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核恐怖事件离我们有多远?

28.03.2016  17:56

  布鲁塞尔发生恐怖爆炸事件后,比利时境内的核电站工作人员也被撤离。此举有两个用意:一是加强核电站安保工作,减少核电站受到攻击的可能性;二是对恐怖分子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第四届核安全峰会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内最后一届核安全峰会,由此,它的看点也不同于往届峰会。比如,重要的核安保工作如何交接?已有的合作与交流如何保持?如何通过其他机制落实?对往届峰会没有强调的核安保问题如何说明和交代?等等……

  至此,也需要厘清两个概念:简单来说,在核工业体系话语中,把防止对涉及核材料和其他放射性物质或相关设施的人为攻击称为“核安保”,把防止核事故称为“核安全”。

  核安保所牵涉的话题也比较广泛。其中核安全峰会重点讨论的是对民用核材料的安保工作,其次也讨论了防范对核设施的攻击、防范恐怖分子获取放射性材料制造“脏弹”。此外,核安全峰会并没有涉及恐怖分子获取军用核材料与直接获取核武器的话题。

  其实在美国与东亚国家间,对不同话题的担忧和侧重点是不同的。美方更重视恐怖分子获取民用核材料的危险,而东亚国家的专家则更担心核设施受到攻击、放射性材料被用来制造“脏弹”。

  相比较而言,恐怖分子获取民用核材料的可能性比较小,危害性更大。虽然过去也有民用核材料走私的案例,但由于走私量小,不足以制造核武器。过去一些年来,国际社会也在技术层面对民用核材料进行了很多改进工作,比如把反应堆所用高浓缩铀改成低浓缩铀,减少民用核材料中可能用于制造核武器的材料类型。

  而恐怖分子攻击核设施和获取放射性材料制造“脏弹”可能性更大,但严重程度亚于美方最关切的话题。日前,我们看到,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发生恐怖爆炸事件后,比利时境内的核电站工作人员也被撤离。此举有两个用意:一是加强核电站安保工作,减少核电站受到攻击的可能性;二是对恐怖分子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核安全峰会的主要功能其实在于,确定国际社会对核安保与核安全问题的重视和采取合作的姿态。在共识之下,各个国家推动具体合作。除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和国外核安保经验加强相互学习之外,我们还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强措施。

  第一,需要组织包括核问题专家、反恐专家等在内的跨领域专家进行跨领域讨论,在核安保领域查漏补缺;第二,把现有的、正在落实的核安保措施继续落实好;第三,建立制度化管理,加强对核从业人员的政治审查与心理审查,严防有内部人员与恐怖分子内外勾结。

  虽然中国还未出台原子能法,但已经起草《核安保条例》草案并上报国务院审议,并发布《核材料衡算与控制视察导则》《核材料和核设施实物保护》《核材料管制视察管理办法》《核材料管制报告管理办法》等一批核安保导则和技术规范。我个人认为,现阶段把已有的规范落到实处,是核安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李彬  记者 邓媛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