和地区纳入其中,精心筛选既具有历史文化传承脉络,又兼具民族融合效应的历史古迹开展申遗。利用高科技水下探测技术,积极开展水下文化遗迹保护与修复,建立行之有效的跨国别、跨区域管理机制,形成科学缜密的水下文物保护与防控体系。通过系列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申遗活动,进一步推动中国—东盟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定期举办高规格的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文化节或博览会。 用珍贵文物作载体,以高科技形式为手段,通过以物说史将观众带入古代南方沿海先民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集中向世人展示先民们在贸易、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的智慧。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争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范例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的本钱,是一笔既买不到也借不到的宝贵财富,必须加倍珍爱、精心呵护。

  建议在海南设立国家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森林碳汇交易,积极推进碳汇造林项目。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渠道生态补偿投融资体制,例如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发行生态补偿基金彩票、试行生态补偿税费、建立环境保护产权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

  绿化宝岛大行动要常抓不懈,对各市县生态保护、植树造林特别是海防林建设情况形成常态化的检查和考核机制。

  大力发展海洋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争取国家将新型海洋能源项目落在海南开展实验和试点,实现一些重大技术突破。

  加快海洋生态保护规划和立法建设,建立南海海洋生态环保区域合作机制。划定海洋生态红线,实施海洋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以海南滨海市县和三沙市为基础创建国家海洋公园,同时精心策划一批大型纪念性仿古航海旅游产品。(新华网海南频道 记者喻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