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专家”梁宜文三十九载守护吊罗山

24.08.2020  12:31

  记者 李梦瑶

  “你瞧,那一片黑绿色的林子都是陆均松,颜色稍淡的则是大叶蒲葵。”距离雨林栈道入口处还有数百米远,梁宜文便迫不及待地担当起雨林植物向导的角色。

  梁宜文是吊罗山林业局科研生产科的一名工作人员,跟热带雨林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他,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植物土专家”。

  在他的带领与讲解下,海南日报报业集团“走进国家公园,探访热带雨林”全媒体采访团队于8月20日走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吊罗山林区,一路探寻热带雨林植物奇观,倾听“土专家”讲述雨林里的二三事。

   土专家”半路出家

   花3个月时间誊抄植物志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吊罗山林区的一处溪流,该林区其蕴藏的水资源是海南三大林区之首。

  如果从18岁那年成为吊罗山林业局的一名护林员算起,梁宜文与热带雨林已经打了整整39年的交道。但在前10多个年头里,他跟雨林里郁郁葱葱的植物只能算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彼时,梁宜文在吊罗山的茂密雨林一趟趟巡逻,只知道不能让人破坏它,但它到底是“”,其实并不清楚。直到1996年的一天,梁宜文给一群来自上海的植物专家做向导时,后者的一句“你们天天保护热带雨林,到底知道自己在保护什么吗”,让他一下子愣在了原地。

  保护热带雨林,到底是在保护什么?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从那时起,梁宜文在雨林里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原本半天能巡逻完的路程,他往往能耗上一整天。

  “一路上都在记录沿途有哪些植物物种,遇到不懂的,就记在本子上,回去后再查资料检索核对。”梁宜文还记得,那时候吊罗山林业局民政科收藏有一本《海南植物志》,他隔三岔五便跑去借阅。后来,他更是花了3个月时间,把《海南植物志》完完整整地誊抄一遍。

  “民政科负责人见我真的用了心,特地申请资金买回一套植物学工具书供我使用。”梁宜文说,随着吊罗山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来进行科考调研的专家团队越来越多,他开始利用这个机会跟在旁边“偷师学艺”。

  专家们见这个黑黢黢的护林员学得认真,也开始主动教他一些植物辨别的技巧与要点。一次,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一名专家在梁宜文的陪同下结束在吊罗山的科考后,特地留了他的联系方式。几天后,梁宜文收到专家寄来的一本《中国植物志》,让他兴奋了好几个星期。

  山里条件艰苦,再加上是半路出家,让他学习这些专业植物学知识时并不算轻松。“花了10多年时间,我才算真正认识了吊罗山的2116种维管植物。”到今天,梁宜文早已练就一眼辨清植物科属与形态特征的本领,成了“一本行走的吊罗山植物志”。

   行走的“植物字典” 

   熟知每一种雨林植物的特性

桫椤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吊罗山林区分布广泛。

  “白桫椤背面有许多粉白色的孢子囊、叶柄较浅,黑桫椤叶柄较深、羽片互生,这边还有大叶黑桫椤和阴生桫椤。”沿游客驿站的雨林栈道向山里进发,两侧忽地伸出一簇簇桫椤属植物的叶片,梁宜文一口气认出四五种,从形态特征、植物科属到适宜生境,三两句话便将整个桫椤家族的“底儿”交代得清清楚楚。

  刚走没几步路,他又随意揪下一片叶片,轻轻搓揉后递给记者。“你闻,这是不是有一种桂皮的香味?这叫厚壳桂,一种樟科植物。”梁宜文的脑子里印着吊罗山每一种植物的样子,甚至连味道也记得一丝不差。

  在他看来,雨林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它的奥妙之处。“比如这棵树干长满了疙瘩的海南大头茶,它的整个躯干几乎中空,看起来像是已经死掉,但其实它运输养分的管道还能正常工作,所以依然枝叶繁茂。

  拾级而上,梁宜文又在一棵尖峰润楠树停了下来。得益于树身上悬挂着的一个植物铭牌,在梁宜文开始讲解之前,海南日报记者就一眼看到了这株高大乔木的身份。

  铭牌上,标注有该种植物的名称、科属名、产地、用途和二维码,游客只需拿手机扫一扫植物铭牌上的二维码,就能了解该种植物的更多详细资料。在吊罗山林区,这样的植物铭牌一共有3000多个,全部由梁宜文完成种属辨认与铭牌信息撰写。

  “吊罗山拥有大量雨林珍稀物种,应该承担起科普教育的功能。”梁宜文介绍,目前这项工作仍在继续中,未来他希望能为吊罗山的更多雨林植物佩戴上“身份证”,帮助公众更好地认识雨林植物。

   定下植保小目标 

   找到100种极小种群植物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吊罗山林区内的桫椤幼叶。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均由本报记者 李天平 摄

  除了做好植物科普工作,梁宜文更希望利用自己的植物分类与鉴定本领,给吊罗山和国家公园留下一些东西。

  在林区内的动植物标本科普馆,一排排展示柜上摆满了各种腊叶标本,从海南粗榧到蝴蝶树,不少雨林珍稀保护植物物种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这些标本均由梁宜文自己摸索自学,进行采集、压制和风干,到目前为止已经制作了1000多份。

  “这些年我几乎踏遍了吊罗山的每一寸土地,很多植物种群明明上一次来还能见到,等到下一次过来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正是这份担忧,让梁宜文近几年开始将大量的精力,投放在对极小种群植物的保护上。

  一把采集剪、一把卷尺、一叠密封袋和一个微距相机,这是梁宜文如今上山必带的“四大法宝”。“我整理了100种对海南热带雨林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极小种群植物,根据它可能生长的生境,有目的性地去寻找。”他说。

8月20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吊罗山林区,梁宜文向记者介绍植物知识。

  既然是极小种群植物,空手而归自然是常有的事情,但也有难得的惊喜时刻——历经数年的找寻后,梁宜文于2018年前后在吊罗山雨林中发现了9株中国特产的稀有珍贵植物矮琼棕。梁宜文说,过去,老一辈专家曾在吊罗山发现过这种植物,但此后半个多世纪里,再也没人能发现它的踪迹。这一次的发现,无疑对丰富和开展矮琼棕种群研究和保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开梁宜文的手机相册,1000余张照片几乎满满当当都是各种植物的全景或特写图。点开后会发现,不少植物照片都被标注了种名、发现地的坐标及编号。

  “标注‘第33号’的是木瓜榄,是我发现的第33个极小种群植物。”梁宜文说,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吊罗山林区的生态修复与管护也在不断加强,他有信心能在自己退休前将这100种极小种群植物全部找齐,而这正是他们保护热带雨林的意义所在。  (本报吊罗山8月23日电)

编辑:叶霖嘉